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弦歌不辍一甲子 《战士第二故乡》何以历久弥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6日 第 02 版 )
□张革 黄燕玲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每当《战士第二故乡》的歌声响起,很多人的思绪就会回到那片海岛和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位于舟山的东极诸岛,是解放军战士镇守祖国海上东大门的“第一哨”,也是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的“诞生地”。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6年9月21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海上颠簸,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庙子湖岛,慰问不久前被南京军区授予“东海前哨模范营”荣誉称号的驻岛官兵。官兵们唱起了《战士第二故乡》,习近平同志听得认真,还跟着轻声哼唱。
尽管面积狭小、资源贫瘠,东极诸岛中的庙子湖岛却诞生了影响深远的“庙子湖精神”。今年是《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创作的第61周年,这座小岛为何被称为战士第二故乡?战士与战士第二故乡究竟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一
时间回到1958年,来自浙江仙居县的张焕成应征入伍,成为舟山的一名守岛战士,那年他不到19岁。
上岛时,张焕成被岛上的荒芜惊呆了。岛上除了零星几户渔民,剩下的只有杂草丛生的荒地。
“风的故乡,雨的温床”, 这是庙子湖岛的“外号”。一年365天,岛上有120余天是阴雨浓雾天气,出岛不便,停航是家常便饭,甚至一停就是一周。
艰苦的环境让小战士张焕成一度有些迷茫,但也让他沉下心,看到了老战士身上质朴的情怀,并为之深深感动着。
这种感动来自于日常的“琐事”。
比如,“就地取材”。岛上一无所有,战士们垒石为哨,挖山坑为房;淡水资源紧缺,战士们便嚼“海水蒸馒头”;配给不足,无菜下饭,那就吃点“野葱蘸酱油”。没有条件,战士们自己创造条件。
比如,“开垦荒地”。岛上虽有地,但大都被乱石所割裂,无法形成完整的土地。战士们便拔掉茅草,在乱石堆的空隙处,开垦出一块块“巴掌地”“鞋底田”,种满地瓜、南瓜、土豆、青菜和萝卜。
比如,“愚公移石”。岛上多台风,为防蔬菜被风刮走,战士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搬来20多万块石头,垒起了总长3000余米的蔬菜专属“挡风墙”。
这种源于身边的感动时不时让张焕成心潮澎湃,他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心声。只上过三个月学堂的他,好多字都不会写,他向战友请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首“小诗”整整“磨”了3年多才算定稿。
1963年春,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的作曲家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坐船到东福山岛体验生活。沈亚威在驻岛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名叫《献给第二故乡的歌》的短诗,眼前一亮,被诗中朴实无华的战士心声打动了。
不久后,沈亚威将《献给第二故乡的歌》谱好曲,向彤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并把歌名改为《战士第二故乡》。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出了8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战士第二故乡》作为其中插曲由歌唱家顾松民首次演唱。此后,众多著名歌唱家演唱了这首军旅歌曲,由此唱响大江南北。
这首诞生在东极诸岛的军旅歌曲,还让“第二故乡”被传唱成了部队驻地的代名词。
二
一首经典的歌就是一段流动的历史,见证一个时代的精神。在漫漫革命征途中,我们不乏这样的经典歌曲。
“南瓜汤哟红米饭,艰苦朴素不改变。”《朱德的扁担》这首歌唱出了井冈山时期广大官兵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精神;“当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延安时期,这首《南泥湾》唱响的是抗日军民敢向荒山野岭要粮食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时光流逝,精神不朽。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唱响了“庙子湖精神”。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庙子湖海防营官兵创造的以“祖国为重、海岛为家、艰苦为荣、奉献为本”为主要内容的“庙子湖精神”,不仅集中反映了当代军人忠诚、奉献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值得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
“庙子湖精神”凝聚着坚守的力量,给我们留下了生动鲜活的感悟。
比如,“小”中有大格局。庙子湖岛很小,仅2.57平方公里,但战士们深知,他们坚守的,是身后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国。在哨所前的空地上,战士们用鹅卵石镶嵌出中国概略地图和“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使命如磐,岛不仅是家,还是国,守岛就是守国,这是一份朴实的家国情怀。
比如,“苦”中展豪迈气。只要出岛,战士们都会从陆地上捎来一包包泥土、一粒粒种子。在几十年的守岛建岛过程中,他们洒下过披荆斩棘的汗水,抒发过以苦为乐的豪情,见证从乱石滩到建筑拔地,从荒芜一片到满目葱郁。正如歌曲中那句“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再苦再难又怎样?乐观、豪迈和坚定信念是制胜的一切。
比如,“险”中敢挺身出。当岛上刮起了10级台风,远远超过哨所雷达天线能承载的抗风等级,通往楼顶的铁架子被风吹得摇摇欲坠时,无畏的战士一头扎进暴风雨中,艰难爬上“天梯”,冒着生命危险从半空中成功卸下天线。“那一刻的他,就像一位英雄。”在狂风暴雨中逆行的身影,是战士们闪闪发光的亮剑精神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
比如,“守”中善接力干。初代上岛的战士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荒岛上,学着渔民的样子,用石垒起了初代哨所。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战士,打坑道、修路、筑营房、填土建垄地……久久为功,他们将哨所建成了如今威武雄壮的模样,坚如磐石的外观、现代化的设备,让第五代哨所屹立于祖国东海岸。一棒接着一棒干的背后,是战士们不计功名、甘为后人作铺垫的公而忘私精神。
年复一年,有新兵入岛,也有老兵退伍。但由《战士第二故乡》唱响的“庙子湖精神”却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绚烂花火,在传唱中传承,也随同五湖四海的战士闪耀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三
“如果好的地方有人去,苦的地方没人来,那国门谁来守?海防线谁来守?”庙子湖岛上的战士曾用这句朴实的反问,发出使命至上的时代强音。如何让庙子湖精神的“乐章”在新时代弦歌不绝、熠熠生辉?
保持“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清醒。庙子湖岛上有一口“饮水思源井”,如今的新兵上岛后都会先用一盆井水洗脸,意为“洗净尘埃、洗净牵挂、洗净心灵”。正如一位守岛战士所说:“前人栽树,后人就应该把树养护得更加茂盛。”前行之路上,总会遇到迷茫的“漩涡”、危急的“险滩”,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信仰如磐。只有记住来时路并不断从中汲取力量,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深耕“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着眼于“小”、积累于“细”、昭显于“微”的“庙子湖精神”落脚于“奉献为本”的为民情怀。半夜紧急救助岛上危难病人,第一时间奔赴火灾现场灭火救灾,停航封岛挤出食材救济群众……群众急难愁盼处,总有守岛战士的身影。
鱼水情深的庙子湖岛军民早已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不少战士在转业时毅然放弃“出走”,选择留在海岛。无论是守护海岛安全,还是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于战士们而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自己过上好日子更难得的幸福。
迸发“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活力。如同电影《后会无期》带火了曾籍籍无名的东极一样,《战士第二故乡》也是成于偶然、情于必然,歌中所唱“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是过去的困扰,现在却成了东极美丽风景的最好代言。
如今,枕山面海的庙子湖岛,引来一批又一批乡创客,他们与在这里安家的退伍守岛战士一起,让各类文旅业态在小岛上迸发生机,也追逐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每逢旅游旺季,小岛上可谓游人如织,俨然成了一座“网红岛”,海岛发展内生动力不断被激活。
旋律如水,润物无声;精神如潮,澎湃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