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人才”促“大发展”

新城全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

牟澜 魏保锋 韩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1日 第 03 版 )

  先进集体表彰

  浙海大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会暨实习生招聘会

  协同创新中心牵线工程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海洋电子信息行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审

  □记者 牟澜 通讯员 魏保锋 韩锋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聚焦人才这一议题,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三支队伍”建设要求,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没有泥土,长不出花木”,土壤之于花木,正如环境之于人才。今年,新城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新春第一会精神”,树立“大人才观”,聚焦“985”行动推进、新城“八大行动”等中心大局,依托产业平台提档升级行动,以人才集聚大视野、奋斗大场景、培养大融合、成长大生态为思路,坚持小步快跑,稳扎稳打,“三支队伍”建设逐步进入快车道,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造就担当善为的高素质

  干部队伍

  “干部虽然是‘干’字当头,但是也不能‘蛮干’。一路走来,我们始终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与时俱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多条路径如何打通、鲜明标识如何擦亮、产业动力如何激发等问题,都对我们的干部队伍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一核引领·四懂四善’为标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正不断充实壮大。”

  新城切实提升干部“政治三力”,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将干部放在新城“八大行动”主阵地负重磨炼,推动学在一线、干在一线、评在一线。同时,要求干部队伍具备“懂经济善招商、懂规划善建管、懂基层善治理、懂规矩善作为”的素质素养。

  新城聚力经济指标提量进位,外引内育经济专业干部,优化基层统计队伍,健全助企联络员制度,为经济发展一线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支撑,为扎实推进企业降本减负,着力优化文旅消费环境,全力以赴争取各项指标争先进位,输送干部力量,合力推动城北安置房等27个省市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以老带新、点单培训持续培育招商人才,大力开展专班化运作、组团式服务,紧盯海洋科技、港航物流、海事服务等产业,加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招引,加快茶山浦水街等商业综合体招商运营,不断激发新城发展新动能,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现有2名优秀科级干部在小干岛产业平台和甬东勾山科技创新港压担锻炼,3名紧缺专业人才已招引到位,3名干部到市八大平台专班、市巡察组跟班学习。

  新城大力开展赋能“八大行动”干部教育培训,以城市建设、平台建设等专题培训和大讲堂,着力培育重点领域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推动新城“山海连城 一轴五廊”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新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落地。将科级干部、年轻干部挂职充实到一线力量,全面推进小干岛金融商贸海事服务功能岛和甬东勾山海洋科技创新港建设。同时,发挥街道干部属地管理主动性,整合大综合一体化城管执法力量,持续巩固“打开围墙”成果,高标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和美乡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新城品质能级。

  作为深化基层治理最前沿的“引导者”“操盘手”,懂基层善治理,是干部的必考科目。新城扎实开展村社“三双三亮”行动,以实绩晾晒、擂台比武、绩效考核等举措,切实提升村社干部基层治理本领,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和“512”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历史问题攻坚,压紧压实街道班子、村社干部责任,新城采用专班运作协同会商的机制,全力推进政策处理,积极推动安置小区物业社会化管理等工作。在基层力量配置方面,培养储备村社“90后”干部29名,优化年龄结构,并着眼新一届换届,建立“N+1”结对帮带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梯次化建设成效。目前已有9名基层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老干部担任农村指导员,4名老干部担任督导员。

  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每天在群众中都是一场“现场直播”。新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大力实施“四个聚焦”集中行动,全面排摸廉政风险点,建立廉洁防范措施,有力开展执纪检查,织密织牢反腐倡廉安全网。强化“以案促教、以案促建、以案促治”行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反腐倡廉走深走实,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落实“暖心回访激励有为”专项活动中,新城推动容错纠错机制落地,破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靠要等作风问题,加大担当作为好干部选树力度,营造薪火相传、奋进争先的浓厚氛围。

  构建引才聚才留才的“强力磁场”

  产业场景多姿多彩,各路人才能“各显神通”。新城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新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政策(试行)》,加强甬东勾山海洋科技创新港、小干岛金融商贸和海事服务功能岛建设,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双招双引”工作,逐步使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深度融合,为各类人才在服务现代化先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场景、发展气候和干事平台。目前,围绕数字海洋创新产业园建设,新城已与中建国际、浙大科技园公司进行多轮对接,达成合作意向,借助其影响力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舟山。

  同时,构建“引才+招商+助企”的协同工作机制,以项目落地带动人才落地。已先后与铭德总部楼宇、霆哲酒店、明熙航运等项目就企业投资意向、要素保障、人才需求等多次进行对接,上半年引进落地3个亿元产业项目。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落户”到“落子”,如何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作为全省14个首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之一的舟山智慧海洋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无疑是焦点。

  该中心自筹备以来,以“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难题共解”理念,重点围绕海洋观监测、海洋通信、海洋大数据、海洋智能应用、海洋工程装备与设计等五大领域,着手工程师“引、育、用”,塑造人才链,整合创新智力资源,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精准对接技术供需,切实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去年,通过深入挖掘海洋科技类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等涉海领域工程师,全年柔性引进聘用智慧海洋产业工程师35名,其中顶尖工程师2名,企业技术骨干和基础工程师8名。通过走访调研,梳理摸排海洋电子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持续优化海洋电子信息行业工程师职称自主评审工作,最终评选出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12名。目前,已开展2届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工程师职称自主评审工作,累计评选中级工程师12名、初级工程师33名,为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满足我市海洋电子信息行业人才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帮助星楷通讯牵线浙海大杨堃老师,解决了海洋5G通信技术难题,为中信海洋卫星通信联系了浙海大亓常松老师,解决船载卫星通信控制系统难题,还服务浙江优威科技对接电路编程工程师,这些都是协同创新中心让人才与产业形成双向对接、长期匹配,最终汇聚合力的实践与探索。”舟山智慧海洋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协同创新中心采取“初创型”孵化、“成长型”培育、“成熟型”辅导的链条化企业培育模式,也让工程师更有“用武之地”。

  在科研设施设备共建共享试点推进中,中心发起组建了舟山智慧海洋产业联盟,舟山市江科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发中心、海卓科(浙江自贸区)科技有限公司、舟山超波科技有限公司、舟山吴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舟山晖利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落地中心培育孵化,其中3家已培育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吸引人才,人才服务产业”的正向循环中,中心114名各层次的工程师,已参与“揭榜挂帅”项目74项,开展协同创新科研技术攻关等产业服务460余(家)次,为30多家本地企业解决技术瓶颈,提供技术服务。

  青年人才既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又是一年毕业季,为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一场老爸老妈专场宣讲会与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沉浸式探岗行的前期策划会正紧锣密鼓地开展。

  为集聚“第一资源”,新城不断深化区域合作,与产业园区等在人才招引上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引育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博士。同时,推动活动聚才、平台引才,持续做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招募大学生创业项目6个;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靶向引才”,组织各类招聘会4场,覆盖新城企业60余家。并与工会、妇联、团委深度合作,筹划打造“港岛之恋”青年人才相亲角,常态化开展相亲服务和青年人才活动,办好人才“后代后院”等关键小事,不断创新“人才+”服务模式。

  全行业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多项省部级或以上科技进步奖,参与行业标准制订,专业教材编写等。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舟山申通时代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汽车修理工高级技师王彦华,是从“工”到“匠”,靠拼搏和汗水,拼出一片天地的典型代表。在王彦华的传帮带下,还产生了高级技师5名,技师31名,高级工20名,指导徒弟在省一级比赛获得二、三、七的成绩,市一级比赛连续6年包揽6个第一的荣誉。

  在新城,从“工”到“匠”,实现跃升的,远不止王彦华。

  引育结合,让每一位有梦想的劳动者成才。新城不断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增值化服务改革,强化全周期、全链条、全覆盖服务供给,逐步从“保障型服务”向“发展型服务”转变。

  去年,新城在技能人才培育上持续优化,逐步探索建立“三级”培训体系,实现全委职业技能培训一体推进。全年开展应急救护、物业管理员、健康管理师等10个培训项目,培训人数1354人次,新增技能人才71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00人。

  借助新城成校平台,根据群众就业意向,结合企业需求,广泛开展电工、焊工等“订单型”培训和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输出型”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养,实现培训与需求上下匹配。

  同时,通过举办新能源汽车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比武,带动技能培训提档升级。2023年,有71名劳动者通过比武取得技能证书,既为劳动者提供了展现技能、交流互鉴的平台,还极大地激发了人才活力。

  今年,新城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新城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上半年,组织劳动者参加养老护理员中级培训班,并参加中级养老护理员考试。在开展的“青蓝夜校”技能培训活动中,1至6月共考证401本,其中考取高级证书53本,中级证书348本。

  同时,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组织村书记参加2024年浙江省农函大“乡村振兴科普带头人”专题培训班,助力提升乡村振兴的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新农人”培育,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目前已新增大学生农创客10人,将人才工作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有机衔接。首次打造完成2家“零工驿站”,方便劳动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始终坚持人才与发展同频共振、相互成就,以人才优势塑造经济发展的先行优势。下一步,新城将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实举措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推动更多人才集聚舟山,为高水平建设八大平台、加快打造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增长点增长极提供坚强保障。

  本版图片由新城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