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舟创未来”人才专享周落幕
让“千里马”在舟山竞相奔腾
方智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21日 第 01 版 )
□记者 方智斌
设置婚纱摄影、婚庆策划、酒店婚宴等“一条龙”服务展位,为人才提供专享折扣;搭建人才主题拍摄场景,为人才家庭拍摄全家福并赠送照片留念;邀请海岛干部家庭免费体验舟山网红打卡地,共度亲子时光;上架“人才咖啡节”“人才甜品节”“人才影视厅”“人才摩天轮”,人才凭券享受专属福利……
第三届“舟创未来”人才专享周期间,我市各级有关部门精心为人才组织80多项活动,让各类人才感到宾至如归、备受尊敬。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以扎实推进“三支队伍”建设为主线,统筹抓好工作机制提效、人才引育提质、人才平台提能、人才生态提标等重点工作,力促人才发展体系争先攀高,“千里马”在舟山竞相奔腾的生动画面逐步成为现实。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9787人,同比增长4.5%。其中,青年博士43人,同比增长30%。新增技能人才8300余人,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较原定全年目标提高3.8%。
不拘一格引育
7月14日上午,2024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百名博士引荐会在新城举行。我市20家企事业单位推出各类岗位230余个,吸引117名国内外青年博士慕名前来。其中初步达成意向58人次,6人现场签约入职。
“我选择来舟山,不仅因为这里的环境整洁有序,让人非常舒服,更重要的是舟山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潜力巨大,相信也会给我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黄浩说,“来舟后还发现有许多‘彩蛋’,比如对人才的礼遇、住房问题的解决等,体验感非常好。”
进入新发展阶段,舟山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深度、广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市紧紧围绕省、市委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的突破性、引领性路径,通过组建“三支队伍”建设议事协调工作组,形成“专员负责、专门联系、专项攻坚”的人员体系和工作网络,持续强化“走出去、请进来”引才力度。同时,研究制定《“舟创未来”海纳计划遴选管理实施办法》《支持海外人才来舟“访学访工访窗口”行动方案》等政策,切实夯实制度保障。上半年,紧扣九大产业链高端人才需求,深入实施“觅舟”计划,联动开展海外人才来舟“访学访工访窗口”对接活动5场,新引育高层次海洋战略人才50人,同比增长约20%。在今年二季度的青年博士招引攻坚季中,仅北京、西安2场招聘会就收到人才简历152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5人。
在大力招引的同时,各地实招迭出持续夯基固本培养本土人才。定海区推出《定海区“产业说了算”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办法》,打破人才认定“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隐形门槛;嵊泗创新评选“养殖大师”“高级养殖师傅”等海水养殖人才,让一群契合海岛特色产业发展的实用型“新农人”脱颖而出。
想方设法重用
从2012年设立培育黄姑鱼“全雌1号”课题,到突破黄姑鱼雌核发育、伪雄鱼诱导以及全雌鱼培育等关键技术,再到入选2024年全国重点推广养殖品种并在全国多地示范养殖。
省海研所研究团队历时10多年“养成”新品种鱼,离不开科研人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也离不开我市以人才作用发挥、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的人才流动使用机制的保障。
舟山智慧海洋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是全省14个首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之一。该中心自筹备以来,以“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难题共解”理念,重点围绕海洋观监测、海洋通信、海洋大数据、海洋智能应用、海洋工程装备与设计等五大领域,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精准对接技术供需,切实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去年,中心柔性引进聘用智慧海洋产业工程师35名,其中顶尖工程师2名,企业技术骨干和基础工程师8名。“我们帮助星楷通讯牵线浙海大杨堃老师,解决了海洋5G通信技术难题,为中信海洋卫星通信联系了浙海大亓常松老师,解决船载卫星通信控制系统难题,还服务浙江优威科技对接电路编程工程师。”下紧转第3版▶ ◀上紧接第1版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初创型”孵化、“成长型”培育、“成熟型”辅导的链条化企业培育模式,让工程师更有用武之地。
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项目推进机制,畅通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工作机制提效赋能。探索建立以人才作用发挥、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的人才流动使用机制,支持在舟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产业一线创业创新,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上半年,我市已新落户(到岗)海纳计划项目30个,新建博士创新站8家。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依托中试研发基地向平太荣、北大宁波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3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提供中试研发、产品研发、样品试制、设备共享等技术服务3000小时,为各类主体节约成本1500余万元,研发的岩藻黄质已获批国家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填补了舟山海洋化妆品原料空白。岱山新材料研究与试验基地“新材料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产业化”转化体系日趋成熟,已吸引北大聚酰亚胺、川大聚苯硫醚等11个高端新材料项目入驻。
与此同时,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产业一线开展创业创新、科技服务200余人次,转化科技成果97项,实现技术交易额超30亿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海上人工上升流技术”已大范围应用于嵊泗贻贝养殖海域,有望使贻贝养殖亩产量提升10%以上、贻贝养殖碳汇能力提升20%以上。
千方百计爱护
停车券、购房补贴、车辆年检代办,还有举办单身派对活动的通知……近日,舟山一初英语老师张晨涛收到了“浙里办”APP“人才服务计算器”推送的这一大拨“福利”。这让从外地来舟的他觉得“很贴心”。
“要用心用情用力,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人才,像呵护亲人一样帮助人才成长,建立城市和人才互相成就的深层纽带,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市委在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海洋特色人才港”时强调,要大格局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创新创业无忧、价值得到充分尊重。
今年6月起,我市以人才服务高频事项为切入口,围绕人才招引、培育、留用、服务“四个环节”,推进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三链合一”,全力打造舟山市“人才服务计算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升级。
目前,“人才服务计算器”已归集梳理11万余人共300万余条可用数据,形成覆盖30余家职能部门、300余项数据需求的数据资源清单和数源系统清单,计算研判个性化人才服务,人才服务事项智推智办比例在75%以上。以安居保障为例,服务已从“被动问询”向“主动告知”升级。系统会根据人才来舟时间、住房情况,计算分析人才类别信息、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因素,按月按需通过“浙里办”定向将政策兑现、服务保障等领域的服务信息,自动推送至每位人才。
在线下,我市持续拓展人才服务矩阵,发布人才全生命周期线下服务导视图,投用全市首家人才骑行驿站,推出人才专享通信套餐,升级人才专属机场服务,发放高层次人才“开门八件事”安居礼包、青年人才“新舟山人”落户礼包。同时,探索推出海洋生物育种育苗“人才保险”,涵盖研发失败补偿险、专利侵权补偿险等6个专项险种,已保障10个科研项目、惠及110余名科研人员。
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已围绕人才全生命周期的15个阶段推出80项具体服务措施,服务人才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一对一”人才服务机制,通过主动靠前感知、专人专员服务,切实解决人才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切实推动“人才自己找服务”向“服务上门找人才”转变,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打造新时代海洋特色人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