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节能降碳锚定新质生产力 绿色升级逐梦发展新蓝海
陈逸麟 缪洪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第 04 版 )
□记者 陈逸麟 通讯员 缪洪杰
推动形成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
今年5月13日至19日是我国第34个全国节能宣传周,5月13日至6月12日为浙江省节能宣传月,今年的主题为“绿色转型,节能攻坚”。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近年来,舟山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市经信局引导重点工业产业持续加速能源转型,进一步催生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升级。
在岛城西部的金塘,传统螺杆产业就正在经历这样一轮“绿色革命”,越来越多企业正在走上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技术升级 低碳工艺进车间
螺杆是金塘的传统优势产业,也率先遭遇了“成长烦恼”,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增长方式粗放等制约着螺杆行业高质量发展步伐。近年来,我市经信部门持续引导金塘螺杆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一批智能、绿色、低碳的新技术走进了螺杆制造的车间。
浙江嘉丞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专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螺杆企业,产品远销欧美。走进这家工厂的车间,自动化的高精度产线日夜不歇,数字化的物联网中控系统调控着产线的角角落落,实现降本增效。
“我们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集成离子氮化炉与多功能恒温淬火设备,能大大降低生产能耗。”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与传统气体氮化炉相比,离子氮化炉相同升温速度需要的电功率和保温时的电功率均相对较低,离子渗氮时间仅为普通气体渗氮时间的1/3~1/5,能源消耗仅为气体渗氮的40%~70%。高温氮化废气中的热量回收后可以进一步制备工艺热水,用于液氨气化过程,减少了能源消耗量。
生产废渣、废液、废气也尽可能实现了循环利用。该公司在车间内安装了负压集气密闭收集囊,对车间内的抛光粉尘、抛麻轮粉尘、氮化废气、金属表面处理废气等,目前,收集效率已大于90%。经过收集的固体和气体废弃物将进入专门的处理装置进行高效处置。
同时,该公司还公司配置切削液净化与循环再利用装置2台,主要用于废切削液的净化处理,实现了部分废切削液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危化品用量和危废委外处置量。
节能低碳,降本增效,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迸发出新质生产力。近年来,该公司已荣获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管理升级 低碳理念入眼入心入脑
以技术升级倒逼管理制度的升级,将绿色低碳嵌入企业日常管理和发展肌理当中,越来越多金塘螺杆企业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走进浙江博海机械有限公司厂区内,随处可见绿色低碳的公益广告,宣传标语,车间的操作手册里也专门加入了节能降碳的工艺说明,绿色理念在企业员工心中深深扎根。
“绿色低碳与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一致,公司管理层对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公司依据ISO导则规范生产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内容,将程序文件、管理手册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理念等融入公司产品生产实际,加快绿色低碳工厂建设、推动绿色制造、节能降耗。
目前,该公司引进了包括等离子螺杆焊接设备、高速激光熔覆工作站等国内外先进制造设备,如何绿色升级成为常态?该公司从制度进行了科学规划。
“这几年,行业内形成了普遍共识,金塘螺杆必须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我们认为这需要稳定长期的制度支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对公司淘汰低产能设备,加快绿色转型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细致规定。
比如,要求车间要建立生产工艺物料平衡模型,确定物料流失与废料主要产生环节,改进生产工艺,研究优化生产工艺的新方法;规定生产部门在采购原辅或物料时,优先选择并购买环境友好的产品或服务;管理体系的自我执行和自我监督机制也得以落实强化,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对体系进行调整,保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生产、质量及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绿色低碳融入企业日常管理、生产的方方面面,建立并完善生产工艺规程、节能环保、生产安全、岗位绩效考核等相关的措施、制度和规章。工厂的绿色改变正在持续发生。
目前该公司厂区已引入6000平方米0.6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覆盖公司大部分厂房屋顶, 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0万千瓦·时,与同容量燃煤发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143.81吨标准煤当量,相应可减排约493.72吨二氧化硫,相当于植树86棵。整个厂区耗电量大大降低。
绿色升级 扬帆发展新蓝海
低碳节能,降本增效。在舟山,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像金塘螺杆企业一样,走上了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道路,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新蓝海扬帆迈进。
近年来,我市锚定“双碳”目标任务,市经信局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力推进节能降碳三年行动计划。
大批低碳新兴行业正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围绕市委、市政府“985行动”,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海洋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将土地、能耗、金融等资源要素向战略型新兴产业倾斜,优先保障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进我市工业结构低碳化。
传统行业的绿色革命也持续发生。我市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企业碳排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倒逼高耗能和低效企业改造提升或退出。去年,我市在重点高碳行业,共组织实施20项省市县联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全面提高工艺装备、产品技术、环保能效等绿色发展水平,同时加大节能改造宣传推广力度,并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
传统优势产业正逐步由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我市结合数字化转型,重塑以水产加工业、石油化工业、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行业。据统计,去年,我市新增10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市级绿色低碳工厂43家,工业园区3个,省级绿色低碳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
市经信局还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和碳普惠服务。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新兴终端产品、服务型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也持续推进,2023年,舟山新诺佳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 17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16家企业通过验收。
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组织专业第三方机构为工业企业开展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管理等方面公益诊断服务,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查找节能潜力,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