他把一生献给了海岛

——怀念王保臣司令员

周永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3 版 )

  王保臣同志

  2021年“七一”前,王保臣同志(左4)与参加《青春献海防》新书首发式的原舟嵊要塞(守备)区部分新闻干事和报道骨干合影

  王保臣离休后给部队“千岛干部夜校”军官讲我军优良传统和红色故事

  王保臣离休后在海岛

  □周永章

  原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守备)区司令员、正军职离休干部王保臣同志,于2024年8月4日1时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享年97岁。

  噩耗传开,网络上和众多海防老兵战友群里都是一片悲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那天,许多曾在舟山服役的将士、退役军人和原22军后代冒着高温酷暑,从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赶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作最后的告别。根据老将军的生前遗愿,他的骨灰由亲属护送回舟山安葬。

  海风吹来,东海洋面上卷起的无数朵白浪花,像是在祭奠将军的英灵。我和部分老战友含泪在老首长的遗像前肃立致哀,缅怀和追思他璀璨的一生。

  从游击队员到八路军连长

  王保臣司令员1927年12月出生在山东原苍山县(现兰陵县)新兴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目睹日军下乡扫荡、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1942年底,正是全国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刚满15岁的他满怀国仇家恨,报名参加了家乡抗日游击队后,冒着生命危险,化装深入敌占区,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敌情、传送情报等任务。1943年3月,他正式加入八路军,成为鲁南军区5团的一名战士。多年后,他在回忆自己首次参加打鬼子的战斗时说:“那天,据可靠情报,日伪军要到苍山县新兴一带扫荡。为掩护群众撤退,我所在部队1个营连夜急行军,刚赶到鬼子必经之路两边小树林里隐蔽,就和前来下乡扫荡的日伪军交上了火。当时,我们八路军手中的武器大多是土枪,每人仅3发子弹。我刚打了一枪,就拉不开枪栓了。鬼子密集的火力压得我们趴在地上。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我发誓要为战友报仇。装备落后,敌众我寡,情况危急。部队撤退时,连长发现我还在阵地上,当即带一个排前来救援,并高喊:‘小王,快向后跑!’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我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猫着腰快跑。归队后,我才发现,刚才敌人的枪弹打到我屁股底下,裤子被飞溅起来的泥土穿破了好几个洞,但仅受了点皮外伤……”

  他在战火中成长,变得更加勇敢坚强。不久,他先后被选调到营部警卫班和部队敌后武工队,一年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他一直在八路军鲁南老8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历任战士、班长、区队长、副连长、连长。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冲锋在前,奋勇杀敌,先后参加了兰陵县岳城、峄县、鲁南、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和解放舟山等上百次战斗战役,荣立二等战功两次。

  70多年前的解放舟山战役,是解放战争末期我军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渡海登陆作战,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警卫连长的王保臣参加了这次战役。当时22军部和部队驻地宁波刚解放,国民党飞机几乎每天都要从舟山定海机场飞抵宁波上空投炸弹,加之居地一度社情复杂、敌特分子蠢蠢欲动,保卫军首长和指挥机关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王保臣带领全连在加强警卫的同时,建议军作战指挥部经常秘密变换地点和军首长分散住宿;协助部队在周边赶挖多个防空洞,并在山上部署数处观察哨和真假高炮或重机枪阵地,实施“以假乱真”“调虎离山”之计,以应对敌机的频繁空袭。为此,军长孙继先在会上表扬:“军警卫连安保工作做得好,确保军首长、作战指挥机关的安全和舟山战役的顺利进行!”担负主攻舟山群岛的22军加21军61师(划归22军指挥)采用“集中优势兵力、逐岛攻坚”的战法,在2个多月时间里,攻克30多个外围岛。最终舟山战役以12万国民党军逃跑落幕。

  艰苦奋斗守岛建岛38年

  舟山解放后,王保臣先后任团作战股长、营长、科长、副团长、团长,岱山守备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和舟嵊要塞(守备)区司令员等职,带领一代代官兵在舟山海防建功立业。他从1950年5月上岛到1988年1月离休,艰苦奋斗守岛建岛38年,其中任团以上领导干部20多年,就有19个除夕和春节是在前沿小岛度过的。他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带头以岛为家,以苦为荣,实干争先,无私奉献,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守岛建岛上。当年要塞部队设防的数十个海岛尤其是庙子湖、东福山等前沿小岛上的那道道挡风墙、块块“巴掌地”、条条盘山公路、片片松树林、座座码头和地下国防工程,无一不留下了他和海岛将士们的智慧和汗水。

  王保臣任舟嵊要塞(守备)区司令员期间,主抓部队军事训练、海防战备等工作有股狠劲和韧劲。他组织和带领全区官兵持续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让部队涌现了一大批“神枪手”“神炮手”和技术能手;探索总结了部队加强“三能”(体能、技能、智能)训练和师团指挥机关快速反应、岛屿防御快速协同作战、海岛军警民反敌袭扰、某团坑道(国防工程)“能藏、能打、能生活、能机动”等做法和经验,先后得到军委总部和原南京军区的肯定或推广。

  他带头发扬老部队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关心部下,爱兵如子,赢得了官兵的敬佩和信任。1986年3月,时任舟嵊要塞区普陀山招待所长梁为民收到首长批转的一封退伍老兵的来信,老兵名叫王军,家住江苏泰兴市黄桥镇,原是普陀守备区某团海防连的炊事班长,会做家乡的黄桥烧饼,入伍4年,荣立三等功1次,部队整编退伍回家乡后一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加之父亲常年生病,家中经济困难,想到普陀山开个黄桥烧饼店,又怕租门面房贵自己付不起,便给要塞区王司令员写了封汇报信。首长收信后很快作出批示:“黄桥烧饼得名于抗战时期陈毅、粟裕首长率新四军打的著名战役‘黄桥决战’。战斗打响后,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赶做的烧饼送到前线阵地。此后黄桥烧饼就成为当地特色传统小吃。建议作为特例,帮助这名退伍老兵在普陀山开个黄桥烧饼店,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普陀山招待所根据首长批示,破例将靠闹市处的原厨房隔出约8平方米,在外围墙上开了个口子,安装上卷帘门,以优惠价租给王军,并帮他到工商等部门办齐了相关证件。黄桥烧饼店开业那天,生意火爆。那天王保臣刚好带着时任要塞区政治部宣传处干事的我和司令部两名参谋在普陀山部队进行教育训练改革成绩抽考,中午就餐时,王军送来10个刚做的黄桥烧饼。他和工作组的同志品尝后,高兴地和大家学唱起《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餐后,首长让我给王军送去10元钱,开始他怎么也不肯收,我说:“部队有纪律和规定,司令员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你总不能让我这个老乡受批评吧!”王军这才含着热泪把钱收下说:“这10元钱,我要永远留作纪念!”当晚,我以“黄桥烧饼香飘普陀山”为题写了篇新闻,很快被解放军报头版刊发。

  离休后定居海岛献余热

  1988年初,王保臣从正军职领导岗位上离休。组织上在处于上海繁华地段的部队干休所安排了一幢将军别墅楼,让他到上海安度晚年。可老首长人到上海,心却在海防,有时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不久,他同老伴商量后,毅然退回上海的那幢将军别墅,重新回到日思梦绕的海岛,起初和老伴暂住在舟山本岛海拔503米的黄杨尖山上的原部队老营房里,不久便搬到定海一个山坡的部队干休所简易平房里长期定居。有的老部下见老司令员的现住房条件却不如当地群众的好,有些抱不平。老首长当即阻拦说:“千万不可!咱们共产党人不管职务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前辈过去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生活吗?我作为老党员和老军人,见周围群众都住上了漂亮和宽敞的新房,打心眼里高兴。想想战争年代和守岛建岛中牺牲的战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患得患失。舟山空气好,风光优美,适宜养老。我在这里每天散散步、看个把小时书报或电视,有时和老战友面对大海忆往事、拉家常,心情很舒畅,晚上睡眠也好了。”

  他身为我军高级干部,从不居功自傲摆官架子。离休后,高风亮节,不忘初心,仍时刻关心部队和第二故乡的建设。他多次以亲身经历到军地讲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红色故事;先后两次和老伴沿着当年老部队的战斗足迹寻“根”,瞻仰重大战斗战役遗址,为革命英烈扫墓,走访老战友和老房东的后代,还与多名曾在舟山服役的退伍战士一直保持着联系。

  2021年“七一”前夕,由我牵头并主编的《青春献海防》新书首发式在定海古城举行。他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和老伴到酒店亲切看望前来参加首发式的原舟嵊要塞(守备)区部队团上单位新闻干事和报道骨干,和大家合影留念,并勉励大家永葆军人本色,大力弘扬老部队的“头等兵团”精神,为强国强军作出新贡献!

  老首长从解放舟山到去世,在舟山战斗、工作、生活了70多年,他把一生献给了海岛!最后,我用老兵战友群里的一首悼念王保臣司令员的诗作为本文结尾:

  将星陨落千岛惊,

  海防将士泣悲声。

  功臣戎马丰碑立,

  东海滔滔颂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