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8848.86米!在世界之巅,他向家乡人民问好
——访舟山民间登顶珠峰第一人蔡同兴
徐杰 张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第 03 版 )
蔡同兴攀登珠峰北坳冰壁
与队友在海拔8300米攀登
成功登顶后与向导合影
喝完营养液后马上进行供氧
□记者 徐杰 张辉
“蔡同兴于2024年5月22日08时44分在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时,到达海拔8848.86米。”
在位于新城某商务大厦13楼的办公室里,一张由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颁发的证明书被蔡同兴摆在了书架的C位。
“珠峰真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登上去的,你看,在这张证书的旁边还有很多张。”顺着蔡同兴指的方向,一张张由各省区登山协会颁发的证明书记录着他的攀登历程:
2017年10月7日登顶四川雀儿山6168米,2019年7月3日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2022年5月16日登顶西藏卓奥友峰8201米……
“20年前,我的身体素质并不好,时常感冒。慢慢地,自己喜欢上了运动,每周3天有氧训练,3天无氧训练,有时候去跑个半马。登顶珠峰其实并不难,就是向上,再向上,每一步都跟上。”今年58岁的蔡同兴,登顶珠峰归来,语气平缓地讲述成功登顶珠峰的历程。
签下生死协议 获得登山资格
2023年底,一则珠峰北坡攀登活动开始报名的信息让蔡同兴激动不已。
根据计划,2024年珠峰北坡攀登只安排两支队,总共31人。一支是深圳华大基因队,一支是民间登山队。名额有限,稍纵即逝,蔡同兴想都没想,第一时间抢着报了名,拿到了登顶珠峰的入场券,成为2024年北坡登顶珠峰民间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
在前往拉萨的前2个月,蔡同兴的体能锻炼从一天一练变成了一天两练。每天早上从办公楼的1楼跑到顶楼20楼,跑10趟。再后来每只脚各绑2公斤的沙袋,再穿上一件10公斤的沙袋衣负重跑。
“平时多出点汗,登上去以后可能会救自己的命。”蔡同兴认真地说道。今年上半年,蔡同兴的半马成绩达到了1小时40分。
除了身体上的锻炼,还有心理上的准备。4月7日出发前,蔡同兴在办公桌上留了一张纸条,是留给家人的,大意就是自己还有多少财物,分别存放在什么地方。
“虽然负责运营攀登珠峰的公司很专业,可作为一名登珠峰的人,还是要做最坏的打算。万一我出了什么事,他们一定会打开我的办公室,家人会看到这张纸条的。”蔡同兴说道。
最坏的打算绝非多余。前年有一支登山团队,从8300米的高度准备冲顶时,遭遇了3个多小时的暴风雪,一位来自广东的登山者出现了失温现象,必须下撤,下来以后手指发黑,不得不截肢。每位登山者在登珠峰前要签署一份生死协议,如果在攀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意外,将由自己负责并承担一切后果。
“签这份协议的时候,我没有看具体的内容,直接签了,如果不同意,就意味着立即终止登山资格。”蔡同兴回忆道。
带上问候横幅 向着珠峰进发
早在2018年5月,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其中有一位队员就是来自舟山的学子庄方东,他算是官方队伍中第一位成功登顶珠峰的舟山人。而蔡同兴则是舟山民间登顶珠峰第一人。
对于这次登顶珠峰,蔡同兴格外重视。
大部队4月10日在拉萨集结,蔡同兴4月7日就已经抵达,只为做好最充足的适应性训练。对于几乎每年都要攀登一座高峰的蔡同兴而言,拉萨3600多米的海拔几乎没有出现不适。
4月中旬,在登山队伍前往珠峰5200米大本营之前,蔡同兴专门从网上定制了一条横幅,上面特意写了一句话“舟山人民你们好”。
“我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登一次珠峰并不容易,如果登顶了,就用这条横幅向家乡的人传递一份特殊的问候。”蔡同兴说。
蔡同兴把横幅紧紧贴放在登山服的最里面,生怕半路不小心给弄丢了。和这条横幅在一起的,还有他特意准备的营养品——能量胶、葡萄糖和蛋白粉。
对于自己的体能,蔡同兴很自信。细节决定成败,在登顶的过程中,如何补充能量又有不少学问。
有的队员选择带一些乳制品,会在珠峰大本营尝试,确认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蔡同兴说:“登顶的过程中最怕失禁,身上绑着安全绳,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在珠峰那么多陡峭的路段,根本没有解决内急的条件,一旦失禁,这趟行程就结束了。”
在珠峰大本营等候集训的一个月时间里,每一天都很漫长。上午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金灿灿地洒在珠峰上,蔚为壮观。但一到了晚上,大风呼啸,吹得帐篷呼呼作响。
在大本营的帐篷里想要睡个完整觉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平时从来不需要安眠药的蔡同兴,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安眠药分成几块,小剂量服用,确保足够的睡眠,好有足够的体力冲顶。
通常情况下,主办方为每位登顶者准备5罐氧气,蔡同兴多购买了3罐。“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缺氧极会造成脑损伤,一旦脑细胞受伤,是不可逆的。”蔡同兴回忆,在6500米海拔高度,他在还没有出现缺氧症状的时候,提前吸了一罐氧气。
5天冲顶珠峰 定格“舟山”问候
每年适合登顶珠峰的窗口期很短,主办单位时刻关注着国内外专业气象机构传来的最新气象资料,判断登顶的时间窗口。
出发的时间推迟了3次,终于捱到了5月16日,华大基因登山队先行出发登顶。5月18日,轮到了蔡同兴所在民间登山队出发。
5月18日,蔡同兴抵达海拔6500米的C1营地。
从C1营地前往海拔7028米的C2营地过程中,著名的北坳冰壁豁然出现,这堵冰雪“城墙”,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令西方探险家望而却步。几百米的高度,近乎垂直的角度,密布的冰裂缝,要求登山者必须掌握过硬的攀冰技术。这座巨大的冰坡,蔡同兴和队友足足攀爬了7个多小时。
5月20日,蔡同兴和队友到达海拔7790米的C3营地;次日,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准备冲顶。
突击营地场地有限,每个帐篷里要睡4名队友,每位队友都穿着厚重的登山服,带着氧气罐,让本就狭小的空间更显局促。在这样的空间想要睡着是极为困难。当晚,蔡同兴不敢服用安眠药助眠,以确保凌晨出发的时候保持最清醒的头脑。
5月22日零点刚过,向导招呼大家起来吃“早饭”。蔡同兴喝了半罐八宝粥,他把手机留给了突击营地的工作人员,郑重地说:“若我们登顶成功了,请发短信给5个号码,告诉大家,5月22日×点×分,舟山人蔡同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5月22日凌晨2时,蔡同兴和队友冲顶珠峰。
从8300米,到8848.46米,500多米的登顶之路,蔡同兴用了6小时44分钟。
5月22日早上8时44分,蔡同兴成功登顶珠峰。
登顶后,蔡同兴立即从怀里拿出横幅,请向导拍下了一张来自世界之巅的问候“舟山人民你们好”。
向上,再向上 终将抵达顶峰
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蔡同兴又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上,氧气罩和护目镜之间的皮肤还有明显的晒伤痕迹。
蔡同兴作为我市一家民营石化销售公司的董事,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即使工作忙,他也总想办法抽出时间去攀登高峰。
“通常进行一次技术性攀登,从准备到完成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每次攀登完都有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攀登高峰能够给我一种向上的力量。”蔡同兴介绍道。
回到舟山后,蔡同兴复盘此次31位攀登者全部成功登顶珠峰成功的因素,除了天气状况极佳以外,就是每个人稳定的心理状态,“向上,再向上,每一步都跟上,你就能够登顶。”“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要保持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一步步往前走,一步步向上走。”蔡同兴平静地说道。
“登珠峰那么困难的事都做完了,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不能完成呢?”这次登顶珠峰,蔡同兴的体重轻了好几公斤,皮肤也被紫外线灼伤了,但他收获了一份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与满足。
蔡同兴成功登顶珠峰的消息传来后,引得家乡人民纷纷喝彩。平日里处事低调、很少抛头露面的蔡同兴回来后,有位重点高中的校长联系到了他,希望他能够给年轻的学子讲一讲他攀登珠峰的励志故事,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无论是跑步,还是登山,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份力量很重要,我想把这种力量传递给舟山的年轻人。”说这话时,蔡同兴的眼里熠熠闪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