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海洋输电技术难关
——访国网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新龙
王倩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17日 第 02 版 )
郑新龙(左)正在查看试验设备
□记者 王倩倩 文/摄
“我们建立了并列电缆的初步模型,取得了关键指标的实测值。”“实测指标要与仿真边界条件相符合,要关注电缆铠装材质、间距、温度等影响,确保迭代结果正确,明确对传输电流分配的影响因素,为后一步研究打好基础。”……近日,记者走进国网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新龙的办公室,他正和同事在探讨并列电缆实测的可行性研究论证。
2010年,国网舟山供电公司在全国率先设立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科技创新团队,负责海洋输电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郑新龙,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国内海洋输电技术研究领域最早的“探路者”之一。从事海洋输电技术研究14年来,郑新龙与科研团队一起攻坚克难,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重点研发课题、产研融合项目,解决了跨海输电工程多项技术难题,填补了部分国内空白。
“当时国内海洋输电技术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舟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海洋输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郑新龙说,攻克难关、自主创新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成功拿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郑新龙长期坚守在封闭的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开展科研攻关,与样本、仪器、数据打交道。“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参与535千伏直流电缆国产绝缘料型式试验的过程。”郑新龙告诉记者,以前,国内高压直流电缆的绝缘材料全部依赖进口,成本较高。2016年,“±500千伏直流电缆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由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牵头,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制造厂商联合组成项目团队,开展仿真设计、材料研发、电缆制造、试验评价等一系列技术研究。
2020年,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承接该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试验工作,负责对直流电缆进行型式试验。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郑新龙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历经半年后,535千伏直流电缆国产绝缘料终于通过型式试验,打破了高压直流电缆国外技术和材料生产的垄断,为我国电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主动权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这些年来,我接触了很多全国领先的重点研究项目,也享受到一系列优厚的人才政策。”郑新龙说,加入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以来,无论是设备仪器增添、科研项目启动,还是专家智力支持、青年人才成长,都为他的科研道路夯实了基础,“舟山惜才、爱才、敬才的城市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郑新龙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9项,荣获省部级技术奖励9项、发明专利授权31项。其间,他还成功入选“舟创未来”海纳计划Ⅰ类人才。他和团队主动承担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22项,取得CNAS认证,并开展国内首次500千伏聚乙烯绝缘交流电缆预鉴定试验和单套容量最大串联谐振系统开发,服务和支撑500千伏海底电缆研发,为海缆高压试验作出了示范和引领。
“我们的工作就像‘打怪’一样,要努力突破一个又一个关卡,努力去涉足别人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郑新龙表示,以后要不断提升自己,去面对更多挑战,承担并完成更多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