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心他们等不到影片正式上映”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全球首映侧记

陈逸麟 吴建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第 01 版 )

首映式上,“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英军战俘后代泪流满面 摄影 记者 姚凯乐

  □记者 陈逸麟 吴建波

  昨天12时,上海影城6楼放映厅,全球首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来到终章——

  大银幕上,滚动着一名名“里斯本丸”英军俘虏和东极施救渔民的名单;

  背景画中,一艘快艇加速远去,拖出长长的尾流……

  航行的痕迹会被大海铭记,飞驰的快艇终会继续向前。一如影片中,“里斯本丸”幸存者威廉·班尼菲尔德所说:“我很久没有回忆过当年的事了,我向着未来而活,而非过去。”

  向着未来而活!影片结束,全员起立、掌声不息。

  导演方励说:“直到今天,电影放完后,我才真正能够释怀!”

  “我一直认为,拍完这部电影是我这辈子必须要不计代价做完的一件事。”放映结束后,导演方励拿着话筒走上舞台,面向现场观众动情说道,“直到今天,电影放完后,我才真正能够释怀。”

  2013年,方励在东极参与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时第一次听到了“里斯本丸”的故事。这让他很难相信,这片蔚蓝的海面下,竟埋藏着一段如此残酷的历史。

  “中国人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讲述给后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开始与方励如影随形,在此后多年间不断催促着他行动!快行动!

  2017年,《里斯本丸沉没》拍摄启动。

  7年间,方励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抢救性采访了380余户幸存者、遇难者、施救者后代家庭,抢救性收集第一手史料万余份。去年8月15日,又抢救性在英国伦敦先行放映。

  “部分受访老人年纪太大了,我担心他们等不到影片正式上映,就带着遗憾离开。”红着眼眶,方励说,“伦敦放映结束后,这段时间又有几名英国受访者离开了人世……”

  7年“抢救”,让这段湮没82年的历史终能还原在全世界面前。

  从杭州专程跑来观影的常朔瑜看完后说,让她感到久久难以平复的,正是影片开头的“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简洁、沉默、有力量。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足够‘小’,小到可以让研究者深入1816名英军战俘的每一个个体,正是这些真实的个体,让这段历史褪去了宏大叙事,让这部影片足够打动人心。”担任这部纪录片历史顾问的英国“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者托尼·班纳姆说。

  英军战俘后代说:“看完影片,才真正知道他们当年经历了什么。”

  本次首映,片方邀请了16名英军战俘后代到场观影,对于他们每一个家庭来说,这段历史中的每一粒沙,都曾是不可承受之重。

  60岁的林赛是沉船事件遇难者约翰·韦弗的侄女,首映结束后,她向媒体记者展示了家里最珍贵的一张照片和2封信。

  “这张照片上的人,是我叔叔在香港登记结婚的妻子,姓梁。登记后没多久,他就在战斗中被俘,成了里斯本丸上的一名囚犯,妻子下落不明,我们只知道她去了厦门。”林赛小心翼翼地拿出2封1947年英国政府与驻香港总领馆之间的信件,里面讲述了总领馆帮助他们家确认梁姓女子身份的过程。

  “这些物件珍藏在我母亲的钱包里,直到她去世时才被家人发现。”林赛说,“直到看到这部电影,我们才真正知道叔叔当年经历了什么。”

  很多时候,唯有“真相”才能弥合受害者几十年难愈的伤口。

  “里斯本丸”遇难者肯尼斯·霍金森,在英国只有一座空坟,墓碑底部留有一行字:“列兵肯尼斯可能在中国东海淹死了”。

  “多年来,我们一直想知道叔叔到底经历了什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得偿所愿。”肯尼斯的侄女珍说。

  此行中国,珍带来了按照英国习俗制作的一块2.4公斤重的新墓碑。墓碑上写着:“肯尼斯·霍金森1941年12月25日被俘,1942年10月2日在里斯本丸上被杀害,我们永远怀念他。”

  “现在我们释怀了,到舟山东极后,我们要把这块墓牌投放到‘里斯本丸’沉船海域,了却家族的一个心愿。”珍动情地说。

  东极施救渔民后代说:“当我们相拥时,我感觉我们很久以前就是一家人了!”

  陈雪莲是“里斯本丸”事件中东极施救渔民陈永华的女儿,应邀来上海参加首映。

  看到影片中陈永华现身讲述,陈雪莲的眼眶湿润了。

  “看到影像就好像我父亲还健在一样,我真的非常想念他。”陈雪莲说,“我想英国朋友和我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感同身受!”

  作为舟山东极渔民后代代表,影片结束后,陈雪莲登台。当主持人介绍她的身份后,站在一旁的英国战俘后代自发鼓掌,并上前与她紧紧相拥。

  “从小到大听我爸讲过无数次施救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英国朋友。”陈雪莲内心澎湃,“他们主动上来拥抱我时,让我感觉,我们很久以前就是一家人了!”

  一次历史性的救援,让东极渔民与地球另一端的英国战俘成了生死与共的一家人。如今,当年的亲历者都已离世,但情感的纽带历久弥坚,连接着第二代、第三代人。

  首次来中国的丹尼斯·维尼,是“里斯本丸”最后一位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儿,在首映现场就遇到了不少“老朋友”。

  吴似真,特地从舟山赶往上海,作为舟山民间纪念活动组织者,她与丹尼斯·维尼书信往来7年之久。两人在电影院首次相见,隔着一排座椅深情拥抱,足足15秒,令人动容。

  沈健,香港“里斯本丸”事件研究学者,此行特意到上海给维尼太太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她父亲丹尼斯·莫利站在香港英军被关押的集中营遗址前的照片。

  “父亲对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念念不忘,他在世时常说,没有中国渔民前来救援的话,他活不下来。”维尼哽咽着说,父亲在101岁生日当天去世后,她一直想来东极向救人的渔民后代表示感谢,见一见舟山的渔民朋友,如今即将如愿以偿。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和中国渔民永远是一家人!”维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