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涵式发展促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王建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15日 第 04 版 )

  □王建华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断以后,不少沿海城市把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现代海洋城市融合了“现代”和“海洋”两方面特征。城市的“海洋性”特征表现为滨海的区位特征,同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以及由海洋带来的资源禀赋优势。2021年11月舟山市政府发布《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海洋强省建设主力军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2年2月舟山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正式吹响了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冲锋号。

  一、以内涵式发展促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是可行路径

  1.舟山正处于国家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实施《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浙江海洋强省建设“833”行动方案》《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把“联动杭州、舟山共建海洋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联动推进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列入其中并深入实施,推进新时代的海洋强省建设。2023年我国海洋经济总值(以下简称海洋GDP)为9.9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十三五”期间(2016—2020)浙江全省实现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约8.3%,海洋GDP占全国的比重由9.2%提升至9.8%。2022年浙江海洋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列全国第四位。其中,宁波市约为2306.9亿元,温州市约为1346亿元,嘉兴市约为692.38亿元,台州市约为700亿元,绍兴市约为345.98亿元。目前,舟山海洋GDP占全省、全国海洋GDP的比重分别约为11.6%、1.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69%。纵观以上相关数据,舟山正处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各项任务的重要机遇期。

  2.舟山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目前,在我国海洋经济占比突出的代表性城市中,上海、深圳是第一梯队,青岛、宁波、厦门是第二梯队。早在2021、2022年,这五个城市就开始对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进行规划部署,高度重视海洋发展顶层设计、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据查阅这五个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数据,舟山市2021年海洋GDP大约分别相当于当年厦门市、宁波市各自海洋GDP的50%,深圳市海洋GDP的37%,青岛市海洋GDP的23%,上海市海洋GDP的12%。应该说,舟山作为经济总值偏小的群岛型城市和行政地级市,在人口规模和GDP总量都远不如这五个城市的情况下,当年海洋GDP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非常不易。2023年7月舟山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总结凝练了“八八战略”20年来舟山取得的十大具有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全会认为,实施“八八战略”的20年,让舟山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舟山在全省发展海洋经济打头阵的作用更加彰显。我们要对现代海洋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继续放大自身的优势,在国内海洋城市的激烈竞争中,错位发展,走出特色。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继续发挥海岛优势,深化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继续发挥海域优势,加快完善现代海洋经济“四梁八柱”;继续发挥海港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3.舟山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外延式发展”更加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根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早期必须更注重外延式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更加追求内涵式发展。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舟山市在2010至2020年十年人口增长3.65万人,3.26%的增幅在省内均排于末位,嵊泗县更以0.92万人的负增量和12.09%的负增幅在省内所有县(市)垫底。新区建设十三年来,舟山人口仍未摆脱基数过小的制约,现有人口与新区规划人口差距较大。无法回避的是,最近几年全市新增人口规模和速度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仍在持续。因此,舟山现有人口规模以及发展态势决定了我们需要选择内涵式发展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新质生产力,着重提升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质量。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建设海洋城市的相关举措都要符合人口实际,谋求稳健发展,减少投资浪费。

  二、关于以内涵式发展促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建议 

  当前,舟山市早已完成对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部署,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已成为全市党政部门的政治共识和自觉行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海洋强省建设主力军行动计划(2021—2025年)》当中确立的80项重点工作任务早已步入实施阶段,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关于如何以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以下仅从中观层面再谈四点建议。

  1.进一步推进甬舟一体化以坚定发展信心,由“左顾右盼”转向“勇往直前”。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各方面影响,舟山与宁波、上海的联系都很密切。舟山民间一直存在着“舟山该向上海靠拢还是向宁波靠拢”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自信心。舟山、宁波、上海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定位,错位发展、互联互通,才是常态。舟山还是要立足于浙江省内,重点做好与宁波都市圈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主动强化两地港口码头、交通动脉、重要物资保障、人才飞地合作等诸多项目的提质增效,避免好高骛远、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同时,加大政策的市内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舟山要建成现代海洋城市,不能依靠舟山一己之力,应当努力就近争取宁波等地的各项支持,避免“小马拉大车”,在不改变行政体制框架之下继续推进甬舟一体化,主动融入大陆经济圈。先把这个工作基础真正做扎实,再谋求未来进一步向上海方向发展,成为东部沿海甚至全国的耀眼明珠。 

  2.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配套以推动招商引资,由“筑巢引凤”转向“赋能助跑”。新区成立十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先后引进了鱼山绿色石化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给经济腾飞和共同富裕插上了有力翅膀。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国内其他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之下,若想继续保持过去十三年来那种招商引资的速度或者规模,难度越来越大。当前一段时期,舟山应努力进一步完善对已招引落地项目的公共资源配套,尽可能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稳住企业、留住人才,减少企业破产、资金外流、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以鱼山绿色石化项目为例,项目分批投产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员车流来往于鱼山岛与岱山本岛、舟山本岛、宁波之间,在保障日常安全畅通方面,除舟岱大桥、甬舟铁路等主干道,其他末端交通配套以及各项生活配套也要逐年完善。小干岛中央商务区、海洋科学城、海洋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开发区域,都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资源配套,让所有入驻企业或者经营户有产出、有效益、有品牌、有特色,通过企业的健康发展为稳就业、促消费提供财富支持。由“筑巢引凤”步入“赋能助跑”阶段,招商引资仍有大量琐碎又重要的工作要推进,营商环境仍有不少突出的短板需要完善。

  3.进一步优化用人软环境以减少人才外流,由“招才引智”转向“人尽其用”。新区成立十三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始终都把招才引智作为重点工作,围绕人才队伍的日常管理和置业安居等问题出台了系列举措。同时,目前舟山仍然存在人才不足的短板,一是在舟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留舟就业率以及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舟就业率都偏低,二是不少在舟已就业人群工作几年以后的外流现象仍较普遍。前者反映舟山的就业市场狭小并存在供需矛盾,后者反映出人才使用的软环境还存在问题。比如,目前很多舟山籍员工之间通常具备很强的岛屿概念,同是舟山籍还分成多个地域性群体,不少外来员工由于语言有障碍、文化难融入、归属感不强等原因,时机成熟就容易外流。为此,舟山应该进一步打破“舟山人”“外地人”等概念,通过一些良性的制度改革,切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招才引智”“人尽其用”双重并举,促成“海岛文化”向“海洋文化”转变,有针对性地调研并通过优化用人机制及时止损。相比物质激励措施的立竿见影,优化人才使用的软环境更需久久为功。

  4.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由“大开大合”转向“深耕细作”。从地理布局看,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本岛城乡建设的带状分布已经成型,各个模块井然有序,滨海大道、海天大道、东西快速路、跨海大桥等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同时也要承认,房地产市场一马当先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也很难再现,这些区域的土地储备目前也所剩不多。基于当前人口增长趋势,舟山当前的城乡建设方向应该是:在维持规模稳定基础上,重点完善现有社区功能,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让农村更加富有活力。第一,进一步做好城市有机更新,审慎推进大拆大建大开发,优先解决浦西、勾山、甬东等主要城乡接合部长期存在的人居环境混乱、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短板,彻底治理定海、普陀两地那些地势低洼小区逢台风必受淹的陈年弊病。第二,进一步完善未来社区建设,重点完善新建住宅小区周边的菜篮子直供点、公共厕所、文体场所、绿地公园等配套设施,创造便利的出门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水平。第三,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的宝贵成果,重点做好人流车流物流往来频繁区域的交通管理、人员疏导、车辆停放等工作,努力提升市民文明、安全、快捷出行的体验感。第四,进一步推进渔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解决较大岛屿一些村庄存在的良田耕地抛荒、公共道路过窄、生活环境污染、老人就医不便等民生痛点,常抓不懈。第五,进一步提升各项城乡基础设施改造的系统性、协调性,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部分路段地下管道反复建设现象,尽可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的施工速度,尽可能降低各种民心工程施工给城乡居民出行带来的噪声、封路、扰民等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