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强基赋能 厚植绿美生态底色

吴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第 05 版 )

  □通讯员 吴磊

  六月的岱山,花团锦簇,草木葱笼,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岸堤,阵阵海浪声与山间鸟鸣共同演绎着初夏协奏曲,美哉!

  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岱山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进一步打出了美丽岱山建设组合拳,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的新路。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显著提升

  近年来,岱山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县住建局全面开展污水管网隐患排查,分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县开投公司加快实施开发区污水管网提升和新材料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等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岱山分局创新运用先进设备加强对空气污染的监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提升,加快了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手段、方式和路径转型升级步伐。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为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和管理服务,岱山生态环境监测站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夯实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础。

  近三年,岱山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实现“硬件软件”双提升。据悉,经过提升改造,该监测站实验室用房由原来的0.048公顷扩充至0.079公顷,先后增添了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几十套应急监测设备和常规监测设备,在硬件层面上具备了水、气等相关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去年年底,该监测站顺利通过资质认定扩项和评审,生态环境监测项目资质由原来的108项扩充至260项,监测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加强水、气污染防治,规范监管固体废弃物。

  岱山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年初,建成了全县首个工业固废收贮转运平台,将危险废物和一般固废收运功能整合,打造“二位一体”的工业固废集中收运模式,填补了县内不具备危废和一般固废处置能力的空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工业垃圾收运处置和规范指导服务。

  目前,全县140余家企业签署了处置协议,收运覆盖率达到86%以上,年收运工业固废40000余吨。实验室、医用、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社会源危废收集率实现100%,彻底破解海岛地区工业固、危废转运难的短板。

  正是随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步。接下来,岱山还将加强项目谋划,再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编制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完善县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全面补齐水、气、固废等方面短板,基本建成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岱山生态环境质量。

  生物多样性“家底”日渐丰厚

  如今的岱山,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相继在岱山县域内频繁“出镜”,成为岱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凸显的最好“代言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岱山各类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生物多样性“家底”日渐丰厚,这一切得益于岱山多项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实施。

  今年4月,在长涂大西寨岛南侧水域,当最后一批140余个巨大混凝土“空心魔方”依次投放于约12米深的海底,岱山首个“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完成了人工鱼礁投放工作。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据介绍,大西寨海洋牧场项目建设面积3公顷,投放堆积式HUT增强型人工鱼礁,形成1座鱼礁山,总投资1100余万元。主要养护对象为大黄鱼、小黄鱼、鮸、黑鲷、褐菖鲉、三疣梭子蟹等。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项目所在海域生物多样性,改善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你们看,互花米草没了,消失的滩涂现在又回来了!”近日,东沙居民王阿姨发现,东沙古渔镇海塘沿线原先受互花米草侵蚀的区域,曾经消失的青蟹、海瓜子、泥螺又悄悄爬满海滩。

  据介绍,互花米草易改变本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对无脊椎动物和地上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也会带来明显影响,是我国沿海滩涂危害重大的外来入侵植物。去年开始,岱山各乡镇同步推进海塘沿线的互花米草剿灭行动,确保滩涂生态安全。

  为尽快掌握区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估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和保护成效,并提出保护对策及措施。去年5月,岱山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陆生昆虫、鸟类等12个物种。

  截至2024年5月,共发现陆生高等植物625种,两栖爬行动物19种,鸟类150种,哺乳动物11种,陆生昆虫437种,大型真菌93种, 鱼类41种,浮游动物115种,浮游植物106种,底栖动物43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

  此外,近年来,岱山还多措并举提升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载体,进行生物多样性宣传;在每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设立相关科普展板,向公众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及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增强科普性、体验性与趣味性,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群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发现受伤、落单、行动不便的野生动物都能积极救治并向动物保护部门报警求助。今年以来,岱山共救助野生动物10余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只。

  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加速发展

  2个生态池内放养了各类鱼蟹,香樟、女贞、木麻黄、海桐球、法国冬青、紫薇等绿植并不少见……数据显示,鼠浪湖岛上港区水系和绿地面积约14.8公顷,占陆域总面积高达12.4%。

  这是舟山鼠浪湖码头有限公司所在地,它拥有全国最大的海上铁矿石中转码头。去年10月,该公司顺利获评“四星级绿色港口”,成为全国首家获评该项荣誉的离岸岛屿码头公司。

  据介绍,该公司坚持生态优先,于2020年,正式启动绿色港口建设,制定《舟山鼠浪湖码头有限公司“十四五”绿色港口发展规划(2022~2025)》,并结合码头智慧化建设,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管理、改善港容港貌、落实节能减排等措施,推进海岛环境治理逐年攀高。

  通过鼠浪湖水资源在线监管智慧化云平台,对码头污水处理站、海水淡化水、压舱水、雨水等进行在线监测、管理和分析。目前,全公司生活、生产用水实现100%自给自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100%。

  目前,舟山鼠浪湖码头有限公司已实现码头岸电全覆盖,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40万吨矿船岸电连船。此外,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该公司还持续改善作业流程,降低铁矿石中转能耗,创新混矿工艺,助力钢铁企业减少钢铁生产碳排放,为绿色港口发展不断持续注入新动能。

  减污降碳是笔精细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岱山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生态+”“服务+”持续擦亮企业绿色发展底色,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岱山,正展现出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底色,在经济发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岱山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