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逐梦深蓝,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发展方向在何方?
——对话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兴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第 03 版 )
人物名片 李家兴,1983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工程系,1997年成立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专家组专家、舟山船舶修造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首席专家、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首届设计分委会委员,被授予省部级领军人才、舟山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舟山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历年来主持或指导完成了货船、客船、滚装船、油船、液化气船、集装箱船、工程船、渔船等800余型船的设计任务,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市各级的多个科研项目,荣获多个奖项。
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研发设计的“舟山船型”2.0版首制供油船4300吨级的“东方朝阳”轮在2023年12月28日顺利启航。该船首次实现了集重油、轻油、润滑油于一体的“一船多能”综合供应模式,标志着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船用燃料油供应船队正式开启了2.0时代。
□记者 黄燕玲
对 话
根据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规上船企新接订单5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3%。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225.4亿元,同比增长57.2%。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8亿元,自2012年以来首次盈利,效益恢复向好态势明显。
乘势扬帆,破浪前行。船舶与海工装备这一产业链要继续壮大发展,该在哪里下苦功?锐意进取,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的前路又在何方?
本次《对话舟山》采访到了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海”)董事长李家兴,以他扎根行业20余年的经验,看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如何破浪以飏?
锐意进取,船舶与海工装备迎来蓬勃发展
对话舟山:去年,欣海取得了诸多成绩,例如自主研发国内首个甲醇燃料加注船型,并获得CCS认证;设计的我国首艘混合动力海事供给船试航成功;承担的“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船用保税燃油供应‘舟山船型’技术研究”入选“浙十年·浙设计TOP100产品”……请问李董,企业在去年还有哪些创新之举呢?
李家兴:除了上述提到的成绩,我们还有许多突破,比如由我院研发设计的“舟山船型”2.0版首制供油船4300吨级的“东方朝阳”轮在去年12月28日顺利首航。该船首次实现了集重油、轻油、润滑油于一体的“一船多能”综合供应模式,标志着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船用燃料油供应船队正式开启了2.0时代。
去年5月9日,由我院研发设计的新型豪华邮轮式客滚船“小岛你好”在浙江凯灵船厂开工点火、钢板切割,全面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该客滚船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交旅融合”发展的需求,在项目研发前期就考虑航线的业态发展,最大程度贴合了旅客旅途的需求,引入航空商务式的舱室空间,季度、地域特色的餐饮服务以及网红打卡空间等元素,打造成为舟山首艘高端、舒适、环保的新型豪华邮轮式客滚船。
由我院研发设计的江海直达66、江海直达29等5艘1.4万载重吨江海直达系列船型接连完成系泊试验等工作,即将加入江海直达“运力池”,为江海直达船队再添新运力。
我们承担的《新型锚地海事综合服务船型研究》《地方性船检技术规范、检验指南研究(船舶设计单位设计能力确认方法指南)》《地方性船检技术规范、检验指南研究编制(海上独立罐式运散水泥船检验指南研究编制)》等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对话舟山:通过您的讲述,我们看到了欣海锐意进取的一年。放眼舟山,去年也是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定海区、普陀区均入选省级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核心区。那么您认为,政府的推动会给舟山的船海产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李家兴:政府的推动对船海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个利好的消息。如果可以推动船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更是意义深远。我觉得可以分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有助于“415X”战略的落实落地。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我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是我省船舶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在行业迎来周期性复苏、产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建设船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将有力推动“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国际绿色修船中心、国际邮轮修理改装中心)建设,从而有效推动“415X”战略的实施落地。
第二,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共享。在政府支持下搭建船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力整合、集成舟山船舶设计、修造、配套、海事服务等全产业链资源,为船东、船厂提供一站式服务;可以有效推动行业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促进行业信息、技术、人才交流,实现以强带弱,培优补差,带动舟山船舶行业的整体发展。
第三,有利于船舶产业的延链补链。搭建船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找准制约船海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骨干船企为牵引,依托行业智库和科技资源,招引、培育一批创新力强、影响力大的企业,提高舟山本地船舶配套、服务率。
最后,有利于船舶行业的焕新发展。搭建船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重构船海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全产业链集聚、全要素整合、创新链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高地,集中攻克一批制约船海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补强发展短板,实现高端船舶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加速船舶这一传统产业的焕新发展。
中间强两端弱,舟山的船海产业之痛如何化解?
对话舟山:您刚刚提到了搭建船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诸多利好,为舟山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这一产业链的发展展望了美好的明天。那么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您觉得舟山在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这一产业链上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呢?
李家兴:“中间强两端弱”是舟山目前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这一产业链上最直观的问题所在,当然,这不仅仅是舟山的痛点,也是全省在这一产业链上的通病。
中间强,是指修造船能力强。在市统计局最新数据中,我们从市规上船企新接订单量、规上船舶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等数据中就可以看出。两端弱,则是指前端的船舶设计研发能力弱、后端的配套能力更弱。
我们先说前端,浙江省内及舟山大大小小的船舶设计公司有十几家,很多是十人以下的设计团队。这些公司为了应对生存压力,在船舶研发的投入和创新能力上比较薄弱,更多的是在速度和服务上做文章,从而造成船舶研发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原创性的项目少,大部分还只是处在一些产品实用性的应用延伸阶段。就船舶行业来说,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于产业发展,原创科技创新的产品被抄袭现象严重。在设计研发等方面,我们的邻居上海就比我们要做得好很多。
再说后端,我们在船舶与海工整条产业链后端的配套能力上是比较弱的,很多后端配件都需要从外地采购。我们舟山目前没有一家船舶类的主机厂。
产业链前后端的薄弱,也导致整条产业链上,企业创新力不够、高技能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舟山船舶工业的转型发展。舟山未来3~5年该如何发展?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如何从前端延伸到后端?又该在哪个区块重点发展?我觉得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作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活下去,对于比较长远的规划相对会比较薄弱,良好的氛围形成还需要政府能从中引导和支持。
对话舟山:您刚刚提到了“中间强两端弱”的状况,也提到了产业链发展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那您觉得我们该如何去补链延链,政府部门、行业各方可以具体做些什么?
李家兴:针对舟山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我比较熟悉的前端而言,可以重点提升船舶研发能力,为舟山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例如,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央企科研所等,并将这些大型研究所与本地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这既解决大型设计院落地舟山时的“水土不服”,又能提升本地设计院的人才储备。
另外,我们也需要深度整合市内船舶行业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嫁接市外行业智力资源、研发资源和服务资源,打造本土化的船舶行业服务“国家队”。重点建设一库(船海产业专家智库)、一云(“船舶云”数字化服务平台)、一厅(行业公共服务大厅)、一热线(船舶服务热线),将船东、船企、高校院所、配套企业、服务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黏合”,打造舟山船舶修造整体品牌。
对话舟山:去年,舟山出台了《关于支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欣海作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您觉得该《意见》对于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李家兴:作用还是很大的。首先,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重点研发项目的科技支持,建立市级船舶与海工装备首台(套)产品遴选和奖励机制,助力企业“首创首制首设”。这个首设就是对我们船舶研发前端工作的最大认可。
其次,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欣海作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在25年的发展之路中,一直遵循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也在科技创新中尝到了甜头。研究院多年来跟踪船舶行业科技创新前沿,为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工作的能力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些收获,例如设计了国内首艘江海直达船型,国内首艘保税油燃料供应船等等。
当然我们也有困惑,现在欣海在一些高附加值船型和新技术研发方面还有些力不从心,主要还是缺乏人才共享和技术引领。如何打破地域的局限,共享共通技术也是欣海一直在探索的路上摸索前进。
剑指未来,舟山船舶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在何方?
对话舟山:从您的回答中看得出来,您一直没有停止对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的探索。了解您的创业史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您在创业过程中一直关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从引进全市第一套船舶设计开发软件,到设计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研发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标准化船型等,牢牢把握时代需要。您认为,今后舟山如果想要延长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产业链,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李家兴:从我多年从业的角度来讲,我始终相信,船舶绿色生态技术发展是未来的风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结合国家“3060”的双碳目标,因此我认为,今后的风向将趋向于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对话舟山:那您觉得面对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舟山又该如何锐意进取?
李家兴:从当前国内航运业和造船业发展形势来看,距离“3060”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需要从国家产业链层面做好顶层规划,充分调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参与船舶碳减排方面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舟山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岛屿众多,车客渡船是水上交通的主力,根据车客渡船航线固定、燃料充装方便的特点,最为适合应用替代燃料或电池动力。考虑到建造以及营运成本、基础设施可行性、现有法规完备性等因素,现阶段对于车客渡船建议优先发展电池动力。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