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丰厚
丛琳 戴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第 02 版 )
□记者 丛琳 通讯员 戴玲
本报讯 每年5月22日,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根据最新物种调查显示,我市生物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丰厚。
浙江省新记录物种纤鳞耳蕨、小叶扁担杆;舟山市新记录物种尖叶清风藤、皮氏菊头蝠、彩鹮、乌燕鸥、黑喉潜鸟……去年,一项项新记录不断刷新我市物种资源库。自2022年底定海区正式启动陆生生物全门类本底调查以来,截至今年4月,共发现新记录物种24种,其中浙江省新记录物种2种,舟山市新记录物种22种,共调查到生物物种3189种,进一步摸清了全市生物多样性资源底数。
“舟山自然条件优越、山海景观壮阔,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性的气候等条件孕育了不同的生物群落,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主任岩芳芳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在我市被观测到。
作为全省29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地之一,普陀区早于2021年开展陆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记录到陆生生物2980种,其中全球新记录种1种(普陀条胞牛肝菌)、中国新记录种28种、浙江新记录种100余种。调查发现了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级的中华穿山甲和易危级的小灵猫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为多年来省内所罕见。而在之后的近一年多来延续性调查中,普陀区又新发现物种79种,新增县域(海岛)新记录种12种,其中4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布莱萨蘑菇、紫肉蘑菇、淡茶色蘑菇和褐檐薄孔菌。还观测到华东地区极罕见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秃鹫。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这些数据都表明舟山生物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岩芳芳介绍,舟山陆生野生动物已接近全省已知物种的一半,水鸟数量超过全省已知物种的50%。发现多个珍稀、濒危物种以及新物种,还说明舟山群岛保有较高的物种特有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近年来,舟山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此前,我市发布《舟山市水和海洋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2~2025年)》,统筹指导全市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在系统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繁育、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等工作方面持续推进。
日益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也反映出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据了解,十余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一直保持优秀等级,空气质量也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从十年前(2014年)的20.8%提升到了48.9%,远超省定目标31.3%。下一步,舟山将以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为目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持续开展创新探索,助力打造海洋生态文明高地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