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强化制度供给 促进建设高端海洋人才中心
徐士元 李思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25日 第 02 版 )
□徐士元 李思雨
目前,正处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舟山应加快打造高端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其中建设海洋人才中心是基础。海洋人才中心是以集聚世界高端海洋人才为基础,以构建“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协同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海洋人才集聚和推动海洋事业创新发展为重要目标的世界一流海洋人才集聚地。
舟山是海洋经济战略要地,是天然深水良港等海洋资源充裕之地,初步建立起舟山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应走在“两个先行”前列,具有建设高端海洋人才中心的优势和责任。坚持强化保障、规范、支持人才和科技的制度供给,把舟山发展优势全面转化为现实的成果,是建设高端海洋人才中心的基础和动力。
一、目标导向:擘画蓝图,建设高端海洋人才中心
1.高标准定位人才中心建设目标
舟山可组织建设高端海洋人才中心。在国家统筹下,由省委省政府指导部署,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人才中心建设的权责清单制度,以压实责任,方便考核监督,最终形成相关各级政府部门通力协作,企事业单位参与,各司其职、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建设世界海洋人才中心。
集聚世界来源的高端海洋人才。第一,扩大海洋人才规模。集聚众多科研人才、产业人才、管理人才,加快引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为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提供人才储备。第二,提高人才队伍层次。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国家杰出人才、省部级领军人才、市特优人才、市高级人才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填补自贸区建设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海内外工程师队伍等民生领域紧缺人才,培育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创新型人才,以优化人才职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创新型人才的结构。
创新驱动海洋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瞄准海洋事业,要完善全面创新的制度基础,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经济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力。海洋事业发展以人才发展为引领、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要攻克核心技术瓶颈,凝聚核心竞争力。
推动向海洋强国进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海洋人才中心是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有张力的新领域、具有倍增效应、最有活力,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海洋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肩负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权益维护、海上国土安全等方面排头兵的政治使命与时代使命,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推动建设海洋强国,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重点任务和创新举措
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协同体系。引才解当前所需。增强人才平台吸附能力,建立世界海洋领域高端人才信息库,政府应统一分类并划分重点,量身规划人才引进优先级目录,实施技术移民、柔性引才等措施;育才稳自身基础。高校打造优质教育环境和资源“筑巢引凤”,企业加强实践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科研综合素养;用才展产业宏图。围绕舟山特色海洋优势产业,制定和发布“高精尖”人才引进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目录,建用人才蓄水池,精准对接各级各类人才到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话语权,政府定期履行监督职责;留才强人才服务。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包干式”改革,优化“人才码”服务,分层细化“高精尖缺”人才服务措施,保障人才在舟工作向好发展。
实现人才引领创新发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球海洋人才创新集聚的理念、机制、方法、能力迭代升级,就要发挥涉海领域科技、产业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作用,以人才集聚带动创新全要素集聚,协调海洋科技、产业和管理创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链接,引导广大涉海领域人才把兴趣导向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使命相结合,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导地位,三链融合发展,高效配置舟山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多方协力进行技术创新,以加快完成传统海洋渔业、旅游业、制造业、运输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改造。同时培育壮大石化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充分发挥人才中心辐射带动功能
集聚大批创新人才促进建设创新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吸引、培养和集聚全球顶尖的海洋人才。人才中心要优先把人才供给卓越的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为全球海洋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抢抓战略机遇协力打造战略支点。高端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是为了抢抓全球海洋事业发展战略机遇,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提升我国海洋综合实力与综合国力,全面建成海洋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点。
用好人才中心带动全国协同发展。通过人才和科创成果的共享,携手共进构筑海洋强国梦。海洋人才中心是主导海洋城市的特色发展、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担当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角色,可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带领和推动周边地区,共建产业链、共同做大海洋经济,共享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果。并辐射引领全国,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创新发展,推动建成海洋强国。
二、问题导向:破瓶颈抓要点,补制度供给短板
1.资源禀赋优势与发展掣肘并存
舟山自然资源优势独特。舟山群岛拥有良好的海域深海岸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海上门户和中外船舶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且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油气和风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是,拥有这些资源禀赋的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有着诸多短板,限制着舟山全面、充分地利用优势,取得应有的成效。舟山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优化,战略人才力量不足,是发展的瓶颈;规划超前性不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供给不平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总体相对短缺,是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新世纪以来虽有所改善,但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完善人才制度是问题的发力点。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制度,要从制度上开源节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紧跟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要着力完善在集聚涉海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政策办法,以人才创建海洋资源开发根据地。加强前瞻性规划的支持力度,建好更多优质公共资源,以加强对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落户、停居留、子女就学等的支持力度,并制定计划用好优质公共资源,以支持人才进行更多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争取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强农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强化本市海洋创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舟山特色与优势互动打造核心竞争力
舟山海洋特色与优势明显。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目前为止,舟山新区发挥海洋与自贸特色,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石油化工、港航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渔业基地,还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但是,不论是农业现代化、“155”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还是舟山现代服务业都存在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的限制,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完善突出特色的人才制度创新是优势所在。要锚定九大产业,锻造人才制度优势,培育与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的海洋特色学科高端人才,引领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制度支撑,高水平进行海洋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一城、二园、三岛、四校、多院”为主的海洋科创平台体系与舟山九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办法,更好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等科技攻关机制。同时,开放提升,利用自贸区,方便外资企业、外籍人士、海外高端技术人才和华侨华裔来舟山投资、创业、进行经贸活动和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人才涌入舟山并为当地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持续贡献。
3.做大与做强并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业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还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现代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宁波舟山港在货物吞吐量方面更是独占鳌头。但是在海洋经济在总量上、结构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舟山海洋经济规模不大,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行业衰退,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度层面上规划不完善,限制了舟山发展壮大,承接更多重大战略。
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制度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基于海洋产业的特殊性、不成熟性和所处的特殊环境,海洋产业不能自发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实现协调发展。兴业强海。强化政策引领,海陆统筹,不断规划与投入“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做大海岛经济蛋糕;规划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规划建设亿吨级原油储运基地、亿吨级铁矿石储运交易加工中心和浙江LNG登陆中心,打造航运硬核枢纽,提升港口服务能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完善和壮大;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产业链协同错位发展,共同推动区域创新科技,并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三、结果导向:强化考核激励,加注奋进新动能
1.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基于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互变逻辑,结合当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科研需求,以“提质增效”思维设计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科研经费与绩效的最佳组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业绩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促进团队、项目、个人等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全面提升建设效率,确保任务圆满完成,保障人才扎实肯干。由评价机构定期对团队、项目和个人进行评估。明确个体职责的绩效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科学论文发表和引用次数,还需考虑科研成果的投入、产出和影响力等指标,影响力评价可引入专家和同行评议,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绩效评价应侧重研究成果实际价值的指标占比,以突出发展重点,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公平公正评价科研项目和人才的质量。最后,评价机制应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惩两方面反馈,鼓励、包容、支持人才创新创造,以激发人才能力与项目质量的双向提升。
2.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提升规划实现达成度
基于地方领导在多任务情境下政策执行策略的选择逻辑,在层级节制的目标考核制下,自上而下的强激励与弱问责力叠加可使基层部门积极主动的执行政策,保障建设目标达成度。
实施灵活有效的目标量化考核机制。提升各单位、机构、企业整体效能,督促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建成世界海洋人才中心。根据不同层级和职能将目标考核对象分类,包括政府层面、教育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组织等。然后,根据职位层次、职务性质、行业发展特点等进行统筹协调各个主体的目标,上下层级形成共识,把握中心建设方向。并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评估标准,标准可以包括引才质量、育才水平、用才效率、留才成本等方面的指标。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反馈机制,包括正式考核会议和日常的反馈交流,正向反馈给予经济和政治激励,负面反馈采取弹性容纳的问责,使发展循环向好,活力不断提升、中心持续优化、创新更加突出。
3.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中心创新动力
基于深化人才激励体制机制改革,要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创新环境,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创新注入新血脉,助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施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增强人才创新动力,赋予中心创新活力。加大激励,拓宽人才激励机制供给边界。采取内外兼修的正向激励措施,如提供薪酬激励、精神认可、晋升机会、培训计划、创新环境等,以激励、包容、支持广大科研人才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同时,放权赋能,明确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的重要性,落实配套制度和具体办法,做好科研管理权限下放工作,做好法规文件中相关规定的衔接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和督查指导。最后,减轻人才负担、划清人才职责边界。从外部为人才的工作时间、工作范围进行明确,专人专用,才能专精。为高端创新人才与团队配备科研助理岗位,完善“最多跑一次”以推动科研单位建立“信息只填一次”机制,加强平台信息共享,确保人才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当前,我国海洋事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相信未来,舟山将强化自身海洋优势和特色,沿着“八八战略”路线图,谋划建成高端海洋人才中心,激发人们对海洋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抓住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机遇,推动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舟山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