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聚民意 集思广益献良策

——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扫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2日 第 04 版 )

  编者按:

  政协大会发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1月31日上午,舟山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来自不同界别的12位政协委员,围绕工业园区提升、人口高质量发展、消费活力激发、城市有机更新、民营企业褒扬、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等事关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作大会发言,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以工业园区提升为抓手

  助推八大平台高质量发展

  孙燕芬委员代表民革市委会发言

  一、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

  明确产业定位,按照九大产业链空间布局,通过“做大规模,做宽品类,做长链条,做高价值”引导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条抓块统,加快融入八大平台建设,加强设施联建、项目招引、空间腾退的整体统筹。强化园区特色,实现各个重点区块发展各有侧重。

  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

  加强要素保障,坚持存量土地挖潜与增量产能提升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退出机制,分阶段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合理清退产业层次低、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不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深化配套服务,推进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开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等多规合一工作。

  三、高水平提升开放能级

  做大开放平台,依托园区主体加强内外资招商力度,探索培育国际合作产业园和省际合作产业园。创新开放模式,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实施“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加强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提升开放能力,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主体,构建科技创新开放平台,提升园区新质生产力。

  加大产业大脑建设力度

  赋能“985”行动高质量推进

  毛凯委员代表民盟市委会发言

  一、优化相关政策,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产业大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建立政府、平台、企业三方常态化对接沟通机制,加快健全数据提供与管理制度,对平台方的数据储存、管理、公开、交易等作出相应规范。

  二、发挥“磁石”效应,形成典型引领

  发挥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大脑的建设运营。选择企业降本增效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企业接入产业大脑。

  三、加强市场化运营合作,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

  探索产业大脑价值变现的模式与路径,帮助平台方组建团队开展市场化运营。发挥产业大脑承建单位的资源优势,提高已开发模块利用率,减少成本投入。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吸引能力

  鼓励平台建设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选派人员参加学习深造,提高自身数字建设能力。营造爱才护才氛围,积极引入高端人才,完善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

  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育更多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

  曾燕委员代表民进市委会发言

  一、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生态系统

  定期举办政企交流研讨会,提升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由优势企业或细分龙头企业牵头,打造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联合设立产业学院,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创新资源和服务 

  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全链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搭建提供融资辅导、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服务的公共服务示范点。支持企业研发机构上云建设虚拟实验室。建立梯度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入库企业的跟踪分析,为其提供定制化、智能化服务。

  三、激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主体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让企业想创新。保护好技术创新成果,让企业敢创新。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所需的人才手段和必要的研发资金,加大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力度,让企业能创新。

  综合施策促集聚

  以高质量人口发展持续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盖喜武委员代表农工党市委会发言

  一、聚焦产业政策调整,以产业大发展促人口集聚 

  重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产业结构加速提档升级,做强地域优势产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增强就业供给能力,实现“以产兴业、以业聚人”。

  二、聚焦竞争力提升,以美好宜居城市促人口集聚 

  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品质,促进全面开放和人流物流汇聚。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公共服务市域一体化推进岱山、嵊泗区域加快发展,稳住人口下降趋势。

  三、聚焦偏远海岛复兴,以美丽乡村促人口集聚 

  推进离岛乡镇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外来人口来舟参与乡村振兴。推进“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促进边远小岛复兴。

  四、聚焦重点群体发力,以硬核政策促人口集聚

  探索实施延长产假、育儿补助等生育政策,鼓励育龄群体生育。探索实施住房保障、落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组合,吸引外来青壮年人口群体落户。做好就业辅助、招商引资、乡贤回归,促进舟山籍学生和创业者回舟工作、创业。

  关于进一步激发我市消费活力的建议

  王晓华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市委会发言

  一、在空间上谋全局,促进区域间消费平衡发展 

  优化综合商圈布局,发挥消费集聚区的核心带动作用,强化消费领域城乡融合。优化特色街区布局,提升景观,丰富业态,引入社会资本、专业团队参与街区建设。优化便民生活圈布局,打造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惠及居民衣食住行的同时促进消费。

  二、在时间上谋突破,促进重点消费时段全新发展 

  营造夜经济整体氛围,引导餐饮、零售、娱乐、文化等实体店铺延长暑期营业时间,举办夜间消费惠民活动。打造多样夜游场景,开发商业、演艺、天文、摄影等夜游项目,拓宽夜间消费市场边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配套政策,发挥消费券“助燃剂”作用。

  三、在优势上谋未来,促进特色优势消费强势发展

  出台支持体育健身消费政策措施,探索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体育消费季等活动。促进文体消费品质提升,将乡村元素融入消费领域,拉动消费、带动致富。推进文体消费场景扩容,支持发展飞盘、露营等小众精品项目,开发适老化、亲子化新型文体消费场景。

  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

  全力提升现代海洋城市品质

  刘娜委员代表民建市工委发言

  一、提升更新精度,实现城市体检全覆盖 

  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创设指标体系,查摆问题短板,确定更新重点,明确功能定位,制定专项改造计划。运用城市肌理先进理念,打造山、海与现代感一体融合的特色城市。建立专业团队,构建城市体检专家、城市体检观察员、城市体检志愿者三维共建的城市体检体系。

  二、提升更新温度,实现城市品质再提升

  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清洁能源公交全覆盖,做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展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工程。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强人口过密地区功能疏解,增设公共便民空间。补齐产城融合发展短板,培育老街区新功能、新业态,合理改造城市棕地,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三、提升更新速度,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

  推进绿色低碳集成改革,发展海洋绿色低碳项目,实施城市绿色低碳建设工程。坚持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联动机制。

  完善民营企业褒扬制度

  优化助企发展“暖环境”

  袁红波委员代表市工商联发言 

  一、营造激励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

  设立“舟山市民营企业家日”,每年定期举办相关活动,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和崇尚创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的氛围。完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机制,依法打击恶意造谣抹黑等行为。规范涉及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案件的司法执法标准,提高司法审判执行效率,依法审慎、规范开展涉民营企业监察调查工作。 

  二、建立完善民营企业联系制度

  建立市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畅通政企沟通联络渠道。建立完善在外舟商联系制度,定期组织走访在外舟山商会、企业,邀请在外舟商列席市“两会”,参加市、县民营经济大会。完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工作制度,及时了解、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激励政策

  强化民营企业激励政策,设立民营企业表彰奖项。对每年纳税额度大、承担社会责任突出、科技创新显著的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对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及获得各行业省部级、国家级奖项的民营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对上述企业负责人给予表彰奖励,并纳入舟山市人才认定评价标准。

  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助力“绿色发展看舟山”

  俞斌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发言

  一、突出绿色发展主题 

  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将鱼山石化基地打造成我国石化行业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围绕LNG、氢能、风能、潮能培育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相关下游产业。打造清洁能源加注港,创建“零碳码头”“零碳港区”示范港。推动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传统产业向数智、绿色转型升级。

  二、重点发展绿色高端产业 

  以本岛、岱山、六横、金塘四个区块为重点,打造“S型”高端绿色产业带。本岛重点发展高端临港制造和绿色服务体系;“岱山—金塘”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六横重点引入高新特精企业。

  三、引导绿色产业集聚 

  推动绿色石化、船舶与海工装备、水产等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规划鱼山石化基地至周边石化新材料基地管道网络。探索以土地置换促进城区企业搬迁入园。提升高新区等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推进六横、金塘等区块“区镇融合”。

  四、构建高水平绿色产业生态

  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要素保障,重点引进一批“链主企业”。以绿色制造业实体经济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产业体系。 

  强化文旅融合

  高品质打造主客共享的儿童友好型海岛旅游城市

  蒋肖琛委员代表市妇联发言

  一、围绕“带孩子亲近海洋”,定点打造特色海洋空间

  打造“弄潮、玩沙、滑泥”空间,升级打造海滨公园、沙雕乐园、滑泥公园等乐园。推出一批涉海类青少年运动项目,争取特色儿童赛事落户舟山。推动一批大中型儿童海洋乐园建设项目,提升景区服务,让舟山成为儿童体验海洋的胜地。

  二、围绕“带孩子认识海洋”,串线定制海洋研学路线

  挖掘海岛海洋元素,建设跨海大桥展示馆、船模馆、贝壳工厂、岛礁博物馆等场馆。定制如海上文明曙光、渔俗渔村探寻、红色海岛记忆等海岛休闲路线。做深多元主题研学,拓展一批儿童友好研学线路和实践基地。

  三、围绕“与孩子一起传承海洋”,拓面发展儿童友好产业

  融合海洋特色非遗,组织儿童体验了解舟山锣鼓、渔绳结、船模、贝雕等特色非遗技艺和文化。融入海洋主题活动,打造海岛旅游儿童友好专属文旅IP。打响儿童海洋品牌,用好用活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鼓励创作儿童海洋文学作品。

  关于加快

  我市水产养殖现代种业发展的建议

  顾忠旗委员代表科学技术界发言

  一、加大对水产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订水产种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建立水产新品种重大科技专项,设定符合实际的项目实施周期,保证能够持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对水产种业发展各环节给予持续的财政支持,设立种业创新基金。

  二、加强舟山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加快推进舟山海域“一核多点”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深入开展舟山海域水产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和收集保存。推进对水产种质资源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的建设和保护。

  三、提升水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国内领先的研究团队,着力攻坚“卡脖子”技术。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共建育种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持续开展良种选育技术攻关,开展牡蛎、贻贝、大黄鱼、石斑鱼等良种选育,获得新品种在国内推广养殖。选择本地特色水产品种,开展人工育苗技术攻关,使舟山成为国内新养殖品种的输出地。

  关于加快推进

  我市海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陈梅汀委员代表农(渔)业界发言

  一、聚力“规模化”,构建设施农业现代发展体系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连片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挖掘未利用土地、预征土地、盐碱地等潜力,在非水稻主产区形成分类发展潜力图。保障设施用地供给,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财政和社会资金,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信用抵押贷款,推进设施大棚建设改造。 

  二、聚力“科学化”,构建设施农业现代基地体系 

  规划推出优质招商地块,提升或新建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加强设施抗风性能和盐碱水淡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应用。布局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等产业服务平台。 

  三、聚力“生态化”,构建设施农业现代生产体系 

  制定推行具有海岛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模式图。推进生态化种养模式,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绿色农产品。探索农田零直排试点,实现清洁生产。聚力“市场化”,构建设施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发挥市、县、乡农发公司等国资平台作用,推动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果蔬精深加工、预制菜等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鼓励创建自主品牌,打造海岛高质高效生态产业试点项目。

  关于构建

  海岛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体系的建议

  何晓颖委员代表教育界发言

  一、努力做好教育要素保障一体化

  落实《舟山市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建设布局规划(2022—2025年)》,推进全市教育基础设施一体化。探索基于海岛实际的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建立“县域挖潜、市域统筹、动态调整”的新机制,优化市、县教科研队伍配置。完善出台全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深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

  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扩大“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帮扶范围,提升海岛及市本级相对薄弱高中办学品质。完善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制定市域内校长交流轮岗方案,通过交流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三、切实扛起政府兜底保障公平化

  推动定海、普陀两所新居民子女学校以及薄弱民办幼儿园有序退出,启动市本级明珠学校转公工作。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共享发展。建立市域一体化的资助办法,建立健全幼儿减免保教费、免收伙食费等资助制度。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