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实践”开辟市域治理新境界

方智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3 版 )

  □记者 方智斌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展开“中国之治”的舟山实践,推进民主法制领域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大跃升,实现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千亿、两千亿大关。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多次位居第一;连续十九年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平安市”称号,并荣获首批“二星平安金鼎”;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全国平安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聚力良法善治

  铺平法治运行轨道

  “能不能解决不知道,想来试试看。”今年3月下旬,一渔船老板走进普陀区海上融治理中心,他和合伙人遇到了股份转让合并问题,涉及金额上千万元。

  该纠纷涉及四方,均为一艘鱿鱼钓船的实际产权人,船上还有350吨冷冻阿根廷鱿鱼需要处理。

  普陀区海上融治理中心邀集四方当事人,采用面对面、背靠背的调解手段,耐心听取各方意见,逐一解答疑虑,引导各方理性面对问题,仅用10天就解决股权纠纷、鱿鱼处理两大难题,为这起涉及2750万元股权的复杂纠纷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群众解决矛盾“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2017年,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将“最多跑一次”理念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成立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随后,“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资源共享、调解在先、诉讼断后”的诉源治理“普陀模式”获得全市、全省推广。

  “2017年9226件,去年6634件,普陀法院收案量降幅达28.1%,也带动了全市法院收案量‘六连降’。”市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还获评了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十大最佳案例,并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成为指导全国诉源治理的“浙江经验”。

  诉源治理“普陀模式”是我市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其中一项内容。

  多年来,我市立足海洋海岛独特环境,从海陆联处调解矛盾纠纷、海陆联治解决突出问题等“五联”机制出发,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演化为涵盖平台、机制、资源、保障和民力“五融”的“海上融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海陆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共治、同舟共济”为特征的“海上枫桥经验”。

  去年12月,全国沿海城市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并发布“舟山倡议”,标志着我市在“海上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上的先行地位得到全国认可。当月,全国首个县(区)级海上矛盾纠纷解纷站——海上融治理中心在普陀成立。

  今年6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舟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的决定》,对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作出全面部署。“通过人大决定的方式,把创新发展‘海上枫桥经验’转化为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是推动良法善治的有效形式。”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我市沿着习近平同志开创的法治浙江建设道路砥砺前行,坚持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融入依法执政、人民民主、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等方方面面,法治舟山建设的“四梁八柱”全面构建并日益健全、工作内涵不断拓展扩容。

  市人大制定《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一批具有舟山辨识度的立法成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市政协完善“听见舟商”政企协商制度,推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打造“请你来协商”“法护营商”“送法下乡”等品牌,赋能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

  岱山县岱西镇打造全市首个乡镇融治理中心,构建“141体系”与110非警情分流的“纵横联治”格局,实现资源整合、精准分流、共建共治;

  定海区拓展“远洋警务”内涵外延,实现“多元共治”“远程智治”“行业自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60余起,处置非正常死亡105起,家属“零异议”。

  聚力平安建设

  筑牢发展安全屏障

  近年来,我市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海岛特色的“平安舟山”金名片。

  定海西园小区是个面积达26万平方米,由144幢楼房组成的开放式老小区,治安状况一度出现反复。2018年,我市在该小区率先启动“智安小区”建设。2019年,小区总体发案、可防性侵财案件、电动车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了51.3%、45.8%、61.2%,入户盗窃案件实现“零发案”。随后,我市全面推广西园小区试点经验,并通过建立海上船只安全监管平台、打造“科技防控岛”、实施“雪亮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治安向智安转变。

  借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先发优势,积极打造网格化管理升级版,完善网格设置、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依托大数据技术和全市网格化管理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打造“最强大脑”,整合投诉举报、网格平安、12345公共服务等10个系统平台功能,建成一体化综合“数智”的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实现各类事项“一网办理”,重大疑难案件调处成功率、协议履行率100%;

  在全省首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护航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构建平安风险智控平台,通过平安体检码、除险保安五色图、风险管控力指数“一码一图一指数”,实现社会风险常态化管理。去年以来,累计检查67790人次,整改隐患3203个,显著提升了平安舟山建设效率和精度;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在全省率先构建“企业风险数智协同监管模式”,通过共享部门数据、共算风险因子、共享风险报告,对自贸区新办企业实行“无感式”数智监管,近期还有效处置了一起外省企业通过虚假诉讼侵犯我市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案件,帮助企业避免损失近4亿元;

  在全国首创海域雷达“一张网”,打造“智治海安”“智航远洋”等全省数字法治好应用,“智慧鱼山”获评全省数字法治最佳实践案例;

  持续完善政法一体化单轨制办案、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开发应用等机制,争取到全国“检察机关统一办案系统支撑平台及数据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应用示范;

  建设“法护自贸”应用,实现两级法院基础设施、业务数据、应用系统一体融合,并通过“共享法庭”优化跨区域审判机制,满足海岛群众“在家门口”参与司法活动需要;

  统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公证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提升“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聚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升、各类案件和安全事故数大幅度下降,舟山走出了平安建设“一提升一下降”两条漂亮曲线。

  聚力公平正义,提升执法司法质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涉海涉渔产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民生产业,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海岛群众的生计。近年来,因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渔民数量占到全市社矫总量的三成以上。

  我市检察、司法行政机关在充分调研、沟通基础上,联合有关部门创新出台《关于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监督的若干意见》,完善工作机制,对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协同管理、精准管控,形成了监管监督帮扶“三位一体”、靶向矫治的“舟山解决方案”。“海之矫”涉海涉渔社区矫正联合管控应用,整合相关执法力量和数据资源,以“实时智控”实现精准管控。应用上线以来,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已有245人次获准出海作业,人均年收入10万余元,数据核查准确率达到100%,实现了零脱管、零漏管、零再犯罪目标。

  海上违法案件一直存在发现难、举证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因部门职能交叉,我市海上执法一度呈现“九龙治海”局面,执法效果不佳。我市创新海上“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推动“一支队伍管海洋执法”,实现片区共建共治共享,确保了执法改革的下沉实效和社会认可。近日,“‘大综合一体化’海洋行政执法改革”入选了2024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第一批省级制度创新案例。

  近年来,我市在执法司法改革领域深化改革,围绕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不断健全制约监督机制,优化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执法司法活动公正高效权威运行,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高度。

  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打造“一站式”刑事速裁办案机制,提升案件处理效率;

  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侦查打击一体化等,刑事案件办理平均用时缩短10天以上;

  常态化运行政法联席会议,推进“侦协办”实体化运行,提升执法办案质效;

  推动行刑衔接改革,构建柔性执法工作体系等多个创新模式,解决执法难题;

  完善法官、检察官遴选机制,动态调整员额,畅通交流渠道;

  推进行政复议改革,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高效衔接等。

  公平正义,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