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嘉兴掼牛背后的“父女接力”
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焕新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03日 第 03 版 )
韩海华在练习掼牛 受访者供图
韩海华韩佳蓓父女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黄燕玲
“掼牛,讲究技法。掌握了技法,哪怕是一位身材消瘦的女孩子,也能掼倒一头千斤重的牛。”“我们现在要去见的馆长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被誉为‘中国式斗牛第一人’,可以说,是他给了嘉兴掼牛又一次生命。没有他在香港向金庸先生毛遂自荐,可能就没有现在的非遗掼牛。”前往中国斗牛馆的路上,向导滔滔不绝。
金庸、非遗、战牛、勇士……提取一系列关键词,让在场的大伙对接下来的中国斗牛馆之行充满了期待。
3月20日,由浙江省记协、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委网信办主办,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南湖区委宣传部、海宁市委宣传部承办的“金庸故里,醉美江湖——全国文化名家名记者嘉兴行”活动走进位于南湖新区的中国斗牛馆,采访嘉兴独具风格的传统体育活动——掼牛。
目睹了一场勇士与战牛之间的较量后,现场掌声不断。掌声不仅仅是为精彩的节目,更是为嘉兴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坚持和探索。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却看到了嘉兴掼牛非遗在短短几十年里,迎来的两次新生。
一次新生,源于坚持
他前往中国香港
拿到了金庸先生题字
嘉兴掼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掼”在嘉兴方言中读“拐”,即“摔”的意思。掼牛即是勇士与战牛之间的较量。
掼牛靠的是智慧、力量和技巧,金庸先生曾对掼牛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式斗牛,目的不在杀牛,而在取胜,以武止蛮。
掼牛为什么会吸引金庸的注意?这得从中国斗牛馆馆长、71岁韩海华的经历讲起。他就是向导口中那位将掼牛推上舞台的了不起人物。
韩海华从何时开始和掼牛打上交道?应该是从小的文化熏陶。
嘉兴,有着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农耕文明之下,自古有着擒牛、训牛的技艺。回族,则有在“宰牲节”时进行宰牛、宰羊的习俗。嘉兴甪里街,自宋元时期,就是回民聚居地。当烟雨嘉兴触碰豪迈回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两地文明的不断融合,让掼牛成为嘉兴当地家喻户晓的传统体育活动。
韩海华,便是出身于嘉兴的回民家庭,7岁开始习武,从小就了解掼牛习俗。
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韩海华作为浙江队运动员的代表,在偌大的运动场上表演斗牛。当他将500多公斤的牛摔倒在地,现场掌声雷动,他拿下该项目冠军。
他在运动会上的英勇表现,也受到了金庸先生的关注。金庸先生在《明报》中,发表了多幅家乡勇士韩海华斗牛时的照片。彼时,正是香港的武侠片大热时期,这种结合了摔跤的灵活性、武术的基本功、硬气功的爆发力的斗牛形式,吸引了香港摄制组的注意。
很快,韩海华收到了香港摄制组的邀请,出演了30多部影视剧,其中在电影《少林俗家弟子》中,韩海华首次将掼牛融入进影视剧中,让大众见识了“人与牛斗”的壮观场面。此后,韩海华屡屡亮相,韩海华及掼牛在社会上知名度日增,慕名拜师之人络绎不绝。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拍电影的韩海华很快也成为了嘉兴的一张文化名片。此时的韩海华,也开始受邀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帮忙策划文艺项目。
在长期和影视剧打交道的过程中,韩海华萌生打造舞台剧的想法,以“江南七怪”为原型,打造一个融合了武术、船拳、掼牛为一体的舞台剧。“因为金庸说,他笔下的‘江南七怪’便是嘉兴的历史缩影。”韩海华说。
正巧,这时候,嘉兴相关单位找到韩海华,希望他能成立南湖区武术协会,为南湖区输送武学人才,将南湖区打造成为金庸笔下的“侠气”世界。也因为这个契机,韩海华有了和嘉兴当时的领导一起去香港拜见金庸先生的机会。
2009年,韩海华带着他还原的现实版“江南七怪”:7位演员、7套功夫,7件特别打造的兵器,出发香港。金庸先生看到韩海华,就想到了1982年刊登的掼牛勇士,挥笔写下:中国式斗牛,目的不在杀牛,而在取胜,以武止蛮。“我很敬佩金庸先生,短短几行字,就帮我们分析出了掼牛的精神内核。”韩海华说。
正因为有了金庸先生的题字,在申报非遗项目的时候,原本认为掼牛野蛮的评定组开始重新审视掼牛项目。至此,韩海华给了嘉兴掼牛一次新生,2011年,掼牛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业容易守业难
新生背后
非遗掼牛的发展之困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在得到金庸先生“中国式斗牛”的肯定后,韩海华加速了对“江南七怪”舞台剧的打造。
当务之急,首先要培育人。韩海华开设嘉兴市海华武馆,慕名而来的弟子众多,目前培养弟子数百人,其中“风、雨、雷、电”和“江、河、湖、海”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八大掼牛高手。
其次选择培育场地。从金庸武侠中汲取精华,再反哺现实,韩海华在嘉兴开设展示馆“中国斗牛馆”。
有了人才和场地的铺垫,经过10年剧本的打磨,2019年,他的舞台剧初见成型,正式对外演出。本就是为了宣传非遗文化,韩海华的演出,采取的是不卖票、免费观看的形式。
可是天不遂人愿。舞台剧刚打造完没多久,就遇到了新冠疫情,舞台剧演出受阻,观看人数寥寥。
虽然政府给予了无偿使用的场地,但韩海华依然面临给50多位演职人员开工资的困境。
“我们团队中很多教练都是不可多得的非遗传承人才,包吃包住,工资最低五六千元,最高的一万多元也有。”为了留住人才,韩海华在工资上并不吝啬。他算过一笔账,每年演职人员的工资费用至少150万元,更别提设备维护、购买以及喂养战牛等支出,每年的固定支出在200万元以上。
高昂的经营费用、不收门票的免费剧场、惨淡的人流量,韩海华怎么熬过疫情的这些年?
“说起来挺惭愧的,这么多年我们的经营模式很单一。”韩海华说。
首先是嘉兴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每年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以2万元一场的价格,购买演出30场,请市民朋友免费观看,既减轻了斗牛馆的经营压力,又和民众普及了掼牛知识。
政府的支持给了韩海华莫大的信心,坚定了他继续要把斗牛馆经营下去的信念。他自己也会在外接一些培训邀请,以此来对斗牛馆的发展进行补贴。
另一方面的资金来源则是靠企业的支持。当地民众对掼牛的喜爱,让很多人愿意为掼牛的传承“买单”,其中就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他们对韩海华说:“缺钱了就和我说,差多少我来补齐。”
但,单靠政府和企业的“输血”,总归不是长久之道,嘉兴掼牛该怎么自主“造血”?71岁的韩海华想不明白,但41岁的女儿韩佳蓓看在眼里,开始帮父亲寻找答案。
二次新生,源于创新
她从新西兰赶来
只为接过父亲肩上责任
韩海华是一个好的非遗传承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的“经营者”。韩海华的女儿韩佳蓓“看透”了父亲,这么多年,如果不是家里有些家底,如果不是母亲无条件支持父亲,父亲的斗牛馆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眼看着父亲年事已高,却日日为斗牛馆的经营发愁,韩佳蓓决定为父亲的事业出一份力。她打了“飞的”,跨越半个地球回到嘉兴。
做出这个决定,是韩佳蓓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是对她已有生活的一种颠覆。
韩佳蓓17岁出国留学,之后便定居新西兰。在新西兰的20多年时光里,她事业有成,在当地成立了一家留学咨询中介,并担任当地嘉兴同乡会的执行会长。她家庭美满,丈夫和她一起经营事业,两人育有两个孩子。如果要回国帮助父亲,就意味着打乱既定的生活节奏。“但是斗牛馆的困境摆在那里,很明确地向我传递一个信息:发扬掼牛文化的交接棒,要传递到我手里。”
为了全身心辅佐父亲,她也将两个孩子带回了嘉兴。“在回国的飞机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父亲的掼牛事业找到一条长久发展的出路。”
刚接手斗牛馆大小事务时,她都怀疑父亲是怎么把馆所经营下来的。斗牛馆的发展,缺少日常策划,更别提整体规划,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平日训练,既缺经费又缺人手。这里与其说是对外的演出场地,不如说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授课地。
非遗技艺传承固然重要,但传承之后呢?还需要把名气打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掼牛,爱上掼牛,才能形成非遗文化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这些父亲不懂,他只知道教技法,培养传承人。看着一丝不苟教学的父亲,韩佳蓓在寻找一个答案:是什么让父亲如此坚持?
后来,她与父亲一起参与了杭州亚运会的暖场开幕式,在开幕式上表演了南湖船拳。在一次次的排练中,她找到了年少时被父亲送去少体校的运动员韩佳蓓,也找到了父亲坚守的答案: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于是,她为斗牛馆设定了转型之路,增加团队,制定章程,加强管理。她告诉父亲:“您就只要安心做好非遗传承,运营上的事情,我来。”
韩佳蓓大刀阔斧开始了改革。
瞄准研学市场,开启研学之旅。做教育行业出身的韩佳蓓,对研学市场有着丰富的经验。区别于手工非遗研学,以舞台剧和互动为卖点的掼牛非遗很快吸引了市内外研学机构的注意,成功出圈。“目前,我们已经和省外、市外的诸多研学机构达成了合作。”韩佳蓓说。今年她计划,推出针对嘉兴五县两区的研学产品,对非遗掼牛的宣传从嘉兴“娃娃”抓起。
打造演艺团队,开展IP合作。演出不能固步自封,韩佳蓓计划让“江南七怪”的舞台剧走出斗牛馆,走进各个景区。“我们也可以为各景区量身打造舞台剧并进行表演。”韩佳蓓说。她还计划将剧目带到南湖戏剧嘉年华,并尝试街头巡演,让“酒香”飘出“巷子”。
运用赛事带动,打造赛事经济。近年来,掼牛已经发展为嘉兴特色体育赛事,每年作为端午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上演。自2012年至今,中国掼牛争霸赛已经连续并成功举行了十二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参与,被评为浙江省品牌赛事。韩佳蓓计划通过中国斗牛馆,打造更具新意的掼牛赛事,吸引“天下英杰”,拉动赛事经济。
“目前这一切都在进行中。之前,我们斗牛馆没有自我宣传、自我包装的意识,现在我来了,我相信,我们嘉兴掼牛的名气也将越来越大。”韩佳蓓说。她的笑脸中,有对明天的期待,更有对未来的信心。
记者手记
“加倍”传承
当71岁的韩海华和41岁的韩佳蓓站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嘉兴掼牛背后,两代人的接力。他们的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焕新?
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之困”,不难看到许多新闻探讨。例如传承的断代之困,目前的传承者年事已高,又例如推广之困,目标受众越来越窄……面对这样的困境,韩氏父女给出了答案:“加倍”传承。
佳蓓,加倍。韩佳蓓说,父亲当时给她取名字,就是冲着“加倍”去的,作为习武之人的父亲,希望女儿做什么都要加倍努力。
生活要努力加倍,非遗传承也要加倍努力。
要加倍“守正”。像韩海华一样的老一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对技艺精益求精,对传承严守初心。他可以远赴香港,为非遗传承寻求一线生机,也可以十年磨一剑,将非遗掼牛融入武侠舞台剧之中。正是有这样较真的传承人,才有原汁原味非遗技艺。
要加倍“创新”。新时代之下,非遗文化想要“突围”,需要像韩佳蓓一样的新一代传承者。他们懂得将时下流行模式与非遗文化进行融合,将“非遗”做成“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赛事”的“非遗+”模式,为古老非遗注入新鲜活力。
要加倍“用心”。无论是韩海华,还是韩佳蓓,他们都怀着一颗传承非遗的坚定之心。韩海华为了传承非遗,可以动用家底;韩佳蓓为了探索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可以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为非遗传承“披荆斩棘”。
舟山,也有众多的非遗项目。渔民号子、渔民画、跳蚤舞等等,如何让这些具有海岛特色的非遗适应当下时代所需,被更多人所接受,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或许我们也需要加倍地“守正创新”,加倍地“用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