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海上加油站”看自贸试验区活力迸发

苏韬 陈旺 陶晨曦 戎浩 陆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3日 第 04 版 )

  视频截图

  扫一扫 看视频

  □浙江卫视记者 苏韬 陈旺

  记者 陶晨曦 戎浩 陆炳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七年来,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船长陈世军驾驶“欣晟17”号供油船,从沈家门开赴20海里外的秀山东锚地,为一艘挪威籍散货船供应410吨低硫燃料油,这是他今年的第65单供油业务。而此时的秀山东锚地,12个锚位“停满”了外轮。“有巴拿马、印度等,世界各地的船都有,都是外轮。”陈世军说。

  如今的舟山已是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但在10多年前,尽管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跻身世界第一,可船加油业务完全排不上号。

  “之前整个舟山的加油量差不多也就40万吨,想做到世界一流强港,既要我们的港口吞吐量上去,更重要的是未来我们整个的海事服务、港口服务、航运服务也要跟上去。”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崔义玲说。

  2017年,浙江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明确“提升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为建设重点。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正是其中重要一环。然而,和同在亚洲的全球第一大船加油港新加坡比,舟山的起步十分艰难。

  2019年来到舟山的李剑,负责拓展中石油在浙江自贸区的保税燃油业务。他的办公桌靠海,但风吹浪起、云雾缭绕的美景,却是他当初最怕看到的景象。

  “有白的浪,风就七八级了。”李剑说,特别是四五月份的时候,大雾也很多,仙境一样,非常漂亮。但是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噩梦。舟山全年的可作业时间为200天左右,跟新加坡赤道无风带比先天缺陷很大,只能靠提升自己的服务,改进这一块短板。

  补短板靠的就是改革创新。那时,船东在浙江加油,必须挨个向海关、海事、边检等部门申报,但国际船舶多停留一分钟都是在“烧钱”。比如一张给海关的单据要手写,海关批完后还得招代理,把单子送到驳船上去。这个过程最快两天,慢起来可能要三天。

  为了压缩时间,舟山在全国率先开展“单一窗口”建设。挂牌第二年,新的数字系统上线,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能自动抓取各自所需内容。原本上千个事项缩减到几十项,船舶进出境时间压缩40%。

  向改革要活力,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抓住船舶高硫燃油向低硫燃油转型的关键期,积极争取船用燃油出口退税试点。2020年,船用燃油出口退税率13%的政策正式落地。

  “有了低硫油的这么一个出口退税政策后,舟山的价格相比新加坡更有竞争力了。像今年的三四月份,我们便宜了18美金。”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口岸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叶擎钰说。

  一系列改革创新,让舟山船燃加注业务以每年37%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浙江自贸区扩区升级,舟山不断深化建设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

  去年初,舟山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吴焰辉接到了一项新任务,给生物燃油寻找“身份证”。如何为这种混兑的新型燃料定性?当时国内尚无先例。吴焰辉和同事从国际海事领域相关的公约、规则中,收集分析能参考的案例。

  “海关不认可你咋办?你这个码头不能够装卸怎么办?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大家统一的思想认识,是做不成的。”吴焰辉说。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为实现“0到1”的突破,海事、海关等部门成立专班,筛选出20个事项沟通协调,经过半年申请,最终拿到了这张“身份证明”。去年10月9日,国内首单海上锚地集装箱船“船对船”生物燃料加注作业在舟山完成。

  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娜觉得,浙江自贸区的创新机制,给了企业机会和平台。

  不断的改革创新,让舟山的“加油”之路不断提速。去年,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量突破700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

  如今,每天下午4点,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大屏幕上,都会实时更新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报价。不久前,该中心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研发的舟山价格窗口系统成交功能正式上线。

  “之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都是新加坡的一个美元的价格,我们发布这样的一个价格,在国内也就是在舟山市场也可以用到中国自己的价格,从而不断地探索和提升中国价格在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影响力。”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产品事业部高级主管商凯祥说。

  从起步到加速再到领跑,浙江自贸区改革不停步。截至目前,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累计形成油气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299项,首创13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3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