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就要善于“赶鸭子上架”
余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余墨
舟山壬海水产有限公司“入园上楼”迁入舟山万洋众创城以后,精深加工车间内3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一天的生产量有四五十吨,产能比原先翻倍增长(据《舟山日报》4月20日报道)。目睹这样的火热生产场景,哪家传统水产加工企业还坐得住?促进转型升级,就要善于“赶鸭子上架”。我市围绕“一条鱼”产业链,通过推动水产品加工这一传统产业“工业上楼”,使亩均产出效益不断提升。
海岛土地资源稀缺,提高亩均产能既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企业增收、百姓致富。然而,亩均论英雄已经“论”了多年,仍有不少传统企业安于现状,缺乏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动力。究其原因,无非是眼下还能过小富即安的日子,不愿投入资金改良设备、转换方式另辟蹊径。就拿水产加工业来说,在诸多科技型深加工企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仍有大量传统企业维持着产能低下、产品落后的“老一套”生产方式。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传统水产企业整治提升,支持“机器上楼”“工业上楼”,不断提升容积率和土地利用效率。如推动链式聚集,打造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和普陀经济开发区量大产业集群核心区,集中引入大洋世家(舟山)优品产业园、平太荣现代海洋智造产业基地、万洋预制菜产业园等6个“链主型”项目,推动海洋渔业领域上下游企业集群化发展。布好局、建好园,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上楼”,“赶鸭子上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水产品加工业实现规上产值130.2亿元,同比增长14.5%。
就如乔迁新居的人家,企业一旦“入园上楼”必定面貌一新,经营管理和生产效能大大提升。不仅如此,还能共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地融入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就如壬海水产有限公司,变老厂区的“一片房”为新园区的“一幢楼”后,占地面积少了,实用面积多了,不仅生产蒸蒸日上,还可以将加工用剩的边角料出售给园区内的鱼粉企业,哪怕清洗使用后的污水,也可经过园区内企业加工提纯实现再利用,综合效益显而易见。
“家门口”就是产业链,楼上楼下就是配套企业,“入园上楼”的企业怎不左右逢源?更为重要的是,身处这样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的同业环境,大家定能在一起“吃干榨净一条鱼”中共同进步。进一步搭建水产品精深加工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产业链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吸引更多水产加工企业“入园上楼”共享良好发展环境,如此“赶鸭子上架”必将促进水产加工业整体转型升级。当然,这也是其他行业的可借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