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
一个海岛新城的光荣与梦想
庄列毅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9日 第 04 版 )
《逐梦远洋》分享会现场 傅兰兰 摄
远洋钓鱿鱼
□记者 庄列毅
每逢伏休期过,渔船千帆竞发、奔赴渔场的情景,曾是舟山这座海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让人血脉贲张,振奋不已。千万条渔船从海岸扬帆,驶往越来越蓝的深海,不仅绘就了从古至今舟山群岛的生存底色,牵扯着万千渔民的生计,更是海岛人民不断追求富足生活、城市发展的梦想见证。
海产鲜美、海洋壮美,但很多人不知道,从近海捕捞到远洋渔业,舟山渔业发展经历过辉煌和困顿、迷茫与绝望、徘徊与奋起,启航远洋是时代的趋势,却也是被逼无奈的背水一战,有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悲壮。国内首部以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兴衰发展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如同一幅恢宏画卷,展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此书入选2023年浙江省文艺发展基金项目、舟山市文艺精品工程,荣获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推荐的“2023浙版好书年度榜”,是历年来舟山首次获得的“浙版好书”。
此书作者、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来其说,《逐梦远洋》既有对渔业历史的宏大叙事,又有对个体命运的真实记录;既有对开拓远洋的激情叙写,又有对海洋生态的悲悯书写;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探究追寻,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拷问。
近日,《逐梦远洋》举行首场分享会,舟山市作协主席白马、舟山市文史馆研究员邱波彤、定海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孙和军、定海区作协主席陈瑶等,畅谈了对此书的阅读感受。
一部东海渔业发展的文学书
《逐梦远洋》今年4月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实体书店、网上书店全面上架,并通过馆配渠道向全国各地图书馆发行。
甫一出版,此书即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浙江省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浙江作家”,5月7日发表“浙文君”评论《〈逐梦远洋〉:海洋题材的凿空之作》。文章说:“今年3月15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会。作为一部史诗般反映浙江渔业走向深蓝的壮阔历程,歌颂浙江人民乘风破浪、开拓远洋渔业的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在此时此刻出版,具有特殊意义。”
6月29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家赵宗彪的评论《东海渔民的三千年》。文章说:“这是一部有着强烈史识的作品,展示的是一部东海渔民宏阔丰富的三千年历史画卷。”“《逐梦远洋》以作者所在的舟山群岛和舟山渔场的兴衰为着眼点,以中国海洋文明为视野,以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渔业发展为线索,立足当下的全球化经济现状,全面展示渔民的前世今生,并展示可预期的未来,引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
引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正是长篇报告文学该有的文学品质。在最近的《逐梦远洋》首次新书分享会上,市作协主席白马说,报告文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有社会担当、有历史使命感的文学。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曾说:“报告文学是最能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创作,最能体现作家人格与良知、风骨与气质的一种创作。”《逐梦远洋》真实地展示了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铺展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科技、生存与发展、小人物与大时代相激荡的文学景象。
《逐梦远洋》呈现的这种恢宏的文学景象,是作者深刻领悟报告文学的“报告”本质,把握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基本特征的结果。该书作者在长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到渔区10余个小岛体验生活,采访100余人,查阅近百万字的渔业档案等历史资料,又花费两年时间潜心创作和修改,把舟山渔业发展的每个历史节点予以了生动展现,曾经的繁荣振奋与迷茫困顿,都发人深思,让人警醒。
作为文学作品,《逐梦远洋》对史料的运用与历史书又有不同,显得别具一格。市文史馆研究员邱波彤在分享会上说,从鲎和鳣这两种远古的海生动物起笔,介绍了舟山渔场起源和独特优势,这个切入点,有点让人意想不到。
鲎,在四亿多年前,恐龙尚未崛起时,它就生活在海洋里了,而《诗经》里的“鳣”,也是至今仍生活在舟山渔场的远古海洋动物。“这两种古老的动物,再次印证了是沧海桑田造就了舟山渔场。”这从另一个角度是否可以这样说,从四亿年前,这片海洋就开始孕育一个生态场,等待着人类的发现。
《逐梦远洋》以“在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作为全书“引子”开头,随即笔锋一转,腾挪到了“古老的舟山渔场”,以“让人怦然心动的鲎和鳣”“从滩涂到近海”“废县徙民,渔场犹在”“中国最大渔场的形成”四节,来展开两千多年的古代舟山渔业史。
这是文学写作和史学写作高度融合后的生动抒写。作者记叙了大自然如何造就了舟山渔场,“这种生存环境,堪称鱼类的天堂。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鱼类,不鲜美也难”;作者也记叙了最古老的舟山渔民先辈,“数千年前舟山先人们就已经在这里采蚌拾贝、捉鱼摸虾”,他们“最有可能是海岛与大陆分离时被截留下来的‘海峡人’后裔”,也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而来的“渡海客”,当“岛上猎物殆尽,礁边的鱼类开始受到关注”;作者还记叙了舟山渔场的形成过程,“海禁腾空了舟山群岛,但腾不空舟山渔场”“康熙朝开海禁后,百余年间,舟山渔场一下子扩大了”。最后,这一章承前启后的“金句”出现了:“如此浩大的中国最大渔场,要说有一天会形不成鱼汛,实在很难让人相信。”
上海《解放日报》的那篇书评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如此时间跨度历三千年,涉及人物以千百计的内容,即使以100万字的容量,也不一定足够,而《逐梦远洋》一书却能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仅用20万字,依然视野开阔,如海纳百川,又细节丰满,可见作者选材之精,剪裁动力之深。这同作者善于把握事物的要害有关。”
那么,作者展现的这一宏大历史背景,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文学作品的根本要害是思想深度,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就像水中的浮萍。
在前不久的那场《逐梦远洋》新书分享会上,作者来其首次披露了创作中的一桩轶闻:
“在我写作过程中,有一次相当重要的裂变。当快写到一半时,有一天早上,我一键删去了近8万字的稿子,决定重起炉灶。”
究竟是什么,能让作者忍痛删掉近8万字用心血写下的稿子,又会让作者觉得这是一次“裂变”?那只能是直指作品要害的内容。
《逐梦远洋》之所以引起反响,很大原因是由作品两大主题之一——生动演绎从“人定胜天,竭泽而渔”到“人海和谐,休渔护海”的思想发展轨迹引起的。
《大黄鱼悲歌》《承前启后马面鲀》《活蟹时代》《惊虾仪传奇》,《逐梦远洋》这四章,是全书的精华之一,它们分别描叙了舟山渔场资源衰退四个阶段不同的故事。
于是我们看到四亿年养成的丰饶海产,承载不了人类20年的滥捕酷渔。机械化让人类无限惊喜,永不知道疲倦;鱼群探测仪、动力十足的机帆船、了然于胸的鱼类洄游路线,足以让他们发起一场又一场的围追堵截,哪怕是对资源衰退的预警也茫然无视,以“人定胜天”的口号,对大黄鱼等舟山渔场主要经济鱼类实施着最后的围剿。
最刻骨的疼痛,带来最深刻的反思。《逐梦远洋》告诉我们:“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从其他生物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如同陷入一个小小窠臼。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世界,海洋生物有着自身繁衍和进化的规律,人类只有不违背这种规律才能与它们和谐共生。如果人类酷渔滥捕,它们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或许只能悲怆退场,但人类渔业的繁华也会随之落尽。所以当我们向远洋渔业高歌猛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反思我们为何不得不从近海走向远洋,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邱波彤在分享会上说:“作品的思考层次很高。对海洋生态文明的思考可以说贯穿始终,技巧性也很强。比如第二章写大小黄鱼的章节,就足以让读者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思考拉满。对于上了年纪的沿海读者来说,这种代入感是非常强的,因为他们都经历过近海渔业资源从衰退到保护、修复的过程,阅读思维也就自然地带了一种纵深性和超越性。”
白马也如此说:“阅读此书,我感到,一是‘史’与‘思’的特质与分量。全书以点带面,展现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古今兴衰历程,以及中国现代远洋渔业崛起之路与关于海洋生态文明之思。海洋资源是全人类的资源,作者在‘史’的疏理与‘思’的诘问中,上升到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在《逐梦远洋》里,作者叙述这一过程的的语言平实而又生动,娓娓道来,看似平和却直戳疼痛深处,就像孙和军所说:“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作者一种高超的驾驭能力,经过精心酝酿、仔细梳理、认真剖析、吸收和消化后,谋篇布局的。”
尤其是从多米诺骨牌效应来剖析大黄鱼族群的濒临灭绝,每一次捕获量的增加、每一次肉眼可见的振奋其实都弥漫着无法言说的悲伤与绝望,眼前的可观利益,让人们忘却远处的危机,或者压根不愿去想,“鱼哪里会有捕完的一天。”
饱含深情的描写体现于众多细节中,书中写道:曾经的带头船老大,说起1974年冬季舟外渔场的那一幕时说,鱼是会哭的。他们放下一张大网,鱼群被围困在大网中,随着吊杆的升起,一道道金光在眼前闪现,围网里密密麻麻的大黄鱼“呜呜呜呜” “嘎嘎嘎嘎”大声乱叫着,那叫声此起彼伏,声声不绝,凄惨极了。老人说:“那一次,在大黄鱼的叫声里,听到的是痛苦,是恐惧,是绝望,那叫声就像哭一样,我从来没听到过大黄鱼那样叫过。”
“大海的馈赠”支撑海岛人民生活富足的梦想,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大海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如此馈赠给人类。小黄鱼、带鱼、乌贼、马面鲀、鲐鲹鱼……当蟹、虾都要开始保护的时候,人们开始惊觉:“鱼是真的要捕光的。”
1993年,舟山的13位渔老大发出倡议书,要求在东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2002年7月,嵊泗县黄龙乡56名渔老大联名上书东海区渔政局和国家农业部,要求提前实行禁渔并延长禁渔期。信中说:“由于长时期的过度滥捕,导致各渔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经济鱼类已殆尽……我们都是渔民老大,看到所捕的鱼和渔业资源这样严重的破坏,感到十分焦虑。所以我们强烈要求,从保护渔业资源和维护渔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前进入禁渔期……”此时此刻,沉寂的舟山渔场再次进入高光时刻。
渔业繁荣时期的舟山曾有过无数的光荣时刻,无论是一网网起万尾大黄鱼,金灿灿的鱼鳞映着日头像座大大的金山,人踩上去都不会落到海里,满足人们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心理预期;还是大量鱼粉、鱼胶、鱼肉被运往全国各地,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为国家换取外汇,填补食物短缺做出重大贡献;还是那一位位知名船老大成为全国劳模,戴着金灿灿的奖章接受表彰……在作者看来,都比不上这一刻。
书中写道:“人类在利用海洋资源时,从一次次教训中修正自己的行动的轨迹,终于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模式。”舟山渔民用他们最质朴和宽广的胸怀完成了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化,这就是支撑舟山渔业绝处逢生的光荣与梦想。《逐梦远洋》以生动的记叙证明了这一点。
一条现代远洋渔业的崛起之路
《远洋渔业伊始》《去公海捕鱿鱼》《荡气回肠金枪鱼》《西码头涅槃》,《逐梦远洋》以这四章勾勒了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全国渔业看舟山,这是一句老话,现在按渔业产量算,仍是如此,所以写出了舟山远洋渔业故事,其实也就是写出了中国远洋渔业故事。
从《远洋渔业伊始》开始,《逐梦远洋》开始推向新的主题高潮。“双主题”架构在这一章得到了妥善的过渡。在作者笔下,“远”和“近”历来都是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眼界的拓展,“远”的距离不断被突破,到了20世纪80年代,“远洋”观念又发生了一次嬗变。此时才有了真正与国际接轨的“远洋渔业”。但这次观念的嬗变,主要是为了保住舟山带鱼,舟山四大渔产到这时能够形成鱼汛的,只剩带鱼了。
邱波彤说,当作者以这种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的手法,浓墨重彩地书写远洋渔业,突然让人发现,舟山远洋渔业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使命感和新时代的责任感,舟山渔业向远洋进军,既是历史选择,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同时它是一次艰难的历史性突破。
突破往往是最难的,面临的不仅是人的内心挣扎纠结,还有事态的复杂多变。来其说,新一代的渔民或者说是远洋渔民,他们生活中面临着的矛盾和纠结,比老一代渔民更加复杂,诸如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传统与科技、开放与闭塞、中国与世界等等复杂关系,都会投射到他们的生活中。所以这几章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笔调也由悲怆沉重转为激越雄壮。
孙和军说,舟山渔民勇闯远洋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历史的引导,当然也有舟山渔民跋涉千里、远洋淘金的勇敢和自觉,同时也是为了养护好舟山自己渔场的需要。但终究开启了走向深蓝的壮阔历程,展现中国现代渔业崛起之路。
西非、白令海、北太、南太、北非……一路驰过;鳕鱼、鱿鱼、金枪鱼……丰盈出海,继续展现舟山渔民的勤劳与智慧,书写着舟山的光荣与梦想。
身在远洋,海域不熟悉、物产不熟悉,甚至连需求都不熟悉,曾为自己技术自豪的舟山渔民在那里连连吃瘪,但他们特别能吃苦。高温、彻寒,他们每天还从事十四五个小时的起网、放网、理鱼、速冻、装箱等体力劳动。有的在寒冬腊月里被人救上船后,依然站回了原来的位置。他们还特别能动脑,有的从船长变为渔捞员,硬是只凭一张小小海图,摸透了西非渔场情况,到了最后能够仅凭海水颜色,甚至月亮圆缺来判断当地鱼汛情况;有的自己绘制了渔场作业图,标明了哪个区域可以捕何种鱼,什么时候鱼汛发,连哪里有礁石都标得清清楚楚,惹得外籍船老板忍不住来“挖墙角”……
但所有这一切,依然不能驱散舟山渔民对海洋资源衰退的忧虑,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惨痛教训,让舟山渔民刻骨铭心,这样的悲剧不能再发生在远洋了。近海休渔的经验,被舟山远洋渔民“复制”了。跟倡导近海休渔一样,舟山是公海休渔最积极的倡议者之一。2019年10月,舟山率先提出了“加强公海鱿鱼资源保护,自主实施休禁渔”的倡议,2020年,我国在西南大西洋、东太平洋等公海渔场试行自主休渔……这就是舟山渔民把中国经验复制运用到世界的故事,舟山渔民以宽广的胸怀和独特的智慧在国际社会输出中国价值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资源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共同守护才有更好的未来。
《逐梦远洋》书写至此,全书的另一主题——史诗般展现中国现代远洋渔业崛起之路,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又一次升华。
不仅如此,在《逐梦远洋》最后一章《西码头涅槃》中,与书籍“引子”相呼应,记叙舟山远洋渔业如“航母”下水、凤凰涅槃般的新故事,高扬海岛新城新的光荣与梦想。
真正的光荣与梦想,是扎根于大地之上的,是建立在强烈忧患意识之上的。正如《解放日报》的那篇评论所说,《逐梦远洋》“自始至终充满着忧患意识”“只有怀着强烈热爱的人,才会有无边的忧思”“记录这一切,是为了给后人以警示,为了更好地发展与生活”。正是因为《逐梦远洋》“饱含深情与伤感”,所以才“读来特别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