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无陪护病房”,再难也要努力推广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24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一叶扁舟
家有病人住院,不需要家属陪护。这样的住院模式,是不是很值得期盼?最近,福建、天津等地医院取消护工、医院统一陪护的“无陪护制度”引发热议(据《舟山晚报》5月18日报道)。其实,“无陪护病房”国外一直都有,近年来浙江也有医院一直在探索、推行,而在舟山,“无陪护病房”仅限于重症监护室。毫无疑问,在人口日趋老龄化的当下,全面推广“无陪护病房”已是全社会迫切的期盼。
全社会的后顾之忧
老人生病7个月,请护工花费5万多元。类似新闻报道中的病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随着医保水平的普遍提升,看不起病的现象少了,但很多人家却苦于请不起护工。不想请护工,就得子女轮番上阵,结果难免“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更大的危机在于,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如何避免“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魔咒?
但凡老人生病住院,子女都陪得精疲力尽,在外地工作的更会处于分身无术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即使请了护工也依然难以避免。因为,护工并不能料理一切,更何况失去监督的护工更加靠不住。这样一来,总有一些人在围绕病床疲于奔命,无非是今天轮到我、明天轮到你,谁也无法完全避免,这无形之中就在消磨着整个社会的活力。
如今的很多老人并不差钱,但依然省吃俭用不去拉动内需,这除了出自节俭习惯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忧患意识。谁都有卧病在床的一天,而且不知道要在病床上躺多久,自己手中有钱就能让子女减轻负担、避免纷争,这种“父母心”大概人皆有之。出于对病床负担的担忧,老人们宁愿把钱留在身后也不愿花在当下,使本该看好的老人消费市场总是难以红火起来。
既然陪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后顾之忧,就需要有社会化的解决方法。2023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医疗护理员,改变由家属聘请护工护理患者现状。据此,各地医院纷纷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人性化的病有所医
一旦住院,就能完全托付给医院,这不但能够减轻家人子女的陪护负担,还有望给病人提供更专业、更可靠的护理,这无疑是最为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亲人的探望,更在于起到精神抚慰的作用,这也能让更多的子女免于“忠孝不能两全”的纠结。
作为全国68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人民医院已在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科室建起十多个重病室。这些“无陪护病房”并不是重症监护室,而是在普通病房中开辟一个独立区域,收治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以手术后的重病患者为主。显然,设置这样的“无陪护病房”更多是从患者病情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一般家属难以胜任复杂病情的护理。从本质上说,无非是重症监护室的延伸。
不管是何种形式,“无陪护病房”从无到有的拓展终究是令人欣喜的。各地医院纷纷推出的“无陪护病房”,普遍在提升陪护质量的同时减轻了患者家庭的陪护及经济负担。虽然护工费用一般仍需要患者分担,但因为有医院的统一管理,而且可以按相同病情实行一对多护理,总的来说要比原先患者家人直接聘请护工便宜得多。
当然,人们有理由期盼“无陪护病房”能够普遍推行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重病情况下的特殊关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为患者家庭解忧、为整个社会减负的现实意义。显然,要将“无陪护病房”由盆景拓展为风景并非易事,方方面面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社会资源,坚持改革创新,就不难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可期盼的制度破冰
合理的需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目前的护工人员绝大多数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女性,事实上已呈现难以为继的颓势。推广“无陪护病房”,也就倒逼护工队伍的正规化建设,逐步形成从职业教育到职业管理的一条龙就业体系,这无疑有利于在夯实医疗辅助力量、提升临床康复水平的同时,有效促进劳动力就业。
眼下,困扰“无陪护病房”的关键问题是护工费用如何分担。几年前就有政协委员在省两会上提出,将患者的陪护费用纳入医保,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但省卫健委的答复是,生活照护、辅助活动等生活服务不属于医疗活动,无法作为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和定价。这样的话,医院无力承担,就只能由患者负担。而不同患者的病情、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一部分患者付不起费用,“无陪护病房”就难以普及。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被否决的提案未尝不能重启。“幸福食堂”可以给老年人打折优惠,“无陪护病房”为何不能?减轻护理负担,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成色。参照医保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并合理引入商业保险,或许就可以化解护理费用的不堪承受之重。
普及“无陪护病房”,可以减轻全社会医疗负担,尤其是显著增进老年人福祉,使老龄化社会多些从容、少些无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全面优化的现实语境下,理应同步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