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思想在虾峙岛生根开花

周海儿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第 05 版 )

  □周海儿

  在明净壮阔、四面环海的舟山群岛,隐匿着一个以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主题的湿地公园。它地处普陀区虾峙镇东晓村,靠近河泥漕天然渔港,渔港的前方恰是虾峙门国际航道,万吨巨轮频频往来穿梭。

  近年来,虾峙镇政府充分利用该渔村近海山坡水源丰沛的优势,顺应自然斜坡为走向,依托湿地自然地貌,一路塑造了爱莲学说碑、月岩悟道、望莲石、养心亭等微景观,公园内有五个精心塑造的箴言土墩子,与养、守、慎、戒、畏五星图一一对照,漫步其中,海风相伴,耳旁尽是潺潺流水声,观光亭前的水池里,洁白色的莲花竞相开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慢步其中,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在游玩中既能领略山海极地之风光,又能感受风正气顺的太极思想。这座集守洁、奉公思想与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公园落成,使当地居民和广大游客又多了一个亲近自然、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虾峙镇政府为何会在这样相对偏僻的渔村打造这个公园呢?答案还得从周姓族人迁居虾峙诸岛说起。虾峙的行政区域包括虾峙本岛(面积约17平方公里)和湖泥、东白莲、西白莲以及金钵盂、大小双山等离岛,现总户籍人数两万,常住人口五千余人。

  相传明末清初时,有一位在镇海郭巨海边的捕鱼人,在近海捕鱼经六横时迷失方向,误登到虾峙湖泥岛,登岛后他发现岛上荒无人烟,但土地肥沃,附近鱼虾很多,在岸边随便用简单网具兜捕,就能收获大量鱼虾,很适宜居住。回家后他便告诉了众多乡邻,这位渔民老家所在的村岙居住着周敦颐后代族人,大家都很向往虾峙湖泥岛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来为避兵灾,其中一支便陆续从宁波镇海乘小船一批批来到虾峙各海岛定居下来,他们在各岛上垦荒种田、出海捕鱼。清朝中后期,又有大批大陆沿海的居民来此生活。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世称濂溪先生,他23岁步入仕途,先后任洪州分宁县主簿、郴州桂阳县令、大理寺丞、国子监博士等职,一生以莲喻己,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受后人景仰。同时他还著书立说,倡导太极、阴阳、五行、主静至诚等理念,其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著作,尤其是《爱莲说》一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名句而传颂千古。话说在虾峙诸岛生活的周族百姓,虽然为生计所迫,不再种植莲藕等作物,而改为下海捕鱼,但心中仍念念不忘故土,不忘先祖周敦颐,于是依据其爱莲观,将拥有大批湿地、淤泥堆积的岛取名为污泥岛,将前方相邻不远的两个小岛分别取名为东白莲和西白莲,还因为故乡四合院门前种有桑树,于是把更远的两个小岛取名为大双(桑)山岛和小双(桑)山岛,他们模仿故乡的环境,把先祖的爱莲图通过命名海岛名称,巧妙地移植于碧波荡漾的群岛之中,寓意为莲花永远根植于东海之滨。

  湖泥岛上原有人口1700余人,随着大岛建、小岛迁政策的推行,现有常住人口只剩不到两百人,其中大多数姓周,还有极少数张、李、朱等别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设有湖泥乡,辖湖泥、东白莲、西白莲三个行政村,现三个小村合并为一个大村——湖泥村,属虾峙镇管理,该村办公楼门前现设置有介绍周敦颐廉洁奉公的宣传图窗。虾峙镇文化部门正是受到周族先人迁居虾峙这个历史故事所启发,从而挖掘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因莲与廉同音,又能从莲花称谓中引申出廉洁高尚的含义,所以塑造出以爱莲思想为主题的湿地文化公园。

  在清代,周姓先民从大陆驾小舟漂洋过海,到虾峙诸岛营造了以莲花为意境的海上盆景,而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虾峙人民又在虾峙本岛上建造了莲花文化公园,爱莲思想在东海生根开花并发扬光大。虾峙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正以发展为导向,不懈奋斗,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又注重生态环保。虾峙正像先人所期盼的那样,似海上莲花,越开越美,越来越好。谨此,特记诵《爱莲说》一文,以示敬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