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飞解民忧 聚力奋进强“磁场”

沈家门街道打造“三支队伍”赋能高质量发展

翁青青 翁盈昌 张子琴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第 05 版 )

本版图片由沈家门街道提供

  □记者 翁青青 通讯员 翁盈昌 张子琴

  千秋大业,人才为基。

  今年我省“新春第一会”,对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进行系统部署,鲜明宣示了“大人才观”。

  为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深入推进村社党组织“三双三亮”行动,今年以来,沈家门街道党工委以“三支队伍”建设为契机,把村社党组织书记头雁领航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为“指挥棒”,围绕村社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奏响“主旋律”,通过“亮绩赛能、揭榜领办、墩苗淬炼”建设,切实为村社组织换届打牢基层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

  “亮绩赛能” 党群同议开新篇

  近日,在沈家门街道组织的村社 “三双三亮”述职会暨“马上办”式基层头雁擂台赛上,辖区10位党组织书记围绕小区党建三方协同共治、城中村“村居融治”、空心村党建联建及村级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及党群服务等工作依次述职。

  在现场,大家对班子及自身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仔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明确下步整改落实举措,为更好推进各项工作立下目标,激活党建“磁场”。

  作为城中村,物业经济一直是泗湾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但俞海波接棒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恰逢疫情,物业经济迎来寒潮,大部分店铺处于闲置状态,多次陷入了公开招标但无人投标的困境。

  其间,俞海波积极想办法、寻对策,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20余场,通过集体决议将租金从129万元降到60万元,推动村级闲置资产顺利出租,切实保障了村集体经济基本收入。

  为进一步盘活村级经济,俞海波敢于攻坚、迎难而上,历时8个多月奔走协调,聚力啃下天丰楼房产确权这块历史遗留“硬骨头”,使得天丰楼成功办理出房产证,获得了“合法身份”,实现招租。在他的带领下,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28万元,较2022年增长43%。

  为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俞海波探索建立村民“道地会”制度。每周五,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围绕村庄发展关键事、利民便民群众事等主题,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倾听村民心声,收集群众意见。

  在一次“道地会”上,有村民反映福利保障问题,他立马牵头落实,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仔细研究。经集体讨论,村委决定在为村内社员发放养老金,负担医保、社保、安葬费的基础上,从2023年起免费为60岁以上村民购买舟惠宝,进一步提升老年村民幸福感。同时,他还带头实行困难老人探访关爱制度,每月走访困难老人,上门解决难题。

  目前,沈家门街道党工委已开展村社“三双三亮”专题述职会31场,覆盖党员群众1500余名。在各场述职会上,小区党建三方协同共治、城中村“村居融治”、空心村党建联建及村级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党群服务等话题成为党群关注的热点。茶湾社区“红领”小区党建品牌建设、大干社区和东岙村的“村居融治”党建联建项目、蒲湾村的红色物业经济等内容获得高赞。现场,村社136名“两委”干部对照考评标准逐项自评,发现问题150个,提出整改对策165条并公开晾晒。

  “墩苗淬炼” 干部提能亮身份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近年来,沈家门街道党工委精心选派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紧抓“苗期”管理,培育“墩苗”干部“壮苗出穗”。

  其间,沈家门街道建立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提级培训和导师帮带培养机制,截至目前已储备优秀村社后备干部108名。

  今年,沈家门街道选调了政治素质好、工作表现突出的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区里挂职。将6名经过扎实历练的优秀年轻干部,放到项目建设、信访化解、招商引资等一线历练,让优秀年轻干部既能“蹲得实”,又能“拔得动”“成长快”。

  同时,以“红领书记工作室”为抓手,沈家门街道组织5名70后“红领书记”与“90后”年轻干部进行导师帮带结对,以跟班带学的形式,组织后备干部到矛盾纠纷调解、业委会筹建等现场拉练。

  马丹红自担任茶湾社区党委书记以来,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领衔成立了“红领书记工作室”,通过“一揽子统筹”小班制结对,实施个性化传帮带;通过“一体化培养”系统授课与小组研讨相结合,教学相长;通过“一整套奖惩”机制建立培养档案,以“211”模式(两次理论校考、一次课题验收、一次年终评议),强化督导检查,量化培养效果,打造研究党建、落实党建、引领党建的新场所。

  此外,沈家门街道还建立村社后备干部提级培训机制,组织后备干部参加社会组织培育、未来社区建设等专题培训和现场研学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专题培训和研学活动5期,100余人次参与。

  为加快村社区后备力量成长步伐,实现新老干部队伍无缝衔接,沈家门街道党工委创新实施党员干部“群星璀璨”行动,在10个城中村运用“三三工程”抓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蒲湾村、鲁家峙村、东岙村和中弄村挖掘新乡贤、网格员等人才,持续扩容后备干部储备库。

  “揭榜领办” 头雁领飞解民忧

  泗湾社区一半是农村户口,一半是城镇户口,是典型的城中村,也是城乡接合老社区。辖区内住宅小区基本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面对现实,泗湾社区党委书记兼社区主任余芦燕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基调,厚植为民情,做群众“贴心人”。

  针对社区人口多元复杂,社区治理粘性不足问题,泗湾社区因地制宜建立“‘泗’色连心、共筑‘新湾’梦”新居民党建品牌,引导新居民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让新居民从“涌入”变为“融入”。同时,泗湾社区建立创“泗”微工作法,探索“红网格善治”党建工作品牌,建强微网格、探索微机制、用好微平台、创新微方法,因地制宜全面激活社区“微细胞”,形成人到“网”中去、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的“微网格”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前些年,沈家门街道实施公共设施提升工程,制定每个村社提升项目清单。余芦燕第一时间揭榜领办,并细化每个项目,制定工作进度表。

  充电桩安装、修复破损路段、溪坑水泥浇筑、封闭露天沟渠、扩管改造化粪池管道、更新加固车棚……从2020年以来,该社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7幢,解决居民呼声强烈的老旧“顽疾”50余处。作为头雁领飞的余芦燕,先后获得最美社区工作者、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揭榜领办、头雁领飞”是沈家门街道党工委强化队伍建设举措之一。近年来,该街道先后组织大干社区、小干社区、大干村、东岙村、大山村和马峙村等村社党组织书记认领“村居融治”党建联建项目任务清单,推进“兴村治社一件事”行动。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推进“兴村治社一件事”行动,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让群众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