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腥味中的咖啡香,渔嫂们的生活蜕变

——评《咖啡店的渔嫂们》

庄列毅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3 版 )

  □记者 庄列毅 整理

  在舟山这片充满海洋气息的土地上,一部独具特色的电影——《咖啡店的渔嫂们》已经在乐视、天翼平台超高清开播,影片以咖啡店为背景,用创新的视角和接地气的方言对白,讲述了渔嫂们通过学习咖啡制作,在家庭琐事之外找回梦想与自我的励志故事。为观众们呈现一场触动心灵的视觉盛宴。

  咖啡店的渔嫂们,勇敢地追求梦想,不断挑战自我,展现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怀揣梦想,勇于尝试,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开播第一天,在视频网站上就已经有了30.1万的热度。如今《咖啡店的渔嫂们》入围“2023共富杯中国视听创新大赛项目”,并入围“2024第三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

  近日,舟山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评论委员会组织会员对该片进行了热烈的点评分析。

  郑剑锋 影片《咖啡店的渔嫂们》 至少呈现了三重艺术表达

  一、主题表达上,温暖、励志,展现了新时代渔村女性精神风貌。作品中的渔嫂们不再是仅仅守护家庭的角色,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传统文化读书会和学习制作咖啡,她们丰富了晚年生活,还和咖啡店女主人苏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跨年龄、跨文化背景的交往,不仅开阔了她们的视野,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影片展现了渔嫂们的生活和情感冲突,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展现了新时代渔村女性精神风貌和直面生活的勇气,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这种情节设置,使得电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对舟山观众来说,让人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而兴奋的状态。

  二、人物表达上的“原生态”,呈现了人性最自然、最本真的一面。导演大胆地启用了“原生态演员”,像舟山渔民烹饪的原汁原味的野菜黄鱼,有许多意外惊喜。比如对女一号“三胖阿姨”,在苏苏的帮助下获得了咖啡师资格证,却不为女儿和丈夫所理解,但“三胖阿姨”依然坚持,排除阻碍,直面挑战,还默默无私地在社区帮扶外地吸毒青年在精神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她通过自然真挚的表演,将一个坚强独立、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

  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表现力。有些看似笨拙、实则真实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苏苏略显拘谨的表演,展现的是年轻创业女性的另一面,美好、善良、纯洁;“大胖阿姨”在影片中表演的神态自然,仿佛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尽管这些渔嫂们都是首次“触电”,但在影片中,却用自己不同的内心世界独白,给影片增添了审美的快乐。我们说,最本真的演出风格,是不拘一格,却能达到真实、可感的形象,直抵人心。 

  三、语言艺术呈现的乡土味,强化了情感的触达点。方言,实乃文化之根,情感之媒。观此片,深感舟山本土语言之力量,如鲁迅先生笔下之文字,尖锐而不失温润,直击人心最柔软之处。它不拘泥于标准之框,自由生长,带着地域的烙印与岁月的痕迹。比如男一号,传统渔民老大或多或少有着大男子主义,在他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只要在家里“相夫教子”就好了。面对妻子“三胖阿姨”考咖啡师证书一幕,用了“麻雀变凤凰?弹琴簧”。这句话里既有对新时代渔嫂的不理解,淳朴的舟山话中又带着浓浓的海味。舟山方言把人物形象展现得更具海岛特性,非但未觉突兀,反添几分真实与亲切。人物对话,字字句句,恰似沈家门渔港吹拂的海风,给观众带来了扑面而来的海味气息,片中人物,因这语言而鲜活,其喜怒哀乐,皆由心而发,无半点造作。观众听之,恍若置身其间、共历悲喜,亦能感同身受、共鸣四起。故曰,影片之成功与否,本土语言功不可没。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纽带。

  张轩导演在电影的摄影、配乐、制作设计等方面,也都有出色的表现。镜头的运用、场景的布置、配乐的选择都与情节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当然,瑕不掩瑜。影片中人物表演上的略显生分,情节设置上还可以更加合理化,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范永海

  生活中每个人

  都应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舟山本土方言电影《咖啡店的渔嫂们》,不仅仅是一部影像作品,更是一部深情的诗篇。我在观影后,感觉如一阵清风拂面,心潮澎湃,深感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影片有浓厚的海岛生活气息,比如舟山方言、海鲜摊位、港口码头等,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嫂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以及她们与大海、生活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人性、情感、梦想和生命的力量。

  角色形象鲜活,内心世界丰富。所有演员都是“原生态演员”,他们不怯场,演得非常自然。比如,“三胖阿姨”城府较深,话不多,做事干脆利索,对自己的追求执着;“反派”男一号(“三胖阿姨”的丈夫)大男子主义明显,守旧思想较浓,但也存在思想斗争;店主苏苏说话语速缓慢,且时不时地扶一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让人敬佩的是她在坚持自己的事业……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得生动而立体,每个渔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她们有的乐观开朗,有的内敛深沉,但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她们在咖啡店的日常工作中,不仅展示了出色的职业素养,更是在相互的交流和扶持中展现了真挚的友情。通过她们的眼神和动作,观众能够感受到她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仿佛与她们同呼吸、共命运。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营造了情感共鸣的氛围。电影是由本土导演编剧拍摄,场景设计较好,矛盾冲突比较合情合理,每一个情节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渔嫂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情感和故事却是不平凡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她们展现出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尤其是“大胖阿姨”很会在别人情绪低落时给予鼓励,把气氛搞活。她们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电影的画面美轮美奂,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将渔嫂们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极具感染力,它不仅能够烘托出画面的氛围,还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大海的波涛、风的声音、鸟的鸣叫以及渔嫂们的欢笑和泪水。

  电影更进一步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新旧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引人思考。比如“三胖阿姨”和丈夫在家里吃饭时的对话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冲突,还有店主苏苏想把咖啡店经营好,可是她的妈妈却唠叨她年龄大了、赶快找个嫁了算了等等。它让我们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影片通过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故事和深入的主题思考,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唤起了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比如,“三胖阿姨”一直在偷偷帮助一个吸毒青年戒毒,但却被家人误会,当误会解除时也让大家看到了电影宣传的真善美和正能量,我感到这个“伏笔”其实埋得也不错。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一场情感的共鸣、一次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悟与启示化作我前行的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向远方,去追求那份属于我自己的诗和远方。

  尹海鹏

  四大元素加持

  舟山影视的新路子

  作品较之普陀山、舟山海鲜、海岛风光等司空见惯、耳能熟详的题材,这个角度、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舟山应该还是第一部,非常新颖,仿佛打开了一条向外界介绍舟山的新路子。

  舟山方言的贯穿,让作品富有“海味”。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一个地区的文明密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普通话越来越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讲本地话,本地方言因而成了难得的“稀罕物”。剧中的渔嫂们讲述着正宗地道的舟山方言,对舟山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原汁原味的保鲜,既让外地观众感受到了独有的、蕴含着“海味”的舟山方言的魅力,也让本地观众凭乡音铭记“乡愁”,生起对家乡的自信、自豪感。

  传统文化的融入,让作品具有底蕴。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影片也借助了这个元素,但这个契入点找得妙,即不是将传统文化摆在明面上让观众看,而是讲述渔嫂们组织传统文化读书会,剧中渔嫂们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素养和自信,找准了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对外交往的定位,潜移默化地会让观众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和尊重,并烙在思想意识里。

  咖啡的引入,让作品足够新潮。咖啡是舶来品,犹如“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一样,“咖啡”也可视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对前半生只待在海边、从没喝过咖啡的来自东极、嵊泗、岱山、六横、沈家门等地域的渔嫂们来说,咖啡是足够“新潮”。因而作品讲述她们认识咖啡、爱上咖啡,从而喜欢制作咖啡、品鉴咖啡、售卖咖啡则是一件非常难得、新颖的事儿。单纯就事论事,咖啡与渔嫂的“缘分”,既可视为传统与新潮的圆满契合,也可视作中西方文化成功交流交融的缩影。说得再延伸一些,作品因为有了咖啡这个主题,会受到西方国家观众的关注,因而也有机会让这部作品名声在外,传播到国外。

  正能量的加持,让作品凸显层次。任何一部电影作品,不管光影多么光怪陆离,内容多么跌宕起伏,如果不能给人以正向、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充其量只是让人眼前一亮而已,是不可能有思想层次的。也就是说,好的电影作品应该让人看有所获,见有所悟,观有所励。作品通过描述舟山渔嫂们人过中年仍心中有愿、眼里有光,积极进取的生活,展示了舟山海岛中老年女性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和自我价值的“硬核”实现,给观众以极强的激励感和感染力,凸显着较强的正能量加持,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无论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如何,或多或少会受到鼓舞、有所裨益。

  以上四大元素的加持让剧中咖啡店的渔嫂们找回了自信,彰显了魅力;同样也让《咖啡店的渔嫂们》这部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文化渗透力、时空穿透力、真情感染力、舆论影响力。当然作品也有微瑕,演员都是群众演员组成,他们的肢体语言、语调语气、面部表情与专业演员相比,还显得有些青涩,但瑕不掩瑜,也许这样才更接地气、更有“舟山味”。

  陈继平

  观照生活的烟火气

  褒扬时代的真善美

  一、电影选材好、主题好。内容接地气,叙述了大众而不是小众的日常琐碎、喜怒哀乐、梦想追求,满满的人间烟火味。这个很重要。只有反映现实的火热的本质的主流的生活状态,才能引起大众普遍的关注与兴致,受众才能安心地坐下来,和着故事情节,跟着演员去经历命运的丰富多彩起伏跌宕。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共鸣、受到启发,或情感宣泄或认知升华或力量加持。

  《咖啡店的渔嫂们》。这名字吸引人,令人遐思万千。渔嫂给人的印象是,织网补网、相夫教子、朴实守旧,说话大声,吃饭大口。而咖啡则是现代、时尚的代表。两者跨度大,观众就会思考:他们是怎么转型、蜕变、相融的呢?

  二、电影捕捉、概括、提炼生活本真的能力高超。导演把舟山方言中,时下市民交往中,使用频率最高、表现力生命力最强的几句话给呈现出来了,非常不简单。“理想理想,理想能当饭吃啊?”“你三岁小孩啊。弹琴簧!”这街头巷尾、夫妻对话中经常能听到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可以说一半是埋怨一半是认可,一半是责备一半是欣赏。这是对舟山方言文化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也是对舟山方言的一个褒奖与弘扬。

  电影找到一个体量很大的载体——“渔嫂”。从“渔嫂”身上去展现改革开放大潮下,飞速发展过程中,守旧躺平与奋起创新、萎靡颓废与昂扬奋进、家庭角色与事业弄潮儿的碰撞与纠缠。最后,自然是奋斗者胜,凤凰涅槃,麻雀变凤凰。任何人都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生活,起起落落,爱恨情仇。电影应该发挥优势,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情感冷暖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咖啡店的渔嫂们》做到了。

  三、电影的基调是暖色的、温情的、积极的;画面是明艳的、宁静的、美好的;情节是舒缓的、平和的、慢悠的。剧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不雅的言行,三胖与丈夫之间有矛盾有误会有交锋,但电影处理得比较好,没有去渲染去放大,而是点到为止,以一方的退让而息事宁人,以信任与善意而重归于好。其实这都是家庭生活的基本面,是社会的主基调,是生活中的真善美。那样也符合大众审美的基本取向,更是对群众认知、观念的一个正确科学的引导。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归根到底,还是要去发现美啊,要想方设法,运用辩证法发现人性的美,发现人性的亮点、闪光点。

  还有一些不成熟想法:一是演员表演有些生硬、迟钝。作为非专业的演员这是免不了的,相反演员在电影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我的理解,这是本色的出演。就像作品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一样。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二是电影有两条线索或说故事情节。一明一暗,明的是,如何成为有12万粉丝的咖啡达人;暗的是,帮助吸毒者戒毒成功。两个情节相互补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体现的都是一个主题:主人翁拥有的真善美情怀。暗的方面增加了悬念,牵引着观众,到结尾时豁然开朗,皆大欢喜。只是觉得这暗的着墨有点少,对三胖为什么做此事,应该有些交代与透露吧,让故事的逻辑性更强一些。这样是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