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神祇与迁徙数说沈家门地名源流

夏志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07日 第 04 版 )

资料照

  □夏志刚

  关于沈家门的来历向来众说纷纭,现结合沈国公与沈清、沈老爷与大蒲湾庙等传说,以及大蒲湾庙的祀神等加以详考细说。

  一、沈家门得名的传说之辩

  关于沈国公的传说梗概是:来自吴兴的沈姓海商,以往返高丽获得财富,后入朝廷还成为皇帝恩师并封为国公,后为破风水而游历东海,相中青龙白虎两山之间作为自己寿坟之地,遂由此而得名“沈家门”。传说的时代有东晋也有南北朝,但沈国公这样的人设是无从考究的,当然,中韩古代航海贸易和文化交流是真实存在的。

  沈老爷与大蒲湾庙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慈溪沈师桥的沈庭佑在朝中做官,告老还乡时因有一支族人在墩头天打岩定居,故此向万历皇帝讨要了“东到塘头,西到坞丘,南到南韭山,北到北鼎星”的封地,还在大蒲湾西侧的长地爿筑起海塘,过往船只可在塘门内泊船避风,人们便称其地为沈家门。后来万历皇帝反攻倒算,张居正遭鞭尸,沈庭佑也受牵连,家产抄没、封地收回。沈庭佑卒葬大蒲湾,族人在他的墓旁建了一座小庙,后迁大蒲湾坑下,解放后庙屋成为沈家门第四小学的前身,1953年该庙在大蒲湾直坑庙会地重建。沈庭佑的墓于1958年造大蒲湾水库时拆除,其遗骨由沈阿再、沈富清、沈阿旺等整理到天打岩山上安葬。

  查雍正《慈溪县志》,万历年间的沈姓进士共有三位,分别是万历五年的沈大忠,万历二十年的沈茂荣,万历四十七年的沈翘楚,均无沈庭佑其人。非进士出身的沈姓人士有两位,一是字元馨、号岳门的沈廷兰,天启七年贡举、仕至池州府教授;另一位是沈廷兰胞弟沈廷夔,是崇祯十年武进士,顺治元年殉难于北京西山。故此,沈庭佑的朝廷大员之说可以归于虚妄。沈庭佑其人、其墓的真实性,从传说看估计是存在的,与后来为他重新收葬的天打岩沈阿再、沈富清、沈阿旺等人,应当是同姓的关系,无法证明存在密切的同宗传承关系。

  1996年《沈家门镇志》只说“沈原住天打岩一带,明、清初期,遭遣徙。康熙展复后,从镇海、慈溪沈师桥等地迁入”。对明清海禁前后的沈氏变化,未作出定论,这是非常审慎的。

  二、沈家门得名的文献之证

  沈家门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兢在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明确提到:“至沈家门,抛泊其门。山与蛟门相类,而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尚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

  这“宣和年间沈家门的‘十数家’渔人、樵客”,何时从何地而来已经无法详尽考查,有人说很可能与东晋孙恩起义相关。东晋隆安年间(397~401)的孙恩起义,吴兴(现浙江湖州)豪强沈氏的代表人物沈穆夫等从之,起义失败后,残部和眷属很可能流落在此。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700多年后宣和年间的沈家门只有如此几家,似也有违人口繁衍规律。

  福建诏安县有“沈半县”之称,诏安仕渡村传说,仕渡人到了沈家门会受热情接待。宁波一带的沈姓主要是镇海沈家河头、北仑江南衙前、慈溪沈师桥,这三支也是传承有序、相互纠缠。如此看来,沈家门的得名之沈,来自福建、宁波等地均有可能,但这沈氏在明清海禁之际究竟是何去向?

  1991年《桐庐县志》记载,该县沈姓主要有三支,一是南宋初由山东兖州而来,二是元代从金华东阳而来,三是明代从舟山沈家门迁窄溪镇(现江南镇)雅泉沈家村。民国《桐庐县志》中关于沈家村的相关记载有“水沐桥,在雅泉庄,清嘉庆三年沈文耀建”,以及沈啟尧、沈潮、沈树礼、沈树幹、沈树椿、沈在城、沈啟佩、沈树榖等乡绅的姓名,这些只能说明该村在嘉庆后稍有财力,但无法从文献资料直接锁定其迁徙年代。

  三、沈家门得名的家族之源

  2023年笔者亲赴桐庐窄溪沈家村,在村主任沈雪炎等人陪同下进行了调查。该村的家谱已经毁于文革,班辈字派传承也已不清楚,只记得村里原来的谷砻盖曾写有“吴兴”二字,说明此沈也是出自吴兴。村中老人口口相传三兄弟从舟山而来,后一直就分大房、二房、三房,桐庐的其他沈氏圆谱时不与沈家村联系,说明迁徙地来源确实不一。

  因为沈家村所在的江南镇现是工业园区,故此拆迁开发频繁。据介绍,村口原有一座名金山的小山,以前沈家的香火堂和祖墓就在那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挖出几座砖拱的墓室,并发现玉带。沈雪炎曾经遇到东邻的深澳村一沈姓人,说从沈家村入赘迁到深澳村,已经是第七代。村中没有古井,只有引入溪水环村,无法从古井证明居住年代。有十几幢民国期间的老房子,最老的一栋房子也是清末民国所建,无法再往上追溯。村中古树主要是樟树,最老的近300年,以前还有更多。这些信息无法将该族的确切迁桐时间定在明代。

  桐庐的村落多数聚集于江畔平原,少数散落在山陬溪边;称墓地为阴宅,边上种柏树;称村址为阳基,在村口垒土石或植树为屏障,多种“刺桐树”。“刺桐树”刺很多,成材要几百年,相当于“土红木”。沈雪炎说:“我们旁边有个很小的村,有棵刺桐树的年龄最起码500年,但我们村以前的刺桐树比它大不少。”

  在富春江两岸的山沟沟里,山洪暴发在解放前是年年有,故此当地的村落聚居有明显的年代区分,这个和舟山的村落建得越早离海岸越远是一个道理。距沈家村2公里,离山更近的吴家村、珠山王家、俞家均是南宋末迁居此地。距沈家村1公里的石阜村,大姓方氏是南宋迁此。与沈家村基本一线的会山、胡家坞等村胡氏,则是康熙时迁来。从现场调查情况看,该村的沈氏是从沈家门而来,沈家村500多人很可能就是北宋宣和年间沈家门得名之沈的后代。传说中的沈庭佑可能是桐庐窄溪沈氏的先祖,其墓葬营建于明万历后期,所以在传说中会有明确的万历相关元素。沈家村迁徙到桐庐的时间,定在万历后的明末清初比较合适。  

  四、沈家门得名的传说新源

  大蒲湾庙前埋有一块“大蒲湾庙碑”,之前庙里的简介释读为“大蒲湾庙,康熙四十四年建”,经细看,其边款有两字被糊,按其语义应为“大蒲湾庙,康熙时建□□四十四年□”。查清代各年号,超过四十年的只有康熙、乾隆,故全文应为“大蒲湾庙,康熙时建,乾隆四十四年修”。此庙可能建于康熙五十二年后,故不见于康熙《定海县志》。

  现大蒲湾庙主殿中间祀老爷菩萨,不知其所以来;另有观音、文昌、地藏菩萨及土地、财神、济公、娘娘、龙王等神祇。西侧厢房为沈公殿,以纪念沈庭佑。该庙的天后宫兼龙皇殿甚为奇特,内祀杨府圣王、马娘娘、李十三娘娘、海龙王、盘古爷,而非民间熟知的天后林默。诸神均非舟山本地原始信仰,而是有着鲜明的温州特色,比如杨府圣王又称杨府爷,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

  马娘娘又称马九娘娘、马仙,是起源自浙南唯一女性神,唐肃宗乾元(758~760)时,缙云县令李阳冰所撰《护国夫人庙碑记》是现有文献资料有关马仙最早记载,以辛勤耕作、纺织持家、侍母孝姑、和谐邻里的品德操行被奉为典范,目前温州各地有专庙20多座。

  李十三娘娘非常少见,目前只有文成县城大峃林店尾村太阴宫内有奉祀,该宫俗称娘娘殿,始建于明中期,正龛奉祀三神,中奉陈十四娘娘,即临水夫人陈靖姑,左奉林十九娘娘,右奉李十三娘娘。

  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但直到三国时期,才由东吴的太常卿徐整编著《三五历纪》及《五运历年记》记录了下来。温州是盘古信仰的流行区域,至今有20多处盘古庙、殿分布。

  经调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小岛迁大岛建”政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东极镇渔民纷纷迁往沈家门,这个天后宫就是以温州人为主的青浜岛渔民为主捐建的。大蒲湾目前已经整体拆迁,只有大蒲湾庙还屹立当地,如果条件适当,在人文再次割裂的情况下,沈家门的得名传说可能又会加入新的元素,且撰此文以待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