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海上战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解放舟山战役征船纪实

周永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03 版 )

部队修船队(组)在海滩抢修破损船只

部队突击队在渡海作战中,乘木帆船向敌滩头阵地发起最后冲刺

部队突击营在乘民船渡海出征前庄严宣誓:争当第一船,奋勇杀敌人

  □周永章

  “渡海作战,船是‘海上战马’。当时,我军没有军舰,只有征用民船(大都是木帆船),为了筹船、护船,部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的战士献出了生命。”在解放舟山74周年前夕,笔者采访了参加舟山战役、今年97岁的舟山警备区定海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桑元辅和几位参战老兵,再次听他们讲述当年部队千辛万苦觅“海上战马”的片断和故事。

  渡江战役后,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将部分兵力撤往舟山群岛,企图据险固守。当时,国民党军在舟山有4个军约6万人,另有海军舰艇数十艘和部分作战飞机,不仅给舟山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且极大威胁着我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七兵团在解放浙东重镇宁波等城市后决定:由22军加21军划归22军指挥的61师共4个师约5万人,采用集中优势兵力、逐岛攻占的作战方案,发起舟山战役。

  报废船起死回生

  渡海作战必须要有船。此时,我华东海军刚建立,仅有的几艘舰艇是国民党海军撤退时丢下的“残废舰”,有的连开都开不起来。渡海作战,只能征用民船作为登陆工具。可浙东沿海的民船大都被国民党军败退舟山时掳走或破坏了。为解决船的问题,22军党委决定:紧急动员,多方求助;并作出了部队征船登记、用后归还、损坏赔偿等规定。部队首先千方百计地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找船和紧急征船。22军和宁波地委成立了战勤指挥部,重点负责筹船等后勤保障。时任22军战勤司令部参谋桑元辅,几乎每天都要将收集部队筹船等情况整理成简报送军首长阅。

  当年宁波镇海城甬江对岸的震大汽车公司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12艘破海船,其中最大的一只船头扎进一幢破旧厂房里,船上落满了破砖碎瓦。其他的船,每只船里积着约1米深的臭污泥,有的上面长满杂草。这些船长期被废弃,无人管,船上有些零件也早被人拆走。有的船只是一个外壳,上面还有破洞。当地群众说,这些船没人要了。65师194团修船队(由分管后勤保障的副团长兼任队长)却看上了这些破烂货,想让它们起死回生。有的群众摇摇头说,这些破船3年也修不好。

  “这12艘报废船都是海船,修好了可运载两个连的兵力渡海,我们争取半个月把它修好!”修船队12名干部战士立下“军令状”,带着10多个民工“拼命”干起来。

  首先要挖掉船舱里的污泥,清除船上破砖碎瓦。战士汤性德、史建新、王要成率先钻进船舱,挥舞铁锹挖了起来,淤泥中的臭味扑鼻,熏得人头昏目眩,但他们谁也不肯上来休息。

  修船队的指战员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脱光上衣,光着膀子干。在超强的劳动、恶劣的环境下,有几位战士病了,发烧到39摄氏度,但他们没有一个离开工作岗位。

  船冲刷干净后,紧接着就是抢修。修船需要的材料,特别是被拆走的那些部件,原配原装的很难找到。民运干事杨成奎就带着有经验的修船民工到处采“宝”,收集敌人丢下的各种旧器材。修船队分成3个组既分工包干,又相互协作,攻克技术难关;能修则修,不能修就改,打打磨磨,七拼八凑……

  奇迹发生了!这个团的修船队加上民工共20多个人,凭着拼劲和集体智慧,仅用9天时间,将12艘破船修好了。请地方船老大逐艘验收合格后,崭新地排列在江边,接受军师团首长的检阅。

  军长孙继先表扬他们:“干得好!”

  军政委丁秋生说:“你们的行动是一种精神,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蒋介石说我们飞不过去,打不下舟山,我们一定要让他看看,22军是怎么把舟山打下来的!”

  围观的地方干部群众也伸出大拇指:“大军是这个!”

  194团修船队的做法和经验在部队推广后,师、团、营迅速建立了修船队或修船组,挑选一些有特长的干部战士担负修船任务。

  护运船海上遇险

  经过修船队(组)的日夜抢修,散落在宁波及周边沿海的近300艘破船(包括国民党军败退舟山时破坏的船)在较短时间内被修好。这些船很快被分送给正在近海练兵的一线部队使用。但是,千军万马要渡海作战,这些船仅是杯水车薪!

  孙继先想起苏中、苏北、鲁南等根据地人民曾多次踊跃支前和渡江战役时皖北有位潘姓船帮主为部队积极筹集渡江船只的情景,便连夜修书数封,其大意是:部队渡海作战缺船,十万火急,恳请鼎力相助!所借(征)船只,战后如数奉还,如有损坏,保证修好或赔偿。军部当即选派数名军代表和联络员,带着孙军长的亲笔信,连夜赴苏、鲁、皖等地求援。几天后,军代表从皖北传来好消息:潘船帮主承诺挑选500艘适合海上航行的船支援部队,已在联系如何运送至前线部队。

  此前,22军文工团、各师文工队和军教导大队已奉命组织若干个小分队赴上虞、富阳、海宁、杭州和上海等地征集民船。

  22军文工团在杭州等地征集了40多艘中型木帆船,组成船队从钱塘江向宁波镇海口东海前线运送,为尽量减少和防止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大都是在晚上沿江海边行船,白天隐蔽休息。

  苗发明等3名军文工团员护运的1艘3桅帆船,途中搁浅落单,后被汹涌的海潮冲到外海。

  次日早晨,海面上突然传来“突突突”的马达声,大家定睛一看,不远处有1艘国民党小舰艇正向他们驶来。怎么办?

  “把所有武器都集中到船头,靠近了和他们拼!”队员应为民建议。

  “不能鸡蛋碰石头!船上所有武器就1支步枪80发子弹,还有6颗手榴弹,能顶啥用?咱一开枪,敌舰艇一炮就把我们连船带人给报销了。我们不能白白牺牲!”组长苗发明一边说,一边让两位战友到船舱里去。甲板上留下他和3名船工。

  苗发明将6颗手榴弹绑在身上,趴在船头,用杂物把自己从头到脚遮挡好。此刻他作了最坏的准备:敌舰艇一旦靠船或想上船搜查,他就趁敌人不备,冲上敌舰艇,拉响6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和船工!

  船上的人们,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到来。

  幸运的是最坏的一刻没有到来。或许是船上的战士隐蔽得好,舰艇上的敌人在望远镜里观察没有发现可疑迹象,认为这只是一艘普通的渔船;或许是敌舰艇害怕这一带海区在我军远程火炮射程内,不敢多停留。敌舰艇在距船约20米处便转舵加速离去。船上的文工团员和船工如释重负,安全地把船开回目的地——宁波镇海港口。

  22军赴外地征船各分队在执行护运任务中,除了要防敌机空袭和与敌兵舰周旋,还要与狂风巨浪搏斗,历经千难万险。

  在富阳等地征船的军文工团、教导大队部分人员带领船工将征集的32条船运送至玉盘洋时,海上骤起风暴,狂风暴雨凶猛扑向船队。各船人员奋力自救,不停地用脸盆往船外泼水,同时全力帮助船老大将船向海岸浅水区靠近抛锚……这天夜里,担负护运船任务的军文工团分队长庄大因(21岁)、文工团团员张瑞五(17岁)、文工团团员吴植民(24岁)和军教导大队2位战士在与风浪搏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爱船护船出奇招

  征船,离不开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宁波慈溪庵东盐区船工应文兰,把家中仅有的1艘载重60吨的机帆船驶来支前,负责登记的部队同志问:“你这船真舍得?”他说:“阿拉舍得,大军渡海作战,没有船不行啊!”后来在解放金塘岛战斗时,这艘机帆船成了主攻团198团的指挥船。应文兰亲自扬帆撑舵,保障了渡海指挥,战后他被评为一等功臣。 

  人民战争靠人民。苏南、苏北、安徽、山东等地的党政府机关也动员了大批船只和船工南下,支援解放舟山战役。从苏、皖、鲁等地征调的船只,为避免遭敌海空军的破坏,经华东军区首长协调,这些船分批用火车装运到浙东前线。其中运载渤海湾、胶州湾的船只,要经胶济、津浦、宁沪、沪杭4条铁路线,行程1000多公里。到达杭州湾北岸后(当时杭州至宁波无铁路),尚要翻坝过江入海。部队称这种运船是“陆地飞舟”。通过多方努力,22军共筹集到3000多艘船(其中木帆船占99%);动员4600名船工参战。

  大批船只集中到前线海边后,指战员深知每艘船来之不易,想方设法保护每艘船的安全。部队广泛开展“爱船护船”活动,并实行“船长制”。为了不使船遭到敌机轰炸,战士在海边挖了几千个“防空洞”和“船坞”。指战员每当乘船训练和演习归来,又跋“泥”涉水把船推进“防空洞”和港河湾的芦苇丛中隐蔽起来。遇到涨潮和大风,勇士们生怕船被浪打走、风吹翻,彻夜不眠轮流看守船只。

  战斗英雄、时任22军64师190团1营营长刘林森觉得敌机很有可能会发现、轰炸这些船只。经报告上级同意,他带领战士在侧翼很远的山上精心“设计”了一重机枪阵地,又在其周围部署了几挺流动重机枪。如发现敌机向藏、泊船的地方飞,我重机枪就猛烈开火。不求击落敌机,只求把敌机吸引过去。至于敌机后来轰炸的我重机枪阵地,那是假的。确切地说,这是刘林森为了保护船只安全,实施的“调虎离山”和“以假乱真”计。

  当时,22军部队中流行着这样一首《爱船歌》:

  船儿好,船儿好,

  船儿是俺的宝。

  爱船爱到心坎上,

  它会渡俺上海岛。

  打舟山,为人民,

  谁都不离这个宝。

  “海洋轻骑队”诞生

  22军通过开展海上大练兵,努力实现“兵船合一”。部队于1949年8月中旬首战大榭岛大捷,全歼国民党守军1448人,并击毙敌团长。随后,用2个多月时间相继攻克金塘、六横、桃花等30多个外围岛,从西、南两面对舟山本岛形成包围态势,震惊舟山国民党守军。蒋介石急忙抽调台湾、金门的国民党军增防舟山,使舟山陆军加海空军总兵力从开始的6万多人到12万余人。随着敌情变化,我军暂停对舟山的进攻,转而充分准备。随后,我参战部队增至20万人,需要更多的战船保障。

  “我们要造机帆船!”孙继先在动员部队继续征船的同时,给位于宁波甬江岸边的军船舶修理厂下了命令。

  机帆船,顾名思义,就是船上有帆又有机械发动机。这种有风无风都可以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当时在浙东沿海是极少见的。

  船舶修理厂原来只有几十名干部战士和木匠、铁匠,主要是维修征集来的破船和被敌机炸坏的船。现在要造机帆船,一无厂房,二无设备和机器,三无技术人才,其困难可想而知。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军首长的大力支持下,船舶修理厂从师、团、营修船队(组)选调了上百名战士,并从苏、浙沿海一带和上海、杭州等地招了部分修造船工和技术人员,扩大了修理厂的规模。军后勤部动用汽车、马车等各种运输工具,把缴获来的汽车零部件、马达和机床之类的东西,能用的和不能用的,都运送到这个新“造船厂”。

  副厂长李奎是个不爱说大话、一门心思钻研修造船业务的军人。他认真研究水陆两用汽车,找了些造机帆船的书和图纸,向地方造船师傅请教,又去参观停泊在码头由浙江军区缴获送给22军的1艘“小火轮”,接着和新任孙厂长一起组织技术骨干昼夜攻关。

  经过25天的努力,第一艘中型机帆船成功下水了。它与木帆船相比,不但速度快,且运载人多。

  这个简陋的船舶修理厂,半年之内,竟装配出机帆船135艘。检验全部合格,一次可以运送1个满员师渡海作战。

  一艘艘载着全副武装勇士的机帆船开出甬江,乘风破浪,驶向大海……这就是22军军史上记下浓重一笔的“海洋轻骑队”。

  1950年5月16日,华东军区首长在获知舟山国民党守军秘密向台湾撤兵的情报后,遂令部队发起攻击。东海洋面上千只战船竞发,追击溃逃之敌。22军作为主攻部队和兄弟部队向舟山本岛发起总攻。17日,五星红旗在定海城高高飘扬。

  舟山群岛解放后,22军的“海洋轻骑队”整编为船运大队,在剿灭海匪、守岛建岛、抢险救灾和支援舟山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