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烟火气,传统文化心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26日 第 02 版 )

本版图片:我市往昔元宵活动掠影 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记者 黄燕玲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淋漓尽致体现了元宵佳节的浓厚氛围。

  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一曲民乐演奏闹猛开场,“福在舟山,龙年吉祥”2024“阿拉过节嘞”春节元宵活动正式启动,市民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热闹的节日场景。

  现场,所有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不少孩子更是穿着色彩斑斓的汉服,可爱得像一个个灯中精灵。主办方认真筹备,市民积极参与,共同组成了元宵佳节的这一份热闹团圆,现场不少市民感慨:“熟悉的节日氛围、烟火气息回来了。”

  这份感慨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

  欣欣向“龙”,各有特色的元宵游园会

  节日的氛围藏在一个个小细节中。元宵还未到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开始为元宵做准备了。商店里,网络上不断攀升的花灯、汉服销售数字似乎在为这些做证明。

  家住定海的一位小学生母亲,在过年前就开始和孩子一起寻找合适的元宵灯笼。“我们接到通知,希望孩子们亲手制作灯笼,到时候挂到定海街头,营造元宵氛围,供大家一起观赏。”这位妈妈很高兴能让孩子参与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对元宵佳节有更深刻的体会。定海环城东路上,一排排灯架挂着孩子们的心意,璀璨的灯光,点亮了缓缓流淌的城东河的流水,光明着定海古城繁忙的街道,传承着一代又一代舟山人对生活的祝福。

  定海在春节、元宵的“灯”是近年来被大家所称赞的。“千灯耀昌国,宋韵定海山。”今年定海的元宵节,更用各式各样的花灯将元宵氛围拉满。如果说去年春节期间,定海中大街的繁星点点灯就给了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今年定海更是稳定发挥,年前,古街就早早地用诗词灯带进行装饰,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到了元宵节,定海更是打出了“千灯耀昌国”的主题,在环城东路、昌国路等地挂上了千余盏花灯,邀全城百姓共赴一场元宵“花市灯如昼”的盛宴。

  不仅有花灯,文化广场还有古风文创,更有龙舞台、云舞台、城舞台三个舞台供市民选择,现代时尚、传统文化、趣味互动,让市民可以随意切换。

  定海打出“古韵”牌。新城也不落后。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元宵游园会从当天下午便拉开大幕。现场有福集,非遗手工类、文创品牌、国风饰品、传统特色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摊位任意选择;木偶戏、跳蚤舞、舞龙、变脸吐火等非遗节目随意观看;现场还设置民俗游戏和年味体验共8个打卡点,市民每到一个点位打卡获得一个福字印章,集齐贴纸即可获得小礼品一份……

  好玩有趣,更有传承非遗手艺的老师在体验区域进行非遗项目授课活动,让市民可以沉浸体验元宵之乐。一个活动,让海洋文化艺术中心更显“文化韵味”。

  普陀水街这个春节已是无数市民、游客打卡的地方,元宵节依然闹猛。30+市集摊位,内容丰富不重样,品类涵盖吃喝玩乐、文创非遗等,为市民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元宵佳节。春晚上和李白一起对诗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普陀水街版元宵的对话“陶渊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文学家“穿越”千年来到水街,与游客对诗词、猜灯谜、歌曲接龙。

  现场还有猜灯谜、看花灯、许心愿等元宵节传统节目,也可以一起热热闹闹吃一锅大汤圆。

  极具市井烟火气息的元宵,让众多市民一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既想去普陀水街看那个巨大的龙灯,也想去定海看诗词歌赋做成的灯,还想去新城参与各类有趣的活动。”“现场一定要带着孩子穿着汉服前去赏花灯,让孩子感受我们的传统佳节。”网络上,一条条留言体现着大家对元宵佳节的期待和重视。

  阿拉过节嘞,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主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古人眼中的元宵节,极尽浪漫。他们将固定的灯彩写成“火树”,将流动的烟火比拟成“星雨”。古时的舟山人,对元宵节也极为重视。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群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峰表示,在明代天启《舟山志》中早有记载:“上元,则于诸祠庙张设烛球,群聚里人,妆先朝故事,连骑结队,鸣金击鼓,喧闹街衢,名曰社火。”

  孙峰介绍说,明代元宵节的时候,舟山各个寺庙就会张灯结彩,老百姓聚在一块儿演戏,演的是什么?演的也是他们之前朝代宋元时期的故事。

  岁序更替,演变到如今,舟山已有新的元宵品牌——“阿拉过节嘞”。  

  “阿拉过节嘞”是市文广旅体局打造的群文品牌,它并不仅仅聚焦元宵节,而是舟山传统节日氛围的“化身”。自2018年起,“阿拉过节嘞”系列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努力打造成为我市融文旅体于一体的标志性重大品牌盛会,让岛城市民共享传统文化之美。

  这种氛围,已经蔓延到了岛城的不同角落。

  去年元宵节前后,六横各地一片热闹欢腾、喜气洋洋,平峧“威风锣鼓”、佛渡“马灯舞”、积峙“喜灯”、峧头“女子舞龙”……一系列传统民俗组合在一起,搭配游街、灯谜、集市等多彩民俗活动,展现传统风情浓郁的“年俗六横”。200米长的非遗巡游展演队伍更是走到老百姓家门口,与老百姓互道节日祝福。

  去年新城的元宵节,除了赏灯会,还有“璀璨港城,福满舟山——2023年舟山新城湾元宵焰火晚会”。当时新城湾两岸人潮涌动,大批市民举家前来观赏,更有10余万观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在线上同步欣赏这场视觉盛宴。

  展茅则是在路下徐文化礼堂,教孩子们制作象征着富贵、吉祥的鱼灯。裁剪、选色、绘画、贴鱼鳞……一盏盏造型新颖、花色繁多、栩栩如生的鱼灯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诞生。

  每一年,岛城的元宵节都有不一样的色彩,传统节日氛围的回归、文旅品牌的打造,让传统文化走入更多人的内心。

  人间烟火,更要注重保护和传承

  一年比一年热闹的元宵节,一次比一次成熟的活动举办,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舟山市汉文化协会今年受邀参加了元宵活动汉服巡游活动,所有参加人员身着汉服,手拿鱼灯笼,在梅花公园、小干大桥等进行巡游,增添元宵的传统文化氛围,也让更多人了解汉服文化。

  从2011年前成立“海韵之舟”汉文化群,到现在的市区汉文化协会;从一开始的几十个汉文化爱好者到现在注册会员158名,二级会员近500名,年活动近40场次,受益群众近2万人次……市汉文化协会的成长,一定意义上也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回归。

  “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传统活动,我是打心眼里高兴的。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广越来越受重视,我们汉文化的推广也从小众到被大众接受。”舟山市汉文化协会会长福慧双臻表示。以着汉服为例,现在在传统节日着汉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更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愿意为孩子购置汉服,也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在网上为汉文化发声。

  多年来,舟山汉文化爱好者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为己任开展大型汉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青少年夏令营、传统艺术教习及礼仪礼节的传播与传授等,开展进社区进学校及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汉文化推广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传统节日,关注传统文化,让我们华夏千年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福慧双臻表示。

  传统文化、节日氛围在回归,当老百姓沉浸在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中时,孙峰也提出,传统文化到底应该怎么样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于非遗。”孙峰表示。目前很多传统节日的活动更注重商业化操作、着眼经济效益,导致很多节日中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以受到不少关注的市集为例,如何提升市集中各个摊位的原创性、让摊位在不同节日,展现不同的传统文化,也是需要各个主办方去思考的。

  “传统文化的内核在于文化,不要因为一味丰富活动内容,而将真正的传统人文内涵冲淡了。”孙峰表示。

  “真正的烟火气息,来自民间。”孙峰提出,想要让传统文化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他提议,注重培育民间文化、保护非遗传承记忆、尊重原创。除了大型的传统节日活动,平日里也可以从社区、校园实践开始,让文化传承如同涓涓细流,浸润在各个不同的年龄层,避免文化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