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金庸百年 桃花盛开
张革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30日 第 02 版 )
《射雕英雄传》剧照
桃花纹
桃花岛
□张革 黄燕玲
70后、80后的青春回忆杀中,谁的心中还没有个“金庸”?
2024年3月10日,是金庸先生100年诞辰纪念日。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
金庸和浙江的缘分,不仅在于籍贯,还有他的作品。
舟山桃花岛,是金庸亲口“认证”的武侠世界中的桃花岛。金庸更是两次来到舟山,留下墨宝。
得益于金庸武侠小说的超强人气,桃花岛游客潮经久不衰,并被列为浙江省首个海岛影视拍摄基地,启迪舟山打造“海上影视之城”。
在金庸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再看金庸笔下的桃花岛,看金庸与“桃花”的不解之缘,看“侠之大者”的快意世界,看金庸“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
一
1994年4月,金庸第一次来到舟山,因行程短暂,未能专程前往桃花岛。桃花镇领导闻讯赶往普陀山与其见面,金庸题写“碧海金沙桃花岛”条幅相赠。
2001年10月,金庸第二次来到舟山,终于踏上了他笔下神游已久的桃花岛,欣然接受了“桃花岛荣誉岛主”的称号,并挥毫写下了“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的条幅。
金庸赋予了桃花岛武侠世界的神秘色彩。但在金庸给桃花岛定义之前,这里本就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人文岛屿,它曾寄托了无数古人隐于江湖的桃源梦。
桃花岛名称的由来,并非因桃花盛开,而是岛上的石头里面有桃花形状的斑纹。《浙江通志》记载:“桃花山,《延祐四明志》:‘在东南,世传安期生炼丹之所,常以醉墨洒石成桃花纹,因名’。”
桃花岛上盛传安期生炼丹之处,后被誉为炼丹洞,为舟山群岛海拔最高的天然大石洞。“残花锦石烂,淡墨珠岩披。”元代文学家吴莱游桃花山时所写的诗句,也印证了安期生泼墨成桃花的传说。
桃花岛的仙缘,让这位游历诸多河山的文学家感慨,不愧是“信哉神仙宅,而养云霞姿”。
或许,桃花岛浪漫飘逸的修仙传说,引来了它的侠缘。
金庸撰写出武侠大作《射雕英雄传》之后,桃花岛成为人们心中充满侠气的武侠世界。武林高手黄药师是桃花岛岛主,以“东邪”的名号与“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齐名。贯通“射雕三部曲”的关键人物黄蓉刁钻古怪,在桃花岛成长。武氏兄弟和郭芙在岛上共度童年,杨过在岛上短暂居住。周伯通、洪七公、欧阳锋、江南七怪、郭靖、曲灵风、陈玄风、梅超风、陆乘风、武罡风、冯默风……一位位个性鲜明的武侠人物,都曾与桃花岛有着不解之缘。
一帮侠肝义胆,一群逍遥奇侠,构建起了侠气盈溢的桃花岛。
金庸还用一支笔为桃花岛“创造”了浪漫特色的绝世武功。碧波掌势如潮涌、桃花落英掌挥臂如剑、兰花拂穴手点穴诡异,碧海潮生曲犹如群魔弄潮,还有弹指神通、降龙十八掌、蛤蟆功、一阳指、黯然销魂掌、桃花阵……每一个名字都在浪漫中透着江湖气。
金庸笔下的桃花岛,武林中人至情至纯,有学者将其归为几个“最”:桃花岛上欧阳锋和黄药师的筝箫合奏加上洪七公以啸声助阵,是武林最美文斗;江南七怪中的五人在桃花岛惨死,是武林最大误会;桃花岛的《九阴真经》是武林最珍稀的宝物,毕竟《射雕英雄传》的整个故事架构是“华山论剑,更论英雄”,而“华山论剑”为的是武功天下第一,并取得《九阴真经》。
有金庸迷统计,“桃花岛”三个字在上世纪90年代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出现291次,《神雕侠侣》中出现140次,《倚天屠龙记》中出现8次。
可以说,桃花岛承载了金庸对武侠世界的无尽想象与热爱,更让无数读者沉醉于桃花岛上交织着浪漫、奇遇与冒险的江湖。
自此,这座东海之滨的小岛,经历了从古人笔下的“仙”到金庸笔下的“侠”的华丽转身,在文学世界的翰墨中,刻下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名字。
二
金庸的笔触展现了桃花岛无尽的魅力,为桃花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千禧年前后,导演张纪中重拍金庸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武侠热、金庸热。在不少地方热衷于借助影视剧拍摄宣传自身形象时,桃花岛却独辟蹊径,“借船出海”,开辟了一条发展海岛影视产业的新路。
为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桃花岛通过国家一级美术师精心设计,在大佛岩下、散花湖旁投资建造了全国第一座海岛影视城——射雕影视城,集影视拍摄、旅游休闲于一体。
从2001年张纪中版本《射雕英雄传》在桃花岛取景拍摄开始,2003版《天龙八部》、2004年《神雕侠侣》、2006年《鹿鼎记》、2009年《新倚天屠龙记》纷纷来桃花岛取景。
当地海岛影视基地的发展,带热了桃花岛旅游业,更推动了舟山打造“海上影视之城”的品牌。今年,有近50部影视剧计划在舟山取景拍摄。
金庸为桃花岛旅游带来的热度有多大?
武侠影视剧的热播,让桃花岛频频“出圈”,越来越多的游客漂洋过海来一睹桃花岛的“芳容”。
在最鼎盛时期,人口仅1.15万的桃花岛,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客来访,一度成为国内最具人气的海岛旅游目的地之一。
“金庸笔下桃花岛”,桃花岛持之以恒打造这一文化IP。
办节庆引客来。近年来,桃花岛连续举办了3届金庸武侠文化节和10余届侠侣爱情文化节,在与游客互动中不断提升文化内涵。
给风景取“侠名”。桃花岛赋予奇山怪石、悬崖峭壁别样的“侠名”。岛上的“龙女峰”对应金庸武侠世界中的“弹指峰”,“大佛岩”内部便是浑然天成的“清音洞”……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在桃花岛的山山水水中能找到“侠影”。
新项目新玩法。射雕影视城开发了夜游项目、沉浸式剧本杀等游玩新选项,让游客穿上古装感受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创新开发海上飞拉达项目,让游客感受凌波微步、飞檐走壁的“神功”……百里桃林、度假小屋,丰富武侠体验,桃花岛的仙侠之气愈发明显。
回望桃花岛20余年的发展,金庸武侠文化让桃花岛的山水更为灵动,也赋予了这座小岛别样的文化内核。
三
也许有人会问,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桃花岛,是不是真的就是舟山桃花岛?
“如果人们要证实《射雕英雄传》书中的东海桃花岛的原型是不是舟山群岛中的桃花岛,我说是的。”1994年,金庸在游览普陀山时,如此回应大家的疑惑。
可是上世纪50年代,撰写《射雕英雄传》时,金庸甚至没有到过桃花岛。他又为何选择浙江,选择舟山?
这是乡情冥冥中的指引。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风靡,一定程度在于小说里融入了真实的历史,在历史里面虚构出人物和事件,让人有真切的代入感、沉浸感。
桃花岛正是他在真实世界中为虚构武侠寻找的一片世外桃源。
1994年,金庸第一次登上舟山的土地,在普陀山佛顶山,他第一时间关心的是桃花岛:“桃花岛在哪个方向?”
当得知隔海不远处的那个岛屿就是桃花岛时,他就说:“《射雕英雄传》写于1957年至1959年,那时并没有到过桃花岛。我是从地理书上看到东海有那么一个岛,因为我是浙江人,写《射雕英雄传》时需要一个海上的岛,有一点浪漫情调的,不能离大陆太近,也不能太远,桃花岛的位置很适当,面积不小,南宋时期罕有人迹,十分适合给书中黄药师、黄蓉、周伯通设立一个活动的天地,书中宋朝时有桃花岛的情况,跟现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不难看出,金庸撰文时是翻阅过地理书籍的。而他之所以将目光投向东海之滨浙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是浙江人。”
因为乡情的指引,他在翻阅地图时,不自觉地将目光放到了浙江,将目光投向了这座距离家乡海宁仅200公里的悬水小岛,无论是面积大小、还是地理位置,抑或是桃花之名赋予的浪漫意象,都完美符合小说中的设定。这份爱乡之情助他创建了一个宏大的武侠世界。
这是“侠之大者”的赤子情怀。
金庸如何形容大侠?他借郭靖之口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的笔下,家国情怀永远是抹不去的基调。现实中,桃花岛上发生的故事,与金庸朴素的价值取向完美契合。桃花岛历来就是祖国海防的重要关卡,不乏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岛上至今流传着军民联手抵御倭寇的故事,岛上的白鹤庙据传就是为纪念抗倭捐躯的先烈而建。
世人眼中孤傲不逊、离经叛道的桃花岛主黄药师,纵然远离朝堂,隐于江湖,但在家国大义面前依然舍生忘死。他曾说“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在国家危难之际亦能挺身而出,无论是在成吉思汗十万大军压境之际,力劝女婿郭靖前往襄阳御敌,还是襄助郭靖黄蓉夫妇驻守国门守护百姓,都无愧“侠之大者”的傲人风骨。
金庸也借这一人物,阐述着自己朴素的价值取向,处江湖之远,亦不可忘却家国之大。
金庸出生于1924年,他曾经面对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满目疮痍的苍茫大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刻印了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时经过香港,单独会见了金庸,希望他在香港问题上支持英国,但金庸坚决拒绝,并表述“香港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应该归还。”他在《明报》开出专栏,为香港回归摇旗呐喊。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金庸任政治体制专题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专题小组成员,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
金庸真实的人生,爱国爱乡。如同他笔下的人物,与历史的洪流紧密结合。郭靖、杨康,对应的又何尝不是“靖康之耻”?他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中国崛起自强的时代见证?
斯人已逝,然爱国情怀长流。曾经,金庸先生翻开一张中国地图,望见了家乡“浙”里的一处小岛,冥冥之中情定桃花岛。如今,我们翻阅他的“武侠世界”,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纵使百年依旧“金”彩。
本版图片来源:舟山普陀文化旅游集团、“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舟山普陀桃花岛旅游”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