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来金塘岛调查水獭,拍摄到影像500余段

金塘将建浙江首个水獭社区保护地试点

吴建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09日 第 02 版 )

在金塘拍摄到的水獭

工作人员在收集水獭粪便

志愿活动

  □驻定海记者 吴建波

  拍摄到水獭影像500余段,采集新鲜水獭粪便146份,记录到水獭粪便痕迹122处,足迹5处……这几天,总部位于浙江的公益组织——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原乡生态”)在金塘的工作站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自去年10月建站专门开展水獭研究和保护以来,两位工作人员在全岛放置的112台红外相机抓拍到众多水獭出没的珍稀画面。

  “我们已基本摸清金塘岛水獭的活动区域,正通过分析水獭粪便、视频影像寻找它们的行动规律。”原乡生态金塘工作站工作人员何既白说,在金塘的研究项目预计要持续3年,并将建立浙江首个水獭社区保护地试点。

  桥洞是金塘最容易找到水獭痕迹的地方

  “在漫长的寻找中,我们发现金塘岛是浙江省水獭密度最高的栖息地,这里几乎每条河流都有水獭生活的痕迹。”何既白说,岛上山水相嵌、河库众多,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比较强,“放眼全中国,金塘是一个难得的适宜开展水獭研究和保护的地点。”

  采集水獭的新鲜粪便、按网格布放红外相机、沿水系寻找水獭踪迹,这几个月,何既白和同事白天走遍金塘的山水,晚上盯着红外相机回传的触发视频,期待水獭“现身”。

  “水獭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哺乳动物,偏爱昼伏夜出,白天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打开何既白电脑里的视频,一段段在夜间被拍摄到的水獭活动画面都是黑白色的,它们或独自出行,或结伴活动,在岸边、桥洞打闹嬉戏,用粪便标记地点。

  在金塘,水獭和人类在重叠的空间中利用着不同的时间。何既白告诉记者,经过对视频的分析,他们发现桥洞、河岸、水库泥滩都有水獭的足迹。“它们在夜晚‘占领’了金塘岛内几乎所有类型的淡水水域。”何既白说,“桥洞是岛上最容易找到水獭痕迹的地方。”

  工作站调查发现,多数水獭粪便、视频影像都收集于桥洞下,而在其他环境则收获平平。何既白认为,也许桥洞被水獭视作重要的交通节点,可以免受风吹日晒雨淋而且干燥粪便保存更久、更容易被发现。

  水獭在金塘的农耕地区还是城镇区域的活跃程度更高?何既白表示,在水岸线漫长蜿蜒的农耕地区,水獭的痕迹可能分散在各处,使得覆盖面积大,而单处粪便量少;在城镇中,可供排泄的点位有限,而这些点位上单处粪便往往层层叠叠,数量巨大。因此在还没有足够实证的情况下,很难直接断言哪处区域水獭更为活跃。

  金塘水獭项目加入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

  在驻岛调查的同时,原乡生态金塘工作站还通过组织志愿活动、踏访村落,发放原创设计的水獭主题新春礼包和科普折页等,提升市民对水獭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

  去年11月19日,工作站还与舟山本地的更高俱乐部合作,招募12名志愿者发起了第一次志愿者活动。“志愿团队中不仅有对金塘地形了如指掌的年轻人,也有从南京专程远道而来的爱好者。”何既白说,活动主要以巡河形式展开,沿既定区域探索所有主河道,并记录水獭可能利用或受阻的设施,顺带记录可能发现的水獭痕迹。

  通过创建基于社区的保护地,保护水獭和其他沿海濒危物种,是原乡生态在金塘开展工作的主要目的。记者了解到,以金塘岛为首个保护区的浙江沿海濒危物种水獭社区保护地试点项目还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2023年12月14日,金塘水獭项目成功加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SGP)中国项目,这也是近十年来华东地区首个加入该项目的生物多样性议题。

  “水獭是适应性相当强的物种,它们是浙江水生态保护的获益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讲述者。”何既白说,他们在金塘的工作会持续下去,揭开当地水獭的更多秘密,期待有一天金塘岛能成为“中国水獭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共赢。

  本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