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的功夫越扎实 “浮上来”的新闻越出彩
——省新闻界“大学习大调研转作风改文风”巡讲报告会(舟山站)侧记
汪超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18日 第 02 版 )
□记者 汪超群
“国际传播在日常报道中,如何突破创新?”“新闻与故事,两者是不是南辕北辙?”“今天,我们怎样做舆论监督?”“如何记录这个时代?”
昨天上午,在省新闻界“大学习大调研转作风改文风”巡讲报告会(舟山站)现场,来自浙江日报、杭州网、浙江之声、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4位媒体记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在采访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垂直深耕出新意、抓住机会出新彩、热点主题不缺席,还是用故事的标尺去“赋能”新闻创作、用媒体监督的杠杆去撬动社会治理的效能,都无不印证:在“万物皆媒”的今天,虽然信息传播形式迥异,但“内容为王”的规律始终没变,呼应主题、贴近民众、直抵人心的好新闻,任何时候都是“香饽饽”。
“只有不断培养思考能力,获取跳出舒适圈的底气,才能永葆创造力和对新闻工作的热情”
有人说,工作5年内靠新鲜感。那么5年以后,当新鲜感逐渐消退时,我们靠什么延续热情?
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编导孙潇娜以专题栏目《了不起的乡村》、双语外宣视频《“里斯本丸”号背后的故事:永不沉没的情谊》、短视频《这个秋分 杭州亚运会“橙”意满满》等为例,总结了三个保持新闻热情的方法:在某一领域垂直深耕、在国际化传播中掌握新语境、在热点主题中突围。
《了不起的乡村》从乡风、乡音、乡产、民宿、民俗、美食等多个维度,向观众展示“千万工程”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作为编导,孙潇娜在一期期节目策划、拍摄和制作中,积攒了浙江乡村的原创视频库,建立了村粉群,还有了长期扎根的方向,为之后栏目升级,推广共富路上浙江乡村样板,挖到了“富矿”。
“国际化报道,不是融入外国元素即可,更需要深入国际事件内核,抓住新闻事件本身。”在分享《“里斯本丸”号背后的故事:永不沉没的情谊》幕后创作经历时,孙潇娜坦言,从接到浙产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赴英放映这一消息,到前期实地探访中英双方当事人、从无数资料与采访中挖掘历史提出思考,历时一个多月,修改了10多遍,最终以“四次握手”为线,通过动漫制作、实景采访、历史回忆等场景,突出展现了中英两国人民自二战以来结下的深厚情谊。
该作品发出后,全网传播量超过600万,不但做到了内宣出彩,在国际舆论场也展现了中国好声音,传播了中国好故事,真正“把正能量变成了大流量”。
“只有不断培养思考能力,获取跳出舒适圈的底气,才能永葆创造力和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孙潇娜说。
“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生活就会自己跟你说话”
有人说,人间是一个剧场。也有人说,生活大于戏剧。
“当我们俯下身去采访、去聆听、去总结,其实你会发现,每一个新闻事件本身都是最鲜活的故事,都天然含有完整的人物架构、事件走向、内在逻辑和精神动能。”杭州网科教文卫部主任徐文杰以“七棵柳”事件、亚运“首金”、厕所革命、“宏志班”、落单候鸟的杭州故事等为例,讲述了故事和新闻辩证融合的五个角度。
“故事和新闻,都讲究起承转合的完整过程。”他从《7棵柳树缘何牵动杭州?一座城市的民意对话》这一城市专题策划说起,提到站在受众思维解读舆论热点,不仅要准确把握事件全貌,还要从历史、人文、城市治理等多视角“延伸思考”,并从法、理、情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体现主流媒体的担当。
“一般人会忽略的,记者不能忽略;一般人习以为常的,记者要保持好奇。”在报道亚运会女子双人赛艇项目首金时,徐文杰偶然发现运动员邹佳琪的一双手上满是水泡。这一运动员奋斗和血泪的象征被记录了下来,并作为一种串联,搭建起了整个故事的脉络,以若干个“1”,组成了一个形象完整、人格魅力突出的新闻人物。
并不是所有故事都是宏大叙事,新闻也一样,并不一定往高处走,也可以往低处寻。低到什么程度?徐文杰搬出了他的省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厕所革命@杭州:我的内功 你的畅通》。
这是一个制作非常短、平、快的作品,在若干“设问”的引导下,从公厕建设延伸到文明城市创建,梳理痛点、摆明观点、陈述亮点。报道最后,主创人员还把杭州城管的“厕所查询系统”嵌入到了专题里,让报道既可读,又有实用价值。
以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关停为切入点,展示数字长河里的教育共富;以落单候鸟复飞为起点,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故事和新闻,都需要真挚情感、人文关怀,都讲究叙事方式的生动灵活。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生活就会自己跟你说话。用故事的标尺去‘赋能’新闻的创作,往往能够获得不一样的视角,发掘不一样的新闻价值。”徐文杰说。
只有“走下去”,才能既接“上线”又接“地气”
当下,怎么做好舆论监督报道?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深度报道部主任路平从《看见》栏目说起,结合了一线采访的典型案例,分析了舆论监督报道的三个特性:建设性、根源性、时代性。
她说,《看见》就是要看见百姓关切、看见政府行动、看见精彩蝶变。
在创新加速、技术赋能和大数据建设的加持下,《看见》把报道“搬”到网上,把网友“请”进应用,把主题“挂”在页面,把评议“让”给百姓,把市民“聚”在一起。
如此一来,舆论监督在移动客户端开辟出了新的阵地——《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它获得了去年的中国新闻奖。
“沉下去”的采访功夫越扎实,“浮上来”的新闻也必定越出彩。
浙江之声新闻中心采访部主任王娴,以自身采访经历告诉广大记者,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不到基层发现不了新闻,不找好的角度写不好新闻,不发现生动细节同样也写不活新闻。脚力是记者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能力。只有“走下去”,才能既接“上线”又接“地气”。
“新闻的故事化,如何避免人为安排、主观介入,从而影响真实性?”“新媒体如何做好深度报道?”“经济报道如何写得更生动?”在提问环节,巡讲团成员与现场聆听的记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巡讲团成员指出,新闻工作必须坚守真实性、客观性这一底线,仔细推敲故事细节,避免新闻失实;要在深阅读和轻松娱乐之间找到平衡,而不只是博眼球、赚流量;要深入企业蹲点,以问题切入,寻求破解之道。不少与会记者表示深受启发。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报道就有多少力量。好记者,就要发扬“走转改”精神,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发现、报道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故事,记录这个光荣而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