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与四川达州龙头企业联合攻关
玄武岩纤维材料在我市海洋工程中首次应用
刘凯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24日 第 01 版 )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刘凯
本报讯 昨天上午,在舟渔公司9号码头,施工人员正在对码头路面进行铺设。与常见的水泥混凝土不同,这次修补用的材料是一种呈砖红色的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
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工程师张博告诉记者,这种地质聚合物是以偏高岭土、矿渣、碱激发剂等原材料按比例混合而成。与传统硅酸盐水泥相比,地聚物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地聚物也是一种绿色材料,研究表明,生产地聚物的CO2排放量比普通硅酸盐水泥降低了约80%。
“地聚物是目前国际上都在大力开发研究的新型建筑材料,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添加了不到3%的玄武岩纤维,可以提高海洋基础设施的耐腐蚀性,增强材料的韧性和裂纹控制能力。”张博表示,海洋工程的使用寿命长短,建筑材料的防腐蚀性能十分关键。去年以来,舟山与达州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与四川达州玄武岩纤维龙头企业联合攻关,成功研制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这种玄武岩纤维,从形状和颜色上与绿茶茶叶相似,质地很轻,细看能看到是由细小的纤维组成。施工方表示,这种添加了玄武岩纤维的地聚物在搅拌过程中与混凝土差不多,施工也无须增加特别的工序。产品特点就是凝结硬化快,像这种码头路面,每100平方米大约需要3立方米地聚物复合材料,施工1小时后,人便可以在上面行走。经过检测,24小时后强度能达到20兆帕以上,符合码头设施的强度要求。
据了解,玄武岩纤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战略新材料之一,也是达州较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该项目通过与达州玄武岩纤维龙头企业合作进行联合攻关,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特点,研发可应用于港口、码头等海洋工程领域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聚物新材料。
“这次用的是我们的初代产品,也是我们产品的首次示范应用。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在舟山对产品进行推广,听取更多业主的反馈再来完善我们的产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与船舶修造、水产养殖等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未来成熟的产品可以成为海洋工程中,港口码头、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基础设施的主要建筑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项目的新建、修复、更新和加固。同时在桥隧、市政道路、边坡、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的结构物裂缝的修补、防漏、填缝等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