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铸基石 风正好扬帆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28日 第 03 版 )
□记者 陈颖丹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标中央《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省委部署要求和自身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革新铸基石,风正好扬帆。
经过10年改革探索,我市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织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增强,干部人才队伍“量质齐升”,累计引进专业干部300多名、大学生超10万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8万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跃升至第32位,谋划了一批具有舟山特色的改革项目和改革举措,创建了一系列具有舟山辨识度和广泛影响力的党建制度改革品牌,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固根本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
我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强化组织保障赋能,强化党旗领航牵引,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效,一个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在重大任务落实中充分发挥了先锋作用,筑起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踏上舟岱跨海大桥,向西北侧海天相接处望去,眼见一片“钢铁丛林”。在这个总投资超2500亿元的鱼山绿色石化基地上,1100余名党员冲锋在前、吃苦在先,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跑出了十年项目五年完成的“鱼山速度”,将一座偏隅小岛建成了“世界超级工厂”。
党建立根铸魂,改革固本强基。针对国家战略叠加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等实际,我市探索以重大项目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深入实施“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阵地上、党员冲在火线上、组织关爱在心上”的项目党建“四上”工作法,实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聚焦“依产业链而建、为产业链赋能”,我市还着力提升油气储运、加工、贸易、监管等各环节效能,探索开展油气全产业链党建,构建完善“1+5+N”组织架构,形成油气全产业链党建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助力舟山港保税船用燃料加注量突破700万吨,跻身全球第4、全国第1大加油港。
“航行的支部”,是我市2023年启动的一项创新党建工作,针对海上基层党组织覆盖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将基层党建由陆地延伸至海上。如今,全市已累计建立115个“航行的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海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航行的支部”为抓手,我市成功打通了党建服务的“最后一海里”,海上党建也由渔业生产领域向海上货运、交通客运、执法服务、施工作业等五大领域延伸,持续发挥党员的海上先锋作用,推动海上治理、海岛共富提质增效。
树高千尺,其根深厚;江河绵长,源头不竭。这正是我市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将党的组织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一个个生动写照。
以高素质干部队伍谱新篇
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必须依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改革“闯将”、发展“干将”队伍,来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
近年来,我市结合省委部署要求和舟山实际,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持续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系统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拓宽选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
随着一系列国家重点战略举措和项目相继落户舟山,在自贸区研究、金融、城市规划、石油化工等新兴领域,迫切需要高端专业干部人才。
为此,我市创新专业干部招引模式,跨区域跨领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公开选调优秀专业干部,充实到金融办、自贸区、石化基地管委会、发改委铁路建设中心等紧缺专业岗位,进一步充实了海岛城市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为舟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打破体制藩篱,试水“聘任制公务员”,引入契约化管理模式,靶向猎寻海内外高素质干部人才,创新推出“市场年薪、合同聘用、绩效考核”等机制,在提供相对优厚待遇的同时,赋予其更大责任和期待,激励他们在重点领域和产业中攻坚相关政策和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引进聘任制公务员13名,先行开发聘任制公务员全程通办和绩效考核应用场景,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全国首创性政策突破4项、制度完善7项,推动海洋大数据产业大脑获评全省优秀产业大脑,并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想让改革“闯将”和攻坚“干将”放下思想包袱敢闯敢干,就需要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以组织担当促干部担当,为敢探索、勇创新的干部减压兜底。
基于此,我市积极探索干部容错机制,开展省级容错裁定试点,精准绘制容错“跑道”,明确适用容错免责的具体情形,围绕九大方面重点及特色工作领域细化正负面清单,各县区相继成立容错裁定机构,加大容错纠错力度,充分营造鼓励“想为”、保护“敢为”、纠治“无为”的干事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开拓创新。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未来
7月14日,202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百名博士引荐会上,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黄浩,现场签约入职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
“我选择来舟山,不仅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整洁优美,让人非常舒服,更重要的是舟山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潜力巨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黄浩说,来舟后还发现有许多“彩蛋”,比如对人才的礼遇、住房问题的解决等,体验感都非常好,“我感觉舟山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是十分有诚意的,招引人才既有意愿也有行动。”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实践“党建+人才”工作模式,聚焦人才高地建设,吹响引才聚才“集结号”,扩大储才育才“蓄水池”,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让舟山新区成为八方英才向往之地和奋斗热土。
人口基数较小的舟山,对人才的渴求更甚。我市通过实施“舟创未来”海纳计划,面向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等领域,迭代升级市级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设置创业团队、创新团队、创业人才等项目,遴选引培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近5年来,全市已引育高精尖海洋人才431人,落户人才创业企业293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产值上千万企业16家,推动形成世界单台容量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全球最远海洋声呐传输设备、全国最大吨位无人艇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青年人才是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其中,大学生又是重要的一个群体。为此,我市出炉“港湾计划”,建立舟籍学子乡情联络机制,组建舟籍学子就业服务专员队伍,吸引在外的舟籍人才回归家乡、反哺家乡。
截至目前,已累计归集2万余名舟籍学子信息,建立家庭属地、毕业中学、高校片区等网格493个,开展专场政策解读和岗位推送活动500余场。3929名2019届舟籍学子中,仅毕业第一年就回舟1060人,回舟率达27%。
我市还以人才服务高频事项为切入口,围绕人才招引、培育、留用、服务“四个环节”,推进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三链合一”,全力打造人才“服务计算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升级。
目前,人才“服务计算器”已归集梳理11万余人共300万余条可用数据,形成覆盖30余家职能部门、300余项数据需求的数据资源清单和数源系统清单,计算研判个性化人才服务,人才服务事项智推智办比例在75%以上。
全面深化改革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持续纵深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舟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力争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