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小沙特展上回眸三毛的绚烂人生
俞浙前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10日 第 04 版 )
□记者 俞浙前/文 张磊/摄
作家三毛在世48年,离世33年,热爱者与研究者前赴后继。
从千岛之城,到宝岛台湾,再到大西洋上的加纳利群岛,浩瀚的蓝海中汇聚着对她的追忆。
她的文字、她的书册、她的真实、她的夸张、她的标签、她的爱情、她的死亡……都有读者的津津乐道和学者的连篇累牍。她的生命,仿若故乡的花,灿烂而短暂,但刹那芳华却被久远留存。
这个时节,一场关于三毛的特展——纸背上的回声,正在三毛的故乡定海小沙举办。在这场展览中,我们探寻她生命中灿烂的精华。
她离开33年后的“回声”
三毛,离世之后每一年都在被纪念,且持续至今。在她的故乡小沙,她的烙印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淡去,反而愈发深刻。从陈氏祖居的数间瓦房得以修缮,到如今三毛文化村成为东海百里文廊重要文化IP,三毛散文奖声传海外,这个名字成为千岛大地上一抹亮色。
三毛这个名字,在她生前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她的人生绚丽奇幻,17年间游历59个国家,出书24本,并且在音乐、电影、舞台剧、翻译、教育上皆有收获。她用笔端为读者打开了一道看世界的大门,深入其中便无法自拔。
在三毛离世33年后的今天,她的很多遗物、照片、书信、手稿再次汇集到故乡的展厅中,在静穆中讲述她那绚烂多彩的旅程,留在纸背上的回声仍轰然作响。
这些展品来源于三毛家人寄存在舟山博物馆的物件。从本世纪初以来,她的家人与故乡的沟通愈加频繁。距上一次舟山博物馆举办的三毛实物展相隔五年后,在三毛故乡小沙首次推出的实物展览,并得到三毛家人的大力支持。
展览中汇集了大量三毛生前的个人物品、创作手稿以及珍贵照片。在影像与旧物重塑的场域里,人们得以再次走进三毛的世界,感受她对故乡、对红尘、对自我的人生态度与生命哲学。
她的遗物仍是盛开的花
“这一对男女被放在书架上,我从来没有特别去重视他们……吵架的时候,荷西把他们背靠着背;和好的时候,就贴着,面对面……这一回卖掉了那幢海边的家回到台湾来,当我收拾行李的时候,把这对人形用心包好,夹在软的衣服里给带回来。关箱子的时候,我轻轻的说:‘好丈夫,我们一起回台湾去罗!’”
三毛在《我的宝贝》一篇中如此写道,至今读来,依然有款款深情。
被她所细致描述的这对陶土人偶,如今面对面站在展台中。这是三毛所难以拥有的久远爱情。她的人生中,有大段时间忙于缔造绝美的爱情,她的快乐和痛苦也皆源于此。
展厅中的不少照片、绘画和艺术品,充满异域情调。其中不乏被她写入书中,成为刻录于无数读者心间的美好故事。比如荷西和三毛结婚当天见证爱情的信物——骆驼头骨。
她在书中写道:“那时候,我们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床架,没有衣柜,没有瓦斯,没有家具,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而没有一件新娘的嫁衣和一朵鲜花……而我们要结婚。”婚礼当天,她为了多存几桶水,而在沙漠中来回奔波,劳累不堪,以至于婚礼之前,竟然倒在席子上睡着了。醒来睁眼,却看到荷西手中捧着装有结婚礼物的大纸盒,装的就是骆驼头骨。
多年前,远走他乡的三毛本是为了自我放逐。然而无心插柳,她的绝美文笔却为一代人推开望向世界的大门。
她的笔下,少有都市的精巧,却有波西米亚气质和小布尔乔亚情调。在五味杂陈的世界中,她不断分离出乐趣,用别出心裁的小花招,让生活在平淡中开出花来。这些花,不仅开在撒哈拉,也开在她字里行间、生前身后的每个角落,也开在每一个爱她的读者心中。
魂恋故乡水,流传身后名
时光如水,三毛离世已历33年。然而,三毛的在文坛中的风采,并未因她的离开而凋零。多年后,三毛散文奖在她的故土崛起,在华人文坛中熠熠生辉。在她家乡,这个名字更是成为重要的文化底蕴,润泽城市。
今年4月20日,第五届三毛散文奖启动。2016年以来,定海精心打造以“三毛散文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经四届、8年的品牌培育,已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并带动举办一系列高品位文化活动。
以三毛散文奖为基础,构造了中国散文创作基地,并且建立“舟山书库”。多年来,三毛文化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在无数华人作家和公众中形成良好口碑。这里真正成为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三毛粉丝学习交流、碰撞灵感、展示才华的文化精神家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三毛文化IP”辐射定海文旅发展。小沙庙桥三毛文化村保护、建设的三毛祖居、三毛散文奖陈列馆、心忆空间文创集市等文旅融合打卡点颇具人气,平均年接待游客10万以上人次,三毛故里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景区。形成可走、可读、可品的三毛文学体验之旅。
去年10月,定海区与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结对设立三毛文化旅游交流基地,一条贯穿舟山定海、中国台湾和西班牙拉帕尔马三地的“三毛足迹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三毛文化出海, 在世界范围获得更大影响力。
斯人已逝,传奇仍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