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机械维修班大班长陈建军——
守护码头的“桥吊医师”
吴建波 任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01日 第 01 版 )
陈建军(左一)和同事维修机械设备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劳动最光荣。“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市总工会推出“致敬最美劳动者”系列报道,展示一批为改革发展作出优异成绩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和风采,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全市职工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征程上再建新功。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任洁
“有台桥吊液压系统出了些问题,刚刚修好。”4月28日,记者见到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机械维修班大班长陈建军时,他带着几个徒弟,刚从70多米高的1号桥吊上做完检修回到地面。
他的橙色工作服上布满点点油污,脸上带着攻克难关后的喜悦。与陈建军初次交谈,他眼神坚定、语气沉稳,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44岁的陈建军已经扎根港口机械维修一线24年,赢得了多项荣誉: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舟山市劳动模范、舟山市技能大师、第十九届亚运会火炬手……在他的带领下,金塘港区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8%以上。
这份成绩,源于肯钻研的精神。2000年高中毕业后,陈建军从老家台州三门到了宁波港码头,成为了一名机械修理工。“一开始,从最基础的机械零件图纸看起,从给吊具涂润滑油做起。”刚跨出校门的陈建军对机械知识一窍不通,为了能学到基本技能,他边看边做、边做边看,在设备上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带着在宁波学到的技术,陈建军2009年来到了舟山。进入甬舟公司工作后,他成为了6名大学毕业生和11名技校毕业生组成的修理班负责人。“员工平均年龄仅22周岁,却要负责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港口装卸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陈建军说。
在甬舟公司,陈建军用多年沉淀的维修技术让同事“折服”。在一次桥吊装船作业过程中,桥吊突然停止作业,司机反映桥吊上的小车无法运行。“当时故障发生在早上6点多,货船计划9点离泊,当时船上还有10几个集装箱未装,时间非常紧张。”据参加抢修的机械维修班成员刘益回忆,接到故障报警后,值班人员排查了近2个小时仍毫无头绪,如果桥吊不能及时修复,将给船方造成不小损失。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关键时刻,陈建军赶到了现场,在嘈杂的电机声中,他很快听出了问题所在——控制阀集成阀块处有泄漏的声音。“声音非常小,而且断断续续。”陈建军判断是溢流阀阀芯异常所致,便果断拆下溢流阀,发现阀芯有一道划痕,他当即对阀芯进行了研磨修复。30分钟后,问题迎刃而解,集装箱轮船也如期离泊。
那次维修采用的“陈建军设备零部件研磨修复法”,也是陈建军带领同事们提炼的操作成果,已经在甬舟公司推广。为改进传统修复技术,陈建军团队经过反复实践,发现采用研具和磨料从机械零部件表面磨去一层极薄金属,对于修复齿轮泵等易磨损部件有很大帮助。“通过研磨能提高零部件精度,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减少维修成本。”陈建军说。
为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流的修理工队伍,陈建军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港口大型装卸机械设备维修输送新鲜血液。他着手编制培训教材,总结提炼“八字点检法”和“十六字管理方针”,开设“匠心讲堂”,把自己多年钻研的技术教授给班组成员。
由陈建军领衔的“青蓝”创新工作室,共完成各类创新项目210余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3项,软件著作版权5项,被评为舟山市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集团优秀创新工作室等称号,直接经济效益超1100万元。
在陈建军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先后荣获了舟山市工人先锋号、浙江省“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优秀班组等荣誉称号。
从维修学徒到技术创新“大咖”,陈建军坚守如初,匠心永存。港口大型装卸机械设备维修这个职业,已被他视为“第二生命”。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完善技能,一定能够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也坚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会传承得越来越好,照亮所有工人的追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