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24日 第 02 版 )
□记者 刘浩 通讯员 缪舟红 沈冰
改革就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多项改革部署,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江河奔流,不舍昼夜。
这十多年来,舟山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开拓发展空间,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十多年来,一系列破立并举的改革举措在舟山落地生根,改革带来满满红利,推动经济跃升。2013年,舟山地区生产总值930.85亿元;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00.8亿元。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改革之路道阻且长、征途漫漫,舟山始终破浪前行。
写好“海”字文章,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前不久,我市首本采用“立体分层设权”方式确权的海域不动产权证书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顺利颁发,这将进一步满足海域立体管理与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的要求。
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用海需求持续增加,海域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不同项目出现了交叉用海、重叠用海的问题。
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海洋立体赋权模式改革,即在同一海域存在可兼容的不同用海活动情形下,分层分别设置海域使用权,满足企业用海需求,保障用海主体产权的独立性,为统筹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供舟山样板。
探索海洋立体赋权模式改革,是我市写好“海”字文章,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其中一项举措。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有效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一批改革试点成果相继实施落地,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被激活。
创新实施陆海资源线上联合招拍挂模式改革,明确海域使用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一主体,有效避免同一项目使用宗地、宗海被不同主体竞得,破解了资源市场配置平台不一、程序繁琐、周期长等问题;
基于丰富的涉海资源,以海洋大数据产业为培育重点,推进海洋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为实现数据资产价值转化、畅通知识产权金融“血脉”开辟了一条可行路径,让“数据”充分“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试点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开发建设海岛文旅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入市激活了农村土地的资产属性,一些“闲置资源”“闲置资产”得到盘活,有效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我市以领军企业主导的绿色石化产科教创新共同体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模式,聚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成“四链融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示范试点,通过链接全球开放创新机制、区域统筹一体推进机制、产教融合创新机制等,贯通教科人一体化,持续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舟山经验”。
牢牢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我市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聚焦舟山实际、写好“海”字文章,目的就是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显著,使政府的作用更有效。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今年7月1日上午,在高新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北方特气董事长龚越亮给予舟山高度评价:“2天出了规划用地、规划工程、施工许可证3个证,真是‘奇迹般的服务’。”
这样“奇迹般的服务”,源于政府服务一次次的革故鼎新。
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简政放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多年来,我市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抓手,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舟山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行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改革,挂牌成立舟山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大监管模式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消除市场监管盲点,强化市场监管服务,探索建立更加便民、具有舟山群岛特色的新型市场准入机制。
打破原有的瓶瓶罐罐,创新体制,再造流程,舟山一路攻坚——
迭代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从2018年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100天”到2020年的“最多80天”改革;从2021年的“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15个工作日”改革到2023年的“四评合一”改革,持续推动审批提效提速;
攻坚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创新实施“以承诺书代替申请材料”的改革实践,打造“一表(申请表)一书(承诺书)”新模式,率先实现告知承诺事项破百,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难题提供了舟山实践;
探索推行商事登记确认制,通过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档案自助查询、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住所申报承诺等举措,最大程度尊重企业登记自主权。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行以来,我市经营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累计实有经营主体166802户,较2013年底增加1.43倍。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持续攻坚改革难点堵点,推动营商指数不断优化。
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我市在特色方案谋划、企服中心建设、线上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十个全省率先”的成绩,被省委改革办评价为“谋在先、干在前”。构建舟山特色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线上办理进度“五色管理”、企服平台与12345派单系统贯通等做法获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探索产业链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创新探索数智赋能“政策、金融、人才服务”三个计算器,围绕九大产业链细分领域,做精做强远洋渔业、江海联运、船用油加注等特色产业链“一类事”,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
一系列的“对症下药”,让过去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切切实实变为市场主体“要什么,给什么”。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宽对外发展空间
“推动船用生物燃料常态化加注 服务新型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浙江LNG消费价格’ 探索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与保供稳价”……
2024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第一批省级制度创新案例近日正式公布,共有17个创新案例入选,其中,舟山片区有6个创新案例入选。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7年多来,舟山在“试验田”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深耕不辍,攀高向新。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不产一滴油”的舟山,聚力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单体全球前列的绿色石化基地,全国最大的油气储运基地和全国第一大油气贸易港,迈入了全球第四大国际船加油港行列。
尤其在2023年,全国首单港外锚地LNG加注、全国首单大豆离岸现货保税交易库交收业务等一系列“首单”相继落地,让舟山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打开了新局面。
实际上,自贸区建设已多次列入省重点改革项目,占据了我市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半壁江山”。目前已探索形成11个批次共299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137项,自主创新的首创率和复制推广率均走在了全国第三批自贸区前列。
制度创新数据的背后,是舟山近年来在改革之路上的不断提档进阶——
在油气贸易自由化领域,在全国率先实施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在油气交易体制领域,推动上期所旗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战略入股浙油中心,推动“期现联动”,深化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
在产业供应链领域,加大培育油气全供应链、水产品供应链、江海联运供应链,坚实推进供应链平台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
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舟山已成为海岛外贸“小巨人”,规模从2020年的1600多亿元到2021年2000多亿元,再到2022年的3000亿元,连续三年高位增长,为全省乃至全国外贸行稳致远贡献了舟山力量。
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春秋几变,篆刻鲲鹏轨迹。
与时俱进的舟山,深化改革不停顿,扩大开放不止步,不断破浪乘风、昂扬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