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场溢价54.1%的竞拍成功救活一家负债困境企业
定海引外资助破产企业涅槃重生
吴建波 吴则谦 倪媛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14日 第 02 版 )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吴则谦 倪媛媛
本报讯 “1.31亿元,成交!”日前,经过8家潜在投资人24轮加价角逐,定海一家破产船企以溢价54.1%的成交价被一家外资企业竞得。这笔拍卖,是定海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政府和法院联动巧引外资促合理处置的一个成功案例。
“成交价这么高,有点出乎预料。”拍卖完成后,定海区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卓峰心里一块石头也落了地。他告诉记者,对许多破产公司来说,相关资产往往比较难拍卖出去,一般要经过多次降价才能被人接手,而这次拍卖成交价比起拍价还要高出4500万元。
据了解,这家破产企业是位于定海西蟹峙岛的一家船舶修造企业,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由债权人申请破产。今年初,定海区法院做出裁定,受理该企业破产重整。调查过程中,定海区法院发现,该破产企业仍拥有不动产、海域使用权、船务、码头、船台等部分优质资产,加之当前船舶修造业处于高位复苏态势,该企业具有较高的重整价值。
“挽救企业是破产重整制度的重要目标。假如直接拍卖实体资产,困境企业将难以重获新生。”张卓峰介绍,法院指导管理人及时发布了招募重整投资人公告,采取线上与线下方式加大对该资产的推荐力度。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招募高出价投资人,由直接拍卖实体资产转变为挂拍投资人权益,并保留企业原有品牌及产销路径,促使破产企业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该破产企业具备的价值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潜在投资人询问权益及资产相关情况。针对外资企业对国内司法程序、后续权利变更流程等存在的顾虑,定海区法院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提供了“点单式”司法服务并达成保底投资协议,由外资企业丰洋船务出资8500万元作为重整托底资金,各潜在投资人以托底价格起拍竞价,最终确保了法拍资产不流拍。
据介绍,这笔拍卖的成功极大推动了破产企业债务清偿处理,法院提高普通债权清偿比例,实现了10万元以下小额债权全额清偿,最大程度保障多数中小债权人利益,助力重整计划有序推进。资产重组后,预计该企业可实现年产值超3亿元、年创税3000万元,优质资产的涅槃重生也为定海船舶修造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本土企业形成良性竞争。
定海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吸引外资金挽救本土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增强外商投资定海、入驻定海的信心,也为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司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