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现代海洋城市的“成色”和“底色”

打造全域幸福河湖 做深水美共富文章

虞仁珂 戴奕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22日 第 05 版 )

  □记者 虞仁珂 通讯员 戴奕群

  一条河流、一汪湖泊,不仅是家门口的风景、生活的诗和远方,还是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根源,更是现代海洋城市的空间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高颜值的河湖并非偶然,而是决策者将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的体现。

  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八八战略”为总纲,“五水共治”工作为抓手,持续发力、全面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年来,我市经历了河道清淤、剿灭劣Ⅴ类水、污水零直排、美丽河湖等多项治水工作的磨炼。

  如今,水清岸绿的美景再现,生态好、水质优,百姓因水得福,走上共富新路,一幅“河、湖、海”绿色发展的美好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今天是第三十二个“世界水日”,紧随其后的一周则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主题为“Water for Peace”(以水促和平),我省也明确主题为“一以贯之河长制,你我共建幸福河”。

  迭代升级

  从美丽到幸福的治水路径

  绿水逶迤,青山连绵。一条绿色步道沿河而建,岸边草坪绿意盎然……金塘观前河道,河水清澈,周边环境整洁。去年,这条“老大河”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河畅水清”流淌出生态幸福之河。

  2018年以来,我市立足海岛实际,对标省级标准,开展“美丽河湖”创建,通过河道整治、水质提升、岸坡绿化种植修葺以及河岸游步道等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出一批水清、岸绿、景美的精品样板。

  截至去年,我市已经创建完成定海盐仓水系、普陀东港景观河等16处美丽河湖,累计创建长度105公里。这些河湖各具特色、生态自然、河通流畅、亲水便民,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为标杆。

  生态建设没有止境。在治水领域,同样需要久久为功。河湖从清到美,再由美丽到幸福,一条不断迭代升级的治水路径跃然纸上。

  今年以来,水利部门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目标,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以舟山本岛、岱山岛、嵊泗岛为核心,金塘岛、六横岛、桃花岛、秀山岛等为节点,打造一批水和谐、各具特色的幸福母亲河,创建岛村融合、彰显海韵的高品质“水美乡村”。

  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召开联席会议暨全域建设幸福推进会,加快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等五大行动,推进普陀区、岱山县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申报推荐工作,力争全市四个县区达到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目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品质河道”创建;推广“水下森林”治水模式,落实河长制、滩湾长制……一套套“组合拳”为海岛地区径流短、无源头活水难题找到了“舟山方案”。五年来累计创建品质河道100条、污水零直排区153个、省级美丽河湖9个。

  编制还不到一年的《舟山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已初现“红利”:累计开展河湖健康评价6条,创建省级“美丽河湖”20.35公里,“水美乡镇”2个,高品质“水美乡村”2个,亲水节点9个,综合治理中小河流6公里。定海区还入选省2024年度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单。

  根据规划,到2027年,县级及以上河道生态岸线的比例达到70%以上,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幸福河湖建设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如今走在舟山,旖旎的河水点缀着城区的灵韵,整洁的步道和两岸的盎然绿意,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成为水清岸绿的特色风景。

  以水作笔 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

  十年治水,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十年巨变,奏出了一曲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浩荡长歌。

  春日的南洞艺谷,南洞水库下方,大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引得游客慕名而来。“河湖环境美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民开心地说。

  山清、水绿,美丽经济风生水起。通过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推动河湖治理从水安全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多维度系统治理升级,让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最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极。

  彩绘防浪墙、景观堤顶、绿化背坡、游步道……位于六横佛渡的小盐外海塘项目,每当夜幕降临,海浪元素的墙绘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温暖而美好。

  2022年,全省“水利+”现场会在舟山召开。在“水利+”理念的指引下,海塘安澜项目从“防御线”升级成“共富带”。在满足防台防潮安全的基础上,海塘安澜设计注重与周边景观有机结合,打造生态舒适的滨海绿道景观带,协同推进区域生态、交通、文旅等一体化建设。

  兴水为民,润泽一方。《舟山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打出山腰截洪、水库联网调水、河道强排、智慧治水的组合拳,打通管网排水瓶颈的“毛细血管”。累计完工项目120个,完成投资19.07亿元,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

  加快渔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创建规范化水厂2座,完成虾峙水厂市级统管和葫芦岛海水淡化二期建设,开工建设白沙-柴山海底供水管网,提升改造渔农村供水管网116公里,全市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已达98%,自来水普及率达99.95%。

  围绕省委、省政府“2025年之前全面完成全省农村单村水站提升改造”的目标要求,我市将开展新一轮单村水站改造三年行动,推进单村水厂的提升改造建设。其中今年一季度前完成20座村级水站的巩固提升和8座村级水站的改造,全面解决我市农村供水保障问题。

  而今,由一江碧水带来的生态红利正持续释放,以生态为底,以水系为笔,打造水美经济、文旅经济,在水利部门持续的流域水系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下,一幅全域幸福河湖画卷,一条“幸福路”愈发清晰。

  节水优水 强化水资源集约化管理

  地处海岛、山低源短、无过境客水,淡水资源匮乏,一直制约着舟山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走集约化管理之路。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节水刚性约束双控、节水制度规范深化、农村农业节水增效、工业企业节水减排、城镇公共节水降损、旅游景区节水风尚、水源优化活水工程、非常规水推广利用、节水示范标杆创建、数字信息智慧节水等节水十大行动,积极探索节水新技术,充分拓展开源工程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节水新局面。

  实施海岛城市全域节水提效改革。压缩高耗水低产出的工农业的用水配额,腾水换产,推进工业节水升级,完成全部重点高耗水工业企业的节水型企业创建,制定和出台规定,逐步推广1万吨以上的工业用水户使用定额先进值。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试点农业灌溉采用盐碱水离子筛淡化技术,进一步限控重点饮用水源水库水源用于农业灌溉的配额。推进再生水综合利用,以舟山本岛污水处理厂尾水为水源,以工业低质用水和城市杂用水为主供方向,完成《舟山本岛再生水利用规划》,启动再生水利用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节水型企业63家、节水标杆37处、节水型小区78个、节水型公共机构单位761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位居全省前列。4个县(区)全部完成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2023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考核指标保持全省第一。

  在各小岛,结合“海岛共富”示范岛开发功能定位以及用水需求,加快岛际海底输水管道联网工程建设。开展登步岛-桃花岛、普陀山-葫芦岛联网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朱家尖-白沙岛-柴山岛陆上段输水管网铺设和菜园镇海水淡化建设,实施东极庙子湖500吨/日海水淡化厂和岱北水厂建设。

  节水优水,让全市人民共享更好的水资源。目前,舟山本岛分源供水、优水优用,形成居民生活以本地水库优质水源为主,工业用水以大陆引水为主,农业灌溉用水以山塘、河道水源为主的配置格局思路。

  展望未来,全市水利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善水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舟山水网”建设,以水利高质量发展助推“两个先行”,在“加速变革”中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贡献水利力量。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