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阅鱼无数
杨宽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27日 第 02 版 )
□杨宽宏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许多饱读诗书、阅书无数的书虫;亦有沉浮官场几十年、阅人无数的精英,我却是他们中的另类,一个十足的东海渔夫,是个平凡无奇、身无长物的角色。但是,既然我能与他们成为朋友,也自然有自己独特的长处。
我的家乡嵊泗列岛,地处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中心,是中国近代渔业的发祥地,据渔业志介绍,家乡海域有鱼类210种、蟹虾等甲壳类75种、头足类11种、水母类6种以及众多的贝壳类和海藻。在这里,每一个人上数五代,几乎都是渔民或从事与渔民有着关联的职业。因此,海岛上极大多数人都能识得几十几百种鱼类,阅鱼无数也不是特别值得炫耀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说说我阅鱼无数的一些乐趣……
一
记得我学龄前的一个初春傍晚,父亲出海归来,他从装着各种鱼儿的网兜里拿出五六条闪亮的长鱼对母亲说:把这几条杀猪刀炖一炖。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总是在家东面的偏屋里养着一两头猪,猪养成后就请来杀猪屠,再叫上几名身强力壮的邻居帮忙,在父亲与邻居抓猪绑猪的当儿,杀猪屠就开始磨杀猪刀,杀猪刀长长的刀身尖尖的头,刀刃锋利闪亮,与眼前的鱼儿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那鱼儿没有杀猪刀的刀柄。
那刀鱼儿上桌的时候,我看着盆里的鱼儿几乎没有其他复杂的处理,平整的表面闪着有些蓝幽幽的光,汤汁里闪着红红油花,这油花在乳白色的汤汁里显得特别抢眼,像现在辣油的油花。母亲在刀鱼上撒了几片葱花,这盆几乎没有任何厨艺可言的清蒸刀鱼就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了。父亲喝一口酒就夹了一筷刀鱼入口,咂了咂味儿说,真是三月刀鱼嫩如水啊——
鱼以刀命名,这使我倍感有趣。我问父亲:这鱼儿怎么取名杀猪刀呢,父亲说,上辈人都这么叫的,可能是像吧,你看,这鱼多像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啊。
这是我一次印象比较深的识鱼事件。后来,每逢父亲捕鱼回来,我就向父亲问各种鱼儿的名字,以及一些类似鱼儿的不同之处,长久的积累使我认识了东海鱼库(家乡的誉称)几乎所有的鱼类,以及各种贝藻类,没有成千上万,但几百种总是有的。
但是家乡的鱼类中有许多大家族,它们长相近似,一般人很难辨认。
比较难识别的是黄鱼家族,它们有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黄梅童等等,它们体型相似,色泽金黄,好多渔家儿女都容易混淆,而我却从父亲的指点下识得其详:大黄鱼与小黄鱼比较,相对体型要大,如果体型大小相似,那就要看鱼嘴的唇吻部,吻部尖利且骨感鲜明是大黄鱼,否则是小黄鱼。大黄鱼的下颚似乎很薄且略长于上颚,大黄鱼较之小黄鱼体型线条流畅略显瘦长,大小黄鱼的明显区别是,大黄鱼的鳞片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大黄鱼的尾柄较长而小黄鱼的尾柄较短,如果从鱼鳍上辨别小黄鱼的鱼鳍显得规整致密。黄姑鱼与两者也十分相似,主要是黄姑鱼与大小黄鱼相比显得精干致密,鳞片也坚实,鱼肉较之大小黄鱼结实且鲜度略逊大小黄鱼。黄梅童在外行人看来像是黄鱼的幼鱼,其实不是,梅童有细眼梅童、大头梅童之分,它们都是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它们与黑鳃梅童(俗称壮壮梅童)是一族,与黄鱼、黄姑鱼只是远亲关系。
原嵊泗县文化馆的洪国强老师曾创作小锣书《梅童鱼相亲》,风趣而生动地诠释了黄鱼家族的庞大族系。
二
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的这些特征一般人是很难辨认的,比它们更难辨认的还有鲳鱼一族,长鳞、婆子、鲳鱼再细分的话还有枫树叶、东洋鲳鱼等等。
其实,鲳鱼就分两类:鲳鱼和长鳞婆子,其余的枫树叶是鲳鱼的小时候。东洋鲳鱼是另一种鱼类,一种叫刺鲳俗称刺鲳鳊的鱼类。较之扁平体圆的鲳鱼,长鳞婆子显得稍微体长,鱼鳍也更为舒展,也就是说长鳞婆子的腹、背鳍和尾鳍都比鲳鱼长且鳍端尖,长鳞婆子的鱼鳞细而呈黑色。稍加注意鲳鱼和长鳞婆子的外观色泽是有所不同的,打开鱼腹,长鳞婆子内腹黑色,而鲳鱼就比之白了许多。
一般而言,鲳鱼长到0.75公斤左右就算长到头了,极少有长到1公斤以上的,而长鳞婆子则能长到两三公斤。一般饭店里用大盆单个装的大多是长鳞婆子而非鲳鱼,而这样的长鳞婆子的价格也是呈几何级上涨。
比较难以辨认的还有头足类海上生物,乌贼、鱿鱼、望潮一族,乌贼就是我们常说的墨鱼,它的主要特征是体内背部有一个石灰质的白色骨头,我们叫乌贼骨,也是中医的一味药材“螵蛸”,从外观看,乌贼体型相对短胖,有十只触须(其中边缘两条细长)。而鱿鱼同样有十只触须,但体内的内骨骼变成了一条薄薄的角质薄膜了,相比于乌贼,鱿鱼显得更细长,而一对触须也特别长,两者比较有显著区别。吃起来它们肉质感觉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乌贼肉质紧致,嚼劲十足,而鱿鱼的肉质就相对松脆了。
望潮就是章鱼,我们也叫它八爪鱼、坐蛸、石吸,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相比于以上的乌贼、鱿鱼,章鱼的体部只有一个相应的球形,章鱼的触须(腕足)也只有八个,触须上有许多吸盘;有时进食口会喷出黑色的墨汁,帮助其逃跑。
章鱼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堪称世界杯最佳“预言帝”章鱼保罗就是它们的骄傲,但这只是世界性的幽默,并不能说章鱼聪明到能预测未来。其实生物学家们有研究证实,海洋生物中章鱼的智力仅次于海豚。如果在餐桌上吃到它,味道比墨鱼、鱿鱼更美味,肉质也更具韧性。
三
两三种类似的鱼类种类还有不少,比如孔鳐、扇鳐与赤鳐;凤鲚、刀鲚与黄鲫;鳞鲆、褐牙鲆与木叶鲽,又比如鮸鱼与鲈鱼;虎头鱼与刺老虎;鲥鱼与斑鰶(鱇鲫)等等
关于鱇鲫与鲥鱼,我年轻时还闹过一个笑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嵊山渔场鱇鲫旺发,家乡有渔船捕了几十担,问了渔民,他们也说是鲥鱼,我就写了一则“嵊山渔场鲥鱼旺发”的消息,被《舟山日报》刊发,但《舟山日报》编辑厚道地刊发了编者按:据他们询问了海洋水产部门说:这不是鲥鱼,而是一种与鲥鱼很像的鱼种,叫鱇鲫,对此,我不但深感自己的浅薄,也被《舟山日报》编辑老师包容、严谨的作风折服,作为一个渔家的儿子,从此我对认识各种鱼类更加上心了。
在家乡众多的鱼类中,有些鱼类是很少看到的,也许你在海岛一辈子也未必能看到,比如说老头鱼(寿星鱼)。我在家乡看到的老头鱼是一条三四公斤的大鱼,鱼身通体呈玫瑰红,鱼鳞鱼鳍类似于鮸鱼,鱼头上额像老寿星的前额一样凸起,不像一般鱼类头部的骨感,它有一层厚厚的肉质,老渔民说,这头上的肉特别好吃,像是一层厚厚软软的肉皮,鲜而松脆。
看到燕子鱼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我的一位朋友是管理农贸市场的,一天他在收费时看到了燕子鱼,就打电话给我,今天市场上有一条燕子鱼,你是否要过来看看。我赶到农贸市场自销摊点,看到一条紫黑色的鱼,这个鱼呈扁平状,类似于枫树叶,可是它两边的鱼鳍特别长且呈弯弓似的向后延展,鱼鳍宽度是鱼身三倍左右,它的尾鳍就像燕子的尾羽一样。卖鱼渔家大嫂也特地把这条鱼以燕子飞翔的姿态展开,那形态与飞翔的燕子完全一样,我特地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留念。
小丑鱼是我弟弟一个张小笼网的朋友提供的。那是台风过后没几天,他打电话给我说,今天网到了我这个捕鱼人也是第一次看到的一条花鱼,我对妻子说过,你没有到这条鱼不要卖掉,你到市场上去看看吧。他的声音洪亮且带有沙哑,从声音和说话的语气可以感受到他的兴奋。小丑鱼尾鳍呈截形,上下叶外侧鳍条不延长呈丝状。鱼体呈棕黑色,胸腹部和臀部黄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半环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且向下收窄;背鳍中段至肛门间另具一较窄的白竖带。胸鳍和背鳍黄色,腹鳍和臀鳍黑色,尾柄和尾鳍白色,色彩斑斓十分好看,后来我查找资料才知道它是小丑鱼,至于是太平洋双带小丑鱼还是大堡礁双带小丑鱼,我至今都没有弄明白。
这几十年来,我看到过海蛇、玳瑁、鲎、双头鱼(蝠鲼鱼)、鰧鱼等等,因为对鱼类有特别的爱好,所以我认真地查找过它们的相关信息,对它们有大致的了解。
四
家乡各种鱼类外貌特征并不是我对鱼类了解的全部,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对各种鱼的生长、洄游规律以及习性进行了探究,比如黄鱼,每年在四月下旬五月初从外海渔场途经嵊泗渔场洄游到岱衢洋、大戢洋、黄大洋等潮急、海水浑浊且含盐少浅海沙梗产卵,六月份又洄游至外海渔场,嵊泗渔民传统的黄鱼捕捞季节在夏秋二季,夏季捕获的黄鱼称“黄花鱼”;秋季捕获的黄鱼称“桂花黄鱼”。
带鱼是家乡传统的经济鱼类,嵊山渔场及周边是它的产卵地和越冬地,因此嵊泗渔民从秋季张“秋白带”到冬季旺捕带鱼都在嵊山渔场的核心区域。带鱼在嵊山渔场产卵,后洄游至浙南闽北外洋海域,长大后又洄游至嵊山渔场产卵,嵊山的带鱼品种最北不至黄海中部,最南不过台湾海峡,南海也有带鱼,但品种不一样,外观看不出,但剖开后南部带鱼背部有一圆形骨头背刺大而坚硬,肉质干燥油脂含量少鲜度降低。
乌贼是嵊泗渔民俗称,学名“墨鱼”,它的主产地就在嵊山渔场嵊泗东部的马鞍列岛,以及中部泗礁、黄龙一带,过了徐公岛就很少有乌贼了,嵊泗东部渔民有一句渔谚:北边生南边养,游回北边来剖鲞。这里指的南边也只不过大陈渔场一带,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量捕捞,嵊山渔场的乌贼几乎已经绝迹。
海蜇是嵊泗中部地区金鸡山岛、青沙和洋山一带的传统海产品,金鸡山岛渔民有一句顺口溜:矾山生,东海长,张来海蜇矾一下,生死不离矾,吃着脆脆响。
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主产于中国东南沿海。七八月间是海蜇的汛期,海蜇的近亲有到牛、糊茶等,它们常成群浮游于海面,有时被冲击而搁浅在海滩,旧时捕捞时用稻草结绳张获,现在用较粗的熟料绳结成张网兜潮张获。捕后用重盐、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盐渍,一般伞体部和口腕部分开加工,口腕部俗称“海蜇头”,伞部俗称“海蜇皮”。如果海蜇反复用矾腌制三次,俗称“三矾海蜇”,海蜇质量好,保存期长,据青沙渔民回忆,青沙一大户人家,解放初有一坛存放了三十多年的海蜇,主要用于治病。具有清热化痰,行瘀消积,软坚散结,补心益肺,滋阴平肝,降血压去湿邪,解渴醒酒,止嗽除烦,润肠等功效。
五
钓鱼的过程也是鱼类习性的体现,也是我阅鱼无数的例证。
在我还是孩童或少年时期,我们钓上来的一般是虎头鱼、花鲷鱼,最好的是青狼鱼(真鲷),当然也有驹鱼(鬼鱼,亦叫乌郎、河豚)常来凑热闹。驹鱼有毒,再加上它皮上有细刺且个头不大,我们一般不要它,把它砸烂扔到海里。虎头鱼是饿死鬼投胎,上来就一口吞进饵料,又猛地游走,动静很大,我们把鱼钩一提,它就甩尾摆动,这咬钩的情形会钓鱼的人都知道。花鲷鱼谨慎,动作比虎头鱼小多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青狼鱼咬钩像手指在课桌上练习发电报,“咄——咄——咄——”地在“鱼饵”上敲,钓竿提得早了,青狼鱼还没有上钩,提得慢了,鱼饵被吃掉了,青狼鱼已经逃得无影无踪。这也许是青狼鱼嘴小,它不善吞吃,而善于从旁边一口一口咬的缘故吧,反正青狼鱼很难钓,或许是我们没有掌握青狼鱼咬钩的火候吧。
家乡有一句俚语:人像青狼魂灵介,意思是这个人心眼多,不相信别人,凡事防人一手。青狼鱼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寻觅食物,对什么饵料都小心提防。
驹鱼(鬼鱼)咬钩的动静也很小,与青狼鱼类似,但它动几下鱼饵后就会尽力吞吃鱼饵,尽管驹鱼(鬼鱼)也很难上钩,但相比青狼鱼容易被我们钓到。
从中我得出一个结论,鱼嘴小的鱼难钓。
近几十年来,家乡大力发展贻贝养殖,周边的海域环境得到改良,现在钓鱼的品种增加了许多,像鲻鱼、鲨鱼、黄姑鱼、青占鱼、三棱鱼等等都可能被钓到,甚至还有黑鱼、带鱼、马面鱼等等不多见或外洋的鱼类。一般情况下,鱼儿咬钩的动静与鱼的大小有关,但也与各种鱼类的习性有关。同样重量的鱼,鳗鱼的劲比较大,带鱼就显得小了,好多鱼并不是用劲就能钓上来的,比如鲈鱼,不但个体大而且劲也大,钓鲈鱼我们不叫钓叫“甩”,渔民相约去钓鲈鱼时就会说,我们去“甩鲈鱼”,甩鲈鱼不用鱼饵,用一条小小的白布挂在鱼钩上,在有鲈鱼出没的海域甩出去,让其在海水中漂着,不多时就收回来再甩出去,反复操作直至鲈鱼上钩。鲈鱼发现后就会飞一样游过来吞吃白布,鲈鱼一般有1.5公斤,大的三四公斤都是很平常,鲈鱼劲很大,你硬要拉它上来,那一定会使鱼线绷断,鲈鱼便趁机逃之夭夭。所以你要和它周旋,它用劲时你要顺着它放线,它用完了劲松懈了,你就拉一点线,反复较量直至它没有劲了,你才能拉它上岸。
老钓鱼的渔民或海钓爱好者都知道各种鱼的习性,他们在鱼儿上钩时,凭鱼儿挣扎的动作就已经知道这次上钩是什么鱼,所以,他们就会根据鱼儿的特性钓其上岸。
比如海鳗是扭动着挣扎且劲儿不小;鲈鱼是咬钩后,窜出老远才挣扎,上了点重量的鲈鱼一般人的手劲没有它大;黄姑鱼劲也不小,但像渔民们说的是三把水,几次就会乖乖顺着鱼钩上岸,青狼鱼是扇动性挣扎,不是特别大的就能一次性甩上。这些就要看钓手的实战能力和钓手对被钓鱼儿习性的掌握。
许多关于鱼的知识是我长期以来向长辈渔民和同辈渔民老大学得的,也有我自己实践的结果,不知是否符合科学的认知。——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证明我阅鱼无数,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