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江海”共融 力促资源共享、医疗共富
——浙大二院与舟山医院合作一周年纪实
汪超群 林斐旻 叶青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9日 第 03 版 )
本版图片由舟山医院提供
□记者 汪超群 通讯员 林斐旻 叶青盛
奋力前行,昂扬的是精神力量;击鼓催征,不变的是追梦步伐。
去年8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与舟山医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一年来,从钱塘江到东海,从杭州到舟山,两家医院如同江海交汇,共同聚力于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立足海岛群众看病就医实际需求,打造区域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综合医疗中心,积极探索建设一流海上救援服务体系,携手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医疗共富。
如今,这幅医疗合作画卷,已悄然绽放一周年的芬芳。舟山医院在医疗能级提升、人才提质、科研提档、服务提效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引入专家团队
提升海岛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便利度
“家门口”就医,要“有”还要“优”。
“叶医生,我刚做了心电图,显示为心房扑动。”
“建议先做一次电复律手术,改善心跳紊乱的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控制,观察三个月,情况如无改善,住院做一次消融,或者植入起搏器。”
8月2日上午,今年60岁的陈老伯,在舟山医院挂上了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医学博士叶健的专家号。省级名医的细心问诊和中肯建议,让他直呼:“体验感很好!”
陈老伯坦言,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早年往返上海、杭州,不仅费用高、时间长,人也疲惫不堪。“如今,家门口就能看省级专家,实在太方便了!”
致力于打造省级医疗资源入院“绿色通道”,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贴近海岛群众,一年来,舟山医院先后落户11个教授工作室,常态化开设超声医学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眼科、疼痛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医疗美容科等专家门诊,截止7月底,累计接诊患者4500余人次;浙大二院医疗专家团定期来舟开展大型义诊,舟山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加8.40%,出院人次同比增加17.18%,手术人次同比增加10.70%。
不仅如此,舟山医院还以“固定+移动”模式,打通“省-市-县(区)”三级诊疗脉络,让海岛群众不出门,即可享受“就医直通车”。
“固定”模式上,迭代升级舟山群岛网络医院,拓展延伸远程门诊、远程诊断(放射和病理、心电图)、大型检查预约等六大服务,开设专科25个。同时,通过数智基建,搭建起远程超声平台和区域放射影像平台,外链浙大二院超声医学科、放射科,实现共享阅片、操作指导、多学科诊疗等功能;搭建“舟山医院-浙大二院”远程会诊模式,辐射各医联体分院。
“流动”模式上,迭代升级“小岛你好”医疗服务提升行动和“流动医院”服务载体,创新打造党建引领的全市卫生健康服务“神经网络图”,全院35个在职党支部与基层街道、社区、企业等35个基层党组织结对,为海岛群众送医疗、送健康、送知识,让优质医疗资源福利沉下去。
今年5月,本地一名中年男子突发心跳呼吸骤停,送往舟山医院急救后,虽恢复了心跳,但仍存在心源性休克,需用人工肺呼吸机维持心脏功能。在医生的建议下,家属同意将病人转运至浙大二院,经深入治疗,目前愈后良好。
这是两地医院双向转诊的一个生动事例。随着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海岛危重患者,享受到了直达省级医院的便利。
优化救治体系
推动海岛医疗服务能力“提档升级”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一线。
今年3月21日,一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慎被缆绳击中头部,昏迷不醒,情况危急。舟山医院医务处接到省航空护林站电话后,迅速启动直升机海上紧急航空医疗救援,派出精兵强将,将患者从往返需400多海里的洋海面上,空运回舟进行抢救。
“对脑外伤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针对海面风浪较大、船舷上下晃动的不利因素,我们使用绞车将患者安全转移到了飞机上。”舟山医院医务处处长董金良表示,以往该院开展的直升机救援大多针对海岛患者,像此次对在洋面作业的渔民进行直升机救援,也是首次进行,从接上患者到送入手术室,只用了不到2小时,为重伤员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去年以来,借助与浙大二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平台,舟山医院在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已有基础上,不断优化以“海上救护车”为核心的一流海上救援体系,通过“一套体系、一艘船、一架飞机、一队人”,实现“上船即入院”“转运即救治”。
如今,该院海岛特色应急救援已覆盖远洋船舶、周边海域渔船、辖内海岛居民全领域,力争建成以“平战结合”为特色的海洋急救样板,打通海岛救治“最后一公里”,让全海域人民的健康有保障。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舟山医院携手浙大二院专家团队,倾力打造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最快通道”。截止7月底,由浙大二院专家团队指导开展的各类手术已有400余例,其中左束支起搏术、腔镜下肝癌射频消融及经皮胆道支架置入等市内首例新技术5项,国家级限制性医疗技术2项、省级限制性医疗技术3项,超声引导下经皮胆管支架植入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除了拓宽服务能力的边界,舟山医院也在质量管理的核心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标浙二标准,制定《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与标准化管理行动方案》三年规划、“医疗行为积分制”及科室质量“三色”管理办法,提升医疗质量精细化、科学化及标准化程度;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医院等级评审评价体系为导向,改善不良指标;以“偏差管理”为切入口,提升医疗质量。
借助浙二力量,持续升级高能级研究平台,去年共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项,其中省级项目4项;投入科研经费435万,同比增长216.62%。舟山医院还与高校、企业、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 组建医研企创新联合体,顺利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资质,成功通过全省研究型医院培育单位答辩,并入选国家级“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基地医院”。
播撒人才“种子”
打造“带不走、靠得住”的医疗队伍
提升基层群众健康水平,除了“输血”,更要“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靠得住”的医疗队伍。
7月25日上午,一台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肿瘤射频消融术在舟山医院肿瘤消融中心进行。主刀的是舟山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昊,这是他独立实施的第9例甲状腺肿瘤射频消融术,从之前的蹑手蹑脚,到如今的游刃有余,王昊的成长,与浙大二院专家的帮扶密不可分。
“此前,舟山地区没有独立开展过甲状腺肿瘤射频消融术,都是从外面请专家来做。浙大二院超声介入专家、舟山医院院长张超牵头组建了肿瘤消融中心,依托与浙大二院黄品同教授(团队)工作室的合作,带领舟山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医护团队,实现了射频消融术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王昊告诉记者,每次张超做手术,自己都会在旁当助手,不但获得了现场学习的机会,也在穿刺进针路径、消融范围、超声造影评估、术后用药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每周三晚,舟山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医护团队,都会加入与浙大二院超声科的远程视频讨论。“大家各自分享遇到的疑难病例,专家在线指导,这样的案例教学,对我们年轻医生帮助很大。”王昊说。
与浙大二院专家团队携手以来,舟山医院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传、帮、带”方式,加速孵化一批舟山海岛本土名医和管理人才,并通过举办云端连线的学科建设集中指导大会,为学科发展及人员梯队建设提供专业指导,逐步提升舟山医院自我“造血”能力。一年来,共计选派创新人才、医坛新秀等青年骨干赴海外深造4人次,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赴浙大二院等进修培训33人次,管理骨干参加浙大二院“山海·飞鹰”研修班1人次,职能处室中层赴浙大二院短期学习2批次。
舟山医院还不断创新“招才引智”新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做大“人才朋友圈”。一年来,共引进核医学学科带头人1人、主任医师1人,高年资技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
为做好人才引进“后半篇”文章,舟山医院为各类入职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人才公寓申请安置、家属就业、人才认证手续办理等各方面支持和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拴心留人。
推进“效率医疗”
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运营新模式
面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舟山医院将“效率医疗”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多条块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服务的快速响应,为医院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注入活力。
“上午在门诊完成抽血检验、心电图等化疗前评估,下午取药、化疗,不用住院,当天就可以回家,好足嘞!”8月6日,59岁的陈阿姨在舟山医院体验了一回门诊化疗,对便捷化疗流程赞不绝口。
陈阿姨患有宫颈恶性肿瘤,过去都是住院化疗,用她的话说,“等床位要好几天,办好住院手续后,还得化验、检查,等各项结果出来后才能化疗,周期较长”。如今,这些繁琐流程都省去了,直接在门诊挂号,即可凭最近的检查、检验报告开单取药,在专门的日间化疗室输液完成后,无异常便可回家。
舟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王宏强介绍,自去年8月摸索并优化门诊化疗流程以来,舟山医院各科室的门诊日间化疗数量稳步提升,“目前门诊化疗率已达41%。”
除了改进化疗流程,舟山医院还针对肿瘤晚期复杂病人,开设了肿瘤综合治疗门诊,每周二上午,由舟山医院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影像科专家联合坐诊,每月一次,由浙大二院肿瘤内科陈佳琦博士来舟出诊,与浙大二院专家的肿瘤远程会诊(多学科)也已开通,力求为海岛肿瘤患者提供专业、全面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推进“效率医疗”,优化就医体验。过去一年,舟山医院增设药学、健康管理、肿瘤综合治疗、泛血管管理等特色门诊,对满足现场患者挂号就医、专科患者当天序贯就诊、无痛胃肠镜等10余个流程予以改进。同时,以内镜中心改建为抓手,推进全院无痛中心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流程改造和信息建设,促进康复工作从单一康复科向全院各病区辐射;借鉴浙大二院全流程管理理念和连续性医疗经验,推进实施全程管理中心项目,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市肿瘤综合治疗中心、PET-CT工程、市高压氧治疗中心等项目顺利开工,院区外环境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完成设计……一年来,舟山医院医务、护理、质管、信息等部门,主动学习浙大二院管理经验,立足舟山医院实际,梳理完善不良事件上报、自备药物管理等流程12项,修订医疗类管理制度84项,并修订网格化管理方案,强化6S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舟山医院党委书记乐涵波表示,下步,将以“江海”联动为契机,锚定“区域型海洋医学中心”目标,在重点学科建设、高端人才招引、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推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打造功能整合、服务连续的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让海岛群众的医疗需求能够“就地解决”,看病有“医”靠,幸福更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