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古梅之节”与“姜、桂之性”
——论晏敦复咏梅诗及其旨趣
童瑶 张哲 沈汝汝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5 版 )
□童瑶 张哲/文 沈汝汝/摄
晏敦复(1075~1145),字景初,江西临川人,《宋史》有传。其家世显贵,曾祖为北宋相臣晏殊,幼年曾就学于大儒程颐。晏敦复以鲠峭敢言而著称,据《宋史》记载:“(大观三年,1109年)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可见,晏敦复因其直率品性而曾触逆多人,所以仕途不畅。宋高宗曾赞其生平气节,“无忝尔祖”。
晏敦复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然一篇名为《题梵隐院方丈梅》的七言律诗颇为后人称颂,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与舟山关系紧密。两宋之时,舟山名为昌国,偏居海中,然而像晏敦复这样一位名门出身,又任职于畿内的官员,为什么会在舟山留下一首咏梅名作呢?这首诗的创作缘由是什么?又何以能够传颂千古呢?
一
流寓海中洲
咏梅古寺中
晏敦复生活在两宋相交之时,前后经历了北宋的覆亡之痛与南宋的偏安之忧。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之后金军大举南下,南宋君臣仓皇南逃,相继逃亡于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在逃到甬江入海口时,宋高宗以大队人马跟随,易被金兵追上,曾下令“以亲军三千余人自随,百官有司,随便寓浙东诸郡。”晏敦复就混杂在这一批南逃的人群之中。
建炎辛亥年春(1131年),年过半百的晏敦复乘坐一叶孤舟,漂浮于海中,最后辗转逃到了舟山,在金塘一座名为梵慧院的寺庙中避难,其间他与寺中僧人子惇相从甚善。梵慧院中有古梅一枝,斜依门槛屋檐,晏敦复抛身海外,此情此景,有感于时事,留下了《题梵隐院方丈梅》一诗,诗曰:
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千百年后,诗中所言金塘梵隐院已不知何处寻觅,然而幸运的是晏敦复留存作品中,有一篇《梵慧院释迦文殿记》的文章(收录于《乾道四明图经》),为我们探寻这段历史提供了线索。此文为绍兴十四年(1144年),晏敦复应僧人子惇所请为修葺一新的寺院撰记,文中不仅追忆了其“避寇金塘”之事,而且还考证了梵慧院的历史。
据记载,梵慧院创始于唐咸通年间,由编民虞益舍地创建,后浸以坏废。逮后唐长兴初,又有大檀那刘宝,因故基兴复。晋天福中,福建僧人元警曾任住持,寺庙尚未有名号。后汉乾祐二年,始命名为寿圣寺。北宋开宝五年,改名超果寺。治平中,因冬祀大礼赐名梵慧院。
由此可知梵慧院始建之后,中间几经修复,规模皆不大。入宋之后,也曾有扩建的倡议,终因昌国“鱼盐之聚,地瘠民贫,无大财施”,不能如愿。后经时良久,得钱七百万,工程始于绍兴戊午(1138年),历三年方落成,规模终得倍蓰旧制。晏敦复不由感叹“一切佛事,非有清净者发坚固心,随和合缘,精进荷担,岂克有成”。回望十余年前君臣仓皇流亡海上,自己落魄金塘的历史,他是否还记得当年题咏过的那一株古梅呢?
但是晏敦复诗中寺名“梵隐院”,文中又名“梵慧院”。究竟是一寺两名还是一名有误?成书于乾道五年(1169年)的《乾道四明图经》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中收录了晏敦复《梵慧院释迦文殿记》一文,文中明确指出金塘有“古道场”名为“梵慧”。且此书成书时间距晏敦复文成时间不久,可信度较高。此外宝庆《昌国县志》卷一、全宋文卷三一三八均可见此文。而诗文内容最早见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冯福京所纂的《大德昌国州图志》(清代刊本)一书中,收录于卷七寺庙“梵慧院”一条,但书中并未明确指出诗名,仅称其为“晏公咏方丈梅诗”。所以,目前名为“梵慧院”可能更有可信度,所以本文皆以“梵慧院”名寺院。
二
以梅喻己
诗以明志
晏敦复《题梵隐院方丈梅》一诗写于两宋之交时。从时间上来讲,这首诗可谓是北宋时期少见的吟咏古梅之佳作,也可说是南宋时期咏梅之风盛行前的一个缩影。
晏敦复经亡国之痛,仓皇南逃,孤身逃亡舟山,在一古寺之中避难,有感于自身经历,所以写下此诗,以梅喻己,以诗明志。
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小岛古寺中生长着一株古梅,敦复在古寺中游览,发现这株古梅在冬日严寒中傲然挺立,生机勃勃,甚至连枝丫都压住了门槛、倾盖着屋檐,好像在无声中呼唤春日到来。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但是这株古梅自身的芳香只允许天上的仙人下凡前来赏鉴,优美的照影除了仙人还容许高士前来欣赏。只有出尘的仙人和不同凡俗的高士才能得到古梅的青睐,才能有幸欣赏古梅的芳香与照影。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而傍晚的梅花又别有一番景象。清冷的夜色下,月光侵入古寺门户。在月光的照射中,冬日晚上的寒风摇动古梅,使得月光下的梅影仿佛锁住了台阶上生长的苔藓。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在晏敦复看来,飞舞的蜜蜂与蝴蝶休要来光顾古梅,古梅不需要游蜂、野蝶来为自己增添色彩,这是本性使然。古梅本性高洁,怎可受尘埃沾染?
纵观全诗,首联与颈联侧重写景,分别描写了冬日严寒中古梅的勃勃生机和清冷月光下风摇古梅、梅影锁阶苔的美丽景象;颔联与尾联侧重抒情,借仙人、高士、游蜂、野蝶反映古梅与诗人的高洁之性,梅与人合一。同时最后一句诗巧妙运用佛教典故,正与晏敦复所处寺庙之事呼应,可见诗人匠心之奇。
晏敦复善写诗和喜爱梅花也有其家学渊源。晏敦复的曾祖晏殊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词人,晏殊之子晏几道也以词作闻名,他们的诗词中也常见有梅花身影。如《蝶恋花》中的“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一句就说梅花千叶百媚,最早把春色带给人间。
晏敦复诗中所写梅花为“古梅”,这类梅花在北宋诗人作品中少见,古梅之姿与林逋《山园小梅》迥异,正如程杰在他的《梅文学论集》中所说:“古梅怪奇脱俗、沧桑历练的形象,以其老、劲、枯、淡、古与嫩、柔、腴、楸、今的对立和超越,最典型、最充分地体现了宋人高雅脱俗、历练入骨、简淡老成的精神气格。”所以,南宋人的诗词画像中多见古梅的身影,常有佳作留世。
晏敦复所题咏梅一诗,看似咏梅,实则抒志。诗人以梅节自许,诗中表面上是咏古梅之美与节,实质上是在咏诗人自身之节。小岛古寺中的那株古梅,在冬日傲然挺立,不愿蜂蝶光顾,自在生长在古寺之中。正如诗人虽经国家覆亡之痛,在异乡寺庙中躲避追军,但是风骨与节气犹在,未因磨难而变甚至更甚往昔。梅如人品,人如梅品。
三
从“古梅之节”
到“姜、桂之性”
晏敦复品德高尚,为人正直,两宋交替,落魄之际,犹自比“古梅之节”。入南宋以后,他秉持直言敢谏,不事权贵的风骨,愈老愈辣,坚决不与秦桧之流同流合污,又有“姜、桂之性”的事迹,流传于后世。
南宋渡江后,庶事草创。绍兴二年(1132年),任祠部员外郎,迁吏部,选拔官员大多由其裁定,他“请谒不行,铨综平允”,所以升任给事中。他平时很少说话,但是“立朝论事无所避”,所以高宗赞其“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后因开罪宰相吕颐浩而被贬。
时秦桧主张议和,朝中多人附和。金使来朝议和时,欲命南宋君臣跪接诏书,晏敦复上书坚决反对。为拉拢晏敦复,秦桧派人对他说:“公能曲从,要路旦夕可至。”晏敦复断然拒绝,并以老姜自比,说:“吾终不为身计误国家,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可见晏敦复品德之高尚,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因私废公,一心为国。
秦桧任宰相后,他叹曰:“奸人相矣。”一直遭到秦桧打压,于绍兴九年(1139年)以宝文阁直学士贬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闲居数年后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古梅高洁,姜桂辛辣。不论是梵慧院中咏古梅之诗,还是拒绝与秦桧同流合污的姜桂之语,都是晏敦复的性格体现。一高洁一辛辣,看似矛盾的两个特质却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不是偶然,自身高洁所以对不平之事辛辣,所以才不与奸臣同流合污,所以才为贤臣仗义执言。从“古梅之节”到“姜、桂之性”,中间几经变故,官位起伏,但高洁与辛辣之性永存。
结语
纵观晏敦复一生,壮年经北宋盛平之世,天命之年又历流寓舟山之乱世,暮年后又居南宋偏安之世。所谓时穷节乃见,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困境中以古梅之节自许,在逆境中以姜桂之性自比,不论何种境地,古梅之节与姜桂之性始终未改,终得事迹一一垂丹青,为后人所敬仰。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