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倡导简约婚礼、婚宴简办、厚养薄葬……

岛城移风易俗见成效 文明新风拂面来

俞浙前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2日 第 05 版 )

  摄影记者 张磊

  记者 俞浙前

  鲜花幕墙、彩色气球、喜庆标语……今年的“5·20”,在全新的定海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西式礼堂里,数对盛装打扮的新人,在办理结婚登记之后,携手踏上红毯,宣读结婚誓言,彼此许下爱的承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朋友的见证下,经历一场简约又不失隆重的婚礼,会在我一生中留下最重要的记忆。”回忆当时的场景,新郎王先生说。

  随着婚俗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市婚姻登记机关不断优化场所建设,加强婚俗文化宣传,倡导民众摒弃不良婚俗,提倡“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的婚俗新风尚。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与践行“浙风十礼”、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聚焦婚丧习俗改革、大操大办、高价礼金治理等问题,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深入宣传引导、发挥典型示范加以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明新风吹拂

  共绘海韵新婚俗画卷

  今年,嵊泗的花鸟岛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全新形象在网络上再一次火出圈。多场集体婚礼中,参加的新人涵盖了全省各地市。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推动文明新风,塑造更加理性健康的青年婚恋观过程中,舟山着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市民,甚至是周边城市传递着优秀传统婚姻文化。

  “我们曾两次来过花鸟岛,留下了深刻难忘的美好记忆。这次特意从杭州赶来领取结婚证,就是想给我们的一生留下最美丽的回忆。”来自杭州的一对新人张女士和娄先生在参加完花鸟岛“我们结婚吧”活动后感慨道。

  今年,我市进一步整合海岛优质文旅资源,在“5·20”期间开展市县联动,升级打造4场人才集体婚礼,用青年人才喜闻乐见的形式定格浪漫、传递祝福。

  无论是在鹿栏晴沙举办的“岱上一生 山盟海誓”岱山县人才集体婚礼,在定海东海云廊状元阁举办的定海区人才集体婚礼,还是在普陀区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举行的“望山见海 缘遇普陀”普陀区人才集体婚礼,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我市积极通过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活动,转变群众观念,引导其从“轻登记、重婚宴、讲攀比”向“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思想观念转变,并在常态化开展颁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特邀颁证师制度,定期邀请地方领导、道德模范担任颁证师,为新人颁发结婚证,加强对新人教育引导,强化其婚姻家庭责任感。

  如普陀区六横镇,通过传承传统婚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月老文化”品牌,通过成立“红娘协会”、设立“丈母娘课堂”等向年轻人群传授家庭关系处理技巧,提高其家庭危机应对能力,营造了温暖幸福的良好家风;沈家门街道深挖“渔港十礼”内涵,倡导时代新风;蚂蚁岛管委会围绕红色根脉传承开设“新风课堂”等。一岛一品、串岛成链,形成了独具普陀特色的海上文明实践新风景。

  倡导婚宴简办 引领理性婚恋消费观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提升,近些年,在婚宴操办等领域,奢华风气也蔓延到了舟山。婚礼相互模仿、攀比逐渐形成一种不良风气。过于讲排场的婚宴、日渐高涨的随礼,难免成为全社会的负担。

  婚姻是否圆满幸福,与婚礼是否豪华压根就没有关系。时代在变,婚俗岂能一成不变。省下大操大办的花销,可以让新组成的小家庭过得更加从容;免除人情往来的红包,可以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纯粹……

  针对于此,今年以来,我市相关部门通过调研,基本摸底岛城婚宴市场。同时,通过发挥全市渔农村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结合实际制定章程制度,将婚事新办、破除迷信、厉行节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在定海小沙街道庙桥村,依托村里的家宴中心,这里的婚宴承办有了规范标准。设置了888元~1288元四档菜单供选择,2023年以来累计办宴10余场,占全村婚宴总数近七成,控制设宴数量20桌以内,均未购买婚庆策划服务,总体费用降低35%,极大地减轻了村民经济负担,有效遏制了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问题。

  在普陀区黄杨尖村,近年也制定了婚宴简办标准,其中酒席菜谱实行套餐制,最高价格不超过1314元,切实降低了村民负担。

  在嵊泗县,当下广泛提倡节俭办酒,推行简约菜单。同时定期举办婚宴、丧事等简约菜品发布会,邀请村监会老干部督促实施,有效形成“反对浪费、文明办事”新风尚,移风易俗新理念逐渐走进群众心坎。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家宴中心等现有设施设备,积极打造“家门口”婚庆场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道德典型等作用,主动介入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靠前做好宣传教育与服务保障,抑制攀比随礼不良风气。依托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家宴中心”,为村民办理宴席免费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制定不同档次标准(建议)菜单,推荐金牌家宴厨师,张贴移风易俗、制止浪费倡议书,成为渔农村群众办理婚宴的首选场地。同时,倡导“食物打包”“光盘行动”,节约村民近三分之二的婚礼费用,充分激发村民移风易俗的改革动力。

  推动厚养薄葬 树立绿色殡葬新风尚

  红白事大操大办,一直是农村一大陋习,造成严重浪费,加重群众负担,助长奢侈攀比不良风气。调研发现,在我市一些海岛农村,丧事仪式繁琐,总体花费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一场白事每日花费约三四千元,总体费用达到数万元。

  针对这一现象,我市多方借鉴先进经验,强化宣传教育,引领群众转变观念。近年来,海岛渔农村通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因地制宜设立移风易俗宣传栏,布设“浙风十礼”“厉行节约”“光盘行动”海报、桌贴,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同时,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内容融入主题文艺作品创作之中,创作完成《推开这扇门》《文明是你最美的名片》等主题宣传歌曲,以“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有礼讲堂”等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移风易俗宣传,培育践行主流思想。

  此外,抓好典型示范,发挥“我们的村榜”“道德讲堂”作用,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抵制大操大办和奢侈浪费歪风。

  在普陀区虾峙镇黄石村,去年以来丧事简办蔚然成风。简易丧礼,不收礼金,不立拱门,不请乐队吹打,不摆酒席,只邀亲朋好友前来悼念,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一些通情达理的老人,离世前会向子女留下白事简办的遗愿。该村还充分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进一步弘扬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在丧事简办方面,该村推行了“四减三免”办法,让丧事简办成为新常态,既有效遏制不良风气,也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

  在定海金塘柳行村,一些老人去世后,从报丧、吊唁到遗体火化、安葬,一切从简,丧礼办得朴素又不失庄重。在这个村,按过去的风俗,高龄老人过世属于“白喜事”,要披麻戴孝扎纸彩、吹喇叭请演出、下葬择日,并举办“丧宴”,款待亲朋好友。如今,随着移风易俗的全面推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社会新风尚渐入人心。“寄托哀思有许多方式,有些是必要的不能省,有些对环境造成污染,就大可免去。”有村民表示,自从村里提倡移风易俗,邻舍之间的攀比少了,丧葬更文明,社会风气也好了。

  我市自2022年1月1日起,将群众治丧过程中的殡葬减免项目从原来的4项大幅提升至16项,实现遗体接运、存放、守灵(告别)、火化、入葬、祭扫等6大环节惠民殡葬基本服务全流程免费。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倡导绿色殡葬风尚。对在殡仪馆集中治丧的,给予前两天免费;对使用普通骨灰盒的,由各殡仪馆免费提供;对选择不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安葬的,免费提供节地生态安葬场所;对选择海葬的,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据了解,针对我市当前在移风易俗领域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充分学习借鉴有效经验做法,将在多方面做好下一步工作。

  首先是紧盯“关键少数”。将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入手,严控婚丧喜庆事宜操办规模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是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社会面宣传,积极倡导青年树立“重领证、轻婚宴”新时代婚嫁观念,扭转婚礼越豪华越好、场面越大越好的价值取向,避免新婚青年和家庭被动加入豪华婚礼、高价婚宴的队伍。

  最后是做好“兜底保障”。加强婚丧领域的公共服务改革,为低收入群体办理婚丧事宜提供廉价、经济的服务保障,进而改善市场环境。利用公共平台、公共资源,打造更加具有海岛特色、个人难以办到的婚礼新体验,同步推出新婚旅行路线,为新人留下美好回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