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后,16位“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亲历者后代不远万里来到东极,送上一份深切的缅怀,说出一声真挚的“谢谢”——

情谊永不褪色 大海终将铭记

陈逸麟 吴建波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1 版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陈逸麟 吴建波/文

  张磊/摄

  “我跨过半个地球才来到这里,这里是父辈们的埋骨地,我将在这里看到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所见的景色。”6月17日,“里斯本丸”营救事件遇难者后代林赛踏上东极庙子湖岛,望着碧蓝的海面,动情地说道。

  1942年,押运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途经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岛上的近300位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舢板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82年后,16位“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亲历者后代来到了东极,他们在沉船海域缅怀,他们在纪念馆里追忆,他们更在这份情谊中“携手”……

  时间不会让情谊褪色,大海终将铭记不朽。

  缅怀:“愿这片大海鲜花常在”

  北纬30°8′26″,东经122°46′1″,“里斯本丸”沉船海域附近。骄阳似火,波涛汹涌,一如82年前的那一天。

  6月18日下午2时30分,载着16位“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亲历者后代的海巡艇鸣笛致意,甲板上响起了英国葬礼曲“Sleep Dearie Sleep”,16位“里斯本丸”亲历者后代聚集在甲板,面朝南方,神情肃穆。他们手持装有玫瑰花和白菊花的花篮,把花瓣撒向海面(见图一)。

  玫瑰花是英国国花,象征纯洁与高雅,表达英国人对逝者的最高敬意;白菊花的寓意为尊敬、哀悼和吉祥,表达中国人对于逝者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望着随风而去的花瓣,75岁的“里斯本丸”幸存者后代丹尼斯·维尼,热泪盈眶,与朋友紧紧相拥,情难自已。

  东海的海浪,让78岁的遇难者家属凯瑟琳·伯奇晕船,但她仍坚持倚在船舱门口,深情地望着这片碧海,为沉睡在海底的亲人送去悼念。

  蔚蓝的洋面上,海浪涌动不息;平静的水下,828位年轻的生命永远沉睡在海底。

  独自坐在船舱角落,眼望大海,遇难者家属安德莉亚·班布里奇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她哽咽着说:“死去的士兵都是儿子和父亲,这其中包括我丈夫的外公。无情的战争夺走了他们的生命,我为他们感到难过。”

  把一个虞美人纸花圈抛入大海,幸存者后代肯尼斯·萨蒙眼含热泪。就在这个花圈的背后,挂着一张相片,上面写着“缅怀‘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所有的经历者——来自一位幸存者”。

  在欧洲广为传播的战地诗篇《在弗兰德斯战场》中写道:“在弗兰德斯战场,我们已然罹难,虞美人随风飘荡……”肯尼斯·萨蒙说:“我们用虞美人花来纪念在战争中丧生的士兵,这也是我父亲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次,我终于能完成他的愿望了。” 

  海浪把花瓣带向远方,也带走无尽的思念。“愿你们获得永恒的安息,愿这片大海鲜花常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亲历者后代文思·戴维斯低声说。

  追忆:一声“谢谢”跨越万里

  有一种思念,叫作睹物思人。看之,触之,尝之,都会叫人泪流满面。

  “当年,3位英军躲在青浜岛小孩洞,渔民们每天就是用这个菜篮子装上食物给他们送饭。”昨天上午,东极“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里,馆长梁银娣正向来访的16位英军亲历者后代介绍(见图二)。

  纪念馆的正中央,一部残破的楼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是当年‘里斯本丸’上的一部楼梯,此前一直收藏在当年参与救援的一位老渔民家中。”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刚刚上映的《里斯本丸沉没》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里斯本丸”沉没前夕,3号舱脆弱的木质楼梯发生了断裂,断绝了士兵最后的逃生希望。

  “3号舱离船只中弹点最近,士兵们整夜泵水,延缓船的下沉,却没能逃出生天。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开始合唱,他们选择有尊严地死去。”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旁白。

  残破斑驳的楼梯,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的佐证。言及于此,不少人的眼眶红了。

  穿越历史尘埃而来的老物件,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一个个当年的故事从渔民后代的口中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落泪(见图三)。

  临近中午,参与救援的东极渔民陈永华的女儿陈雪连给大家带来了一锅番薯汤。

  “听我爸爸说,当年救起英军官兵后,渔民们就熬番薯汤给他们吃。”陈雪连说,这锅现在看来只有番薯干和清水的寡汤,当年是渔民家里舍不得吃的美食,却全部无私地提供给了饥寒交迫的英军官兵。

  一人一碗,品尝父辈们绝境逃生后吃上的第一碗热汤(见图四),有人恍惚了,有人流泪了……

  “喝着它,我的脑海里似乎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经历的一切,感觉它是联系我和父亲的一条纽带。”肯尼斯·萨蒙含泪喝完了番薯汤。

  “我想对于当年像我祖父一样有幸逃生的士兵来说,这就是天降甘霖。”幸存者后代尼里·佩妮卡特动情地说,“现在我和渔民的后代们一起品尝番薯汤,体验他当年感受到的温暖,我想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感谢中国渔民们的原因。”

  一声“谢谢”,跨越万里。

  携手:一份情谊续向未来

  “知道英国朋友要来,我太激动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施救渔民后代吴小飞已经连续一星期没睡好觉了,每晚作画至次日凌晨1时。这次,她从自己创作了18年的3米长卷《东极大营救》中选取了4个场景描边勾勒,准备邀请英国朋友共同填色作画。

  “两国亲历者后代共同作画,希望未来我们能续写父辈们的故事。”吴小飞说。

  “吴,我好想念你。”昨天上午10时许,16位亲历者后代来到东极渔民画体验馆,简·克莱门特张开双手,与吴小飞紧紧相拥。两人今年在我国驻英大使馆召开的“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及相关人士2024年新春招待会上相识,相约东极再见。

  简·克莱门特为吴小飞准备了一份礼物——一支特殊的中性笔,上面用英文写着:“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这个拥抱跨越山海而来,令吴小飞激动哽咽:“相信我们的友谊和爱会永远延续下去。”

  两国民间翰墨传情的故事已延续了近20年。

  2005年,吴小飞创作了一幅《爷爷的爷爷》送给当时还健在的“里斯本丸”事件幸存者查尔斯·佐敦;

  2017年,我市著名书法家倪竹青向“里斯本丸”英军战俘最后一名幸存者——丹尼斯·莫利赠送了一幅“中英友谊长青”的墨宝,并向英国威尔斯王妃皇家军团赠送一幅“怒海生死情”的卷轴,纪念中英两国人民这段生死友谊;

  2023年,英国“里斯本丸”幸存者后代格雷厄姆·萨克斯比托人将一幅《沉没的里斯本丸》送给东极渔民后代,吴小飞专门用1周时间创作了渔民画《东极岛之春》作为回礼……

  如今,这份情谊仍在延续。

  离开东极前最后的时间,渔民后代与英军后代围炉品茶,共话友谊。“我提议,我们共同唱一首歌。”幸存者家属克里斯托弗·哈钦森提议道。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语言不通,但情谊相通。大家手挽着手,自发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见图五),有人眼眶微红,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碧海之上。

  共绘一幅画,同唱一首歌,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永不褪色。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和中国渔民永远是一家人!”一曲唱罢,丹尼斯·维尼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