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探索海洋立体赋权的“舟山样板”
海域管理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截至目前已实施立体用海项目6个,节约用海185.5公顷,增收海域使用金3295万元
虞仁珂 韩岑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第 01 版 )
□记者 虞仁珂 通讯员 韩岑妤
本报讯 不久前,我市首本采用“立体分层设权”方式确权的海域不动产权证书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颁出,这将进一步满足海域立体管理与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的要求。
据了解,该证所涉宗海坐落于长峙岛东南侧海域,用海空间层为水面,用海高程范围为1.93米至4.00米。按照以往无法就同一海域竖向空间不同权属分别导入海域矢量数据,无法实现图属一致。“采用‘立体分层设权’方式确权,使涉海不动产登记更科学化、精准化。”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实现海域在纵向空间可按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进行分层管理,还能在同一层属中按照不同起止高程进行分别记录,实现了立体分层海域使用权登记空间图属一致、不同分层直观显示的精准化登记。
海洋立体赋权,是指在同一海域存在可兼容的不同用海活动情形下,分层分别设置海域使用权。市资规局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海洋资源资产立体赋权模式改革,并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海洋立体分层设权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细化海域空间立体分层配置的管理规定和实施原则。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结合舟山海洋资源实际,推行多元化实践应用。”该负责人介绍,如“光伏+养殖”立体分层设权模式,在渔光互补等项目中开展先行先试,利用水面层建设光伏电站,水体层用于养殖,将具有互补效应的用海项目布置在同一海域,达到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协同,实现水面和水体之间不同空间的分层设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岱山县双剑涂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为例,该项目节约用海75.5公顷,增收海域使用金3096万元,一期项目平均年发电量1.26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0.6万吨,实现企业效益增加、海洋权益增值与海洋生态保护“三赢”。
“管道+排水口”立体分层设权模式则是针对不同项目出现海底电缆管道和取排水口交叉重叠用海问题,通过对水面、水体、海床不同空间分层设权,厘清三维产权的界定方式。此外还有“海塘+平台”立体分层设权模式等。
“注重规范监管,提供增值化配套政策。”该负责人介绍,资源规划部门结合“智慧海洋”数字化手段,建立“服务+监管”模式,开展海洋资源联合监管和执法巡查。升级改造“不动产智治”应用,增设海域分层信息,新增海域分层管理功能,对海域登记模块进行全流程升级,进一步优化登记程序和要求,破解交叉重叠用海登记难题。
截至目前,“立体分层设权”方式已实施立体用海项目6个,节约用海185.5公顷,增收海域使用金32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