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劲扬向深蓝 “航行的支部”破浪行
陈颖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01日 第 01 版 )
岱山县高亭镇渔民党员参加“航行的支部”活动 资料图
□记者 陈颖丹
张建存是我市“巨龙加雅28”船的船长,也是定海区远洋渔业协会的成员。由于常年“漂”在海上,家人成了他最深的牵挂。
“我老婆在沈家门开店,我父母住在桃花老家。老爸几年前中风了,老妈动过手术,他们万一有点事情,身边都没搭把手的人。可我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没办法陪在他们身边。”张建存说,妻子一个人开店勉强还能应付得来,但年迈的父母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定海区远洋渔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张娜,近日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对张建存夫妻说:“我们跟村委会联系,争取在村里找几个志愿者,必要时可以陪同老人就医。以后有其他需要,你们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们会尽力帮助解决。”
这是定海区远洋渔业协会“航行的支部”坚守初心、护航远洋渔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航行的支部”,是我市去年启动的一项创新党建工作,将基层党建由陆地延伸至海上。目前,全市各地各领域已累计建立115个“航行的支部”、创建了118艘示范船,构建起条抓块统、整体集成、协同作战的海上基层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海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定海区为例,率先组建了县级远洋渔业协会党支部,下辖远洋企业16家、远洋渔船250余艘,已登记船员党员60余名。该“航行的支部”探索实施“红色编组+航行红网+红色港湾”工作模式,围绕远洋“企业、船舶、船员”三要素,聚焦“出海前、航行中、归港后”三阶段,打造了“岸基联动”的海陆基层治理新模式。其中精心打造的“红色港湾”,聚焦认真办好“船上事”“家里事”“心头事”,从船员和船员家属操心的“关键小事”着手,整合职能部门力量,提供多元化服务,消除船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在海上安心生产生活。
红帆领航,逐梦深蓝。如今,我市以“航行的支部”为抓手,成功打通了党建服务“最后一海里”,海上党建也由渔业生产领域向海上货运、交通客运、执法服务、施工作业等五大领域延伸,持续发挥党员的海上先锋作用。
“新锦屏”轮是舟山海星轮船有限公司下属海华客运公司的一艘观光型客船。2023年11月,公司党支部开辟党建新阵地,将“新锦屏”轮打造成党建个性化舱室,船上昔日的空白墙变身“党建宣传墙”,成为“航行的支部”示范船,让党旗在海上飘扬,让党徽在海上闪光,让党员在一线领航。
今年2月底的一天,“新锦屏”轮刚开航5分钟,乘务员刘艺便找到乘务长张泽欣,告诉她下客舱有旅客昏倒。看到旅客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张泽欣、刘艺立刻将旅客抬放至地上,一边解开旅客衣服进行施救,一边派人将情况汇报船长,服务台的乘务员则现场广播寻找医护人员。5分钟后,该旅客缓缓苏醒。张泽欣和刘艺又将他搀扶至户外观光甲板上休息,细心的她们还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阳光,直至将旅客送上救护车。
舟山海星轮船有限公司机关党支部书记林帅说,“航行的支部”建设以提升旅客全流程服务体验为出发点,不断深化公司、客运站和客船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机制,同步推进海陆一体党群服务,船岸联动打造基层党建的创新范式,推动水上客运提质增效。
“新锦屏”轮的三楼甲板平台,还开设了“海岛共富微集市”,以推荐海岛乡村好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持续开展助农公益“共富行动”,助力本土特色产品、农副产品上船销售,不仅展现了交商旅融合新形象,也激活了海岛共富新场景。
蓝海之上,红帆劲扬。一个个“航行的支部”,犹如一座座移动的“海上堡垒”,不仅探索出一条破解海上党组织覆盖难、党员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有效路径,还紧扣船舶与海工装备、“一条鱼”、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等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推动党建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海陆聚集,推进海上管理、服务、资源“破壁融合”,成为高水平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红色引擎”。
去年12月,在舟山引航站高级引航员的引领下,大型油轮“奥比西玛”轮成功靠泊六横中奥能源码头。这是该泊位首靠15万吨级油轮,也标志着该泊位满设计标准投产使用。
此次首靠引航任务是舟山引航站党委与浙江海港中奥能源公司党总支“航行的支部”党建共建活动的重要一环。在“航行的支部”引领下,舟山引航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服务企业”推动引航服务能级提升,并通过党建引领集聚强大合力,筑牢海上安全屏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百舸争流千帆竞,“航行的支部”破浪行。如今,我市以“航行的支部”为纽带,集聚各方资源力量,已累计打造10个岸基联动的海陆学习阵地,开展“学历+技能”培训涉海群众1.2万余人次,先后化解海上矛盾纠纷1000余起,实现全市10万余名涉海党员群众“离岛离港不离党”,为现代海洋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