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跑好美丽建设“接力赛” 绘好绿色定海“新图景”
吴建波 陈微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3 版 )
陈炳群/摄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陈微
登上东海百里文廊昌国段的仰天碗观景平台眺望远方,城市、农村散布在一座座绿色丘陵之间。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一个跨越多座山脊的“云顶仙乡”呼之欲出。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回顾去年以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定海拉高站位谋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深化美丽海湾建设,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保障高水平安全、支撑高质量发展。
青山如画,生机勃勃。随着东海百里文廊提升2.0版、蓝色海湾整治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定海再次向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魅力。
攻坚污染防治
美丽定海“靓”起来
走进位于马岙街道的舟山世纪太平洋化工有限公司成品油油库区,一座崭新的油气回收处理站正在运行中,处理站可以将气体状态的油气转化为液态回收入罐,处理效率超95%。自今年3月底建成投运以来,处理站各项设施运行平稳,各项数据均符合国家标准,实现了企业的全流程、全链条“绿色化”改造。油品储运企业码头油气回收装置的建成投用,是定海深化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成果。
今年,定海强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管控,完成5家企业VOCS治理,淘汰拆解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36台,新增13家中小微涉气企业纳入活性炭集中再生公共服务体系。
无水不成景。定海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2024年舟山市“五水共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区河道大排查专项行动,基本完成全区所有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以及晴天排水的城镇雨洪排口整治,排查涉海环境风险源企业45家,完成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房建设。
大丰河流域污水主管网建设完成工程量66%,完成新河上游义桥新村等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85%工程量……随着一个个治水项目的推进,碧水映蓝天已经成为定海一道靓丽风景。
位于定海工业园区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一块块建筑垃圾通过输送带传入机器,经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工序,它们将被转化为人工鱼礁、再生混凝土、地砖等再生产品,实现固废循环利用。同时,该中心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在农村地区设置统一规范收运暂存点,定期收运处置建筑垃圾、低值废物和可回收物,在城区试点设立回收驿站,支持电话预约上门回收,目前驿站辐射覆盖200余个小区。
着眼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定海全域提升危(固)废处置水平,以打造更高层级海岛“无废城市”为目标,围绕推进五大领域环境问题整治,规范26家污泥产生企业处置去向,完成4个甲类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让绿色发展成为最动人的色彩。
在打造海岛“无废城市”过程中,定海还主动聚焦海岛城市船舶污染物、海洋废弃物、小微企业危废收运处置等难点堵点,对症施策,统筹做好能力提升、机制创新、全民动员三篇文章,共绘“无废城市”新底色。
以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噪声污染信访投诉为重点,定海持续深入开展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建设2个宁静小区,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查清生物家底
多彩定海“护”起来
调查到生物物种3189种,新记录物种24种,其中浙江省新记录物种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80种……今年,定海完成全区首次全门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借力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大学、原乡生态调查与研究中心、市林科院等科研团队,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性。
今年5月,来自浙江大学、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的专家登上摘箬山岛,寻找江豚的行动踪迹,并为江豚和小灵猫体验馆选址。
摘箬山江豚监测网络建设是定海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基础上,实施珍稀物种栖息地监测保护的一个构想,随着定海成功入选《浙江省2024年“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项目》,这个构想正在变为现实。
“2020年摘箬山岛上建立起了我国东海区域唯一的江豚观测站,我们计划对观察站进行升级,通过安装水下声呐提升识别记录江豚的能力。”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东岙码头附近海域布设声呐监测设备,对江豚活动进行更精确的监测,并与视频观测相结合,摸清江豚活动规律。
根据“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项目安排,今年定海启动摘箬山江豚、小灵猫等重点保护物种监测网络,金塘水獭社区保护地、“两廊”义乌小鲵保护区4大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其中的水獭社区保护模式案例还获得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8月10日上午,位于定海东海云廊长岗山东湾段的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对外开放,这是浙江首家以海洋鸟类为主题,集参观、科普、体验为一体的展馆。
“五峙山列岛是全国三大鸟类保护区之一,普通民众无法登岛参观,建设这座科普馆,可满足人们对鸟岛的向往。”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将瞄准东海云廊新地标、生态研学场地、城市对外新名片等定位,开启海鸟科普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近年来,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不断显现。据统计,岛上的中华凤头燕鸥数量已从2008年的6只发展到了2023年的74只,鸟类总数2万余只,均创历史新高。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深度融合,定海将持续书写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彩篇章,加快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舟山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新路径。
盘活生态资源
共美图景“多”起来
错落有致的风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缓缓转动;脚下的舟岱大桥,横卧在茫茫大海延绵向远方……驾车行驶在今年5月对外开放的马目风车营,海风沁脾,美景不断。
去年以来,定海区持续抓好美丽定海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新跃升,获评全省三星级全域“无废城市”,成功申报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低零碳乡村建设经验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定海白泉镇米林村岙底陈的一处山坡全面焕新,因甬舟铁路建设需要而移植至此的800余株杨梅古树以及100余株其他树木在这里生根发芽。围绕移植树木,白泉将这片山野打造成了一处集露营、亲水于一体的东海百里文廊文旅景点。
觅林古树园是定海保护利用生态资源,推进美丽定海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定海加强绿色低碳转型,完成了9个省级低(零)碳镇村、1个零碳机关、5家绿色低碳工厂试点创建,2个村成功申报第三批省级低(零)碳试点村,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入选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深挖优势、盘活资源,绘就俯拾皆景的共美图景。东海百里文廊提升2.0工程实施以来,定海见证了定海乡村从“西伯利亚”到“西双版纳”,从“深山冷岙”到“山水画廊”的华丽转身。由东海百里文廊和东海云廊组成的东海云廊旅游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同时“东海百里文廊”农文旅融合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列入2024年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
定海还强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工业企业提质发展,完成全区25家高耗低效企业和26家亩均税收6万元以下低效企业整治提升。
擦亮人居环境“新底色”,定海持续推进东海云廊生态带、海岛古城文化带、定海湾区滨海带建设,成功申报10个第七批未来社区。
以“绿”之名,共建美丽家园。未来,定海区将持续深化低碳转型,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保卫战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动环境问题化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同时,持续推进美丽定海建设,构建大美共富格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开展“美丽系列”建设,让绿色福祉更好地惠及社会大众。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