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经信局

激活传统特色行业新动能 助力舟山工业高质量发展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02日 第 08 版 )

全市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

水产品技术攻关服务平台

正山智能工厂

  □记者 黄燕玲

  2023年,舟山工业经济又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843.2亿元,同比增长11.9%。

  纵向对比,舟山工业增速已经连续第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连续第2年排名全省第一。舟山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舟山因何实现了连续冲刺跑?翻看舟山的经济册,在“一桶油”快速崛起的同时,以“一艘船”“一条鱼”、机械制造、粮油加工、汽车配件为代表的传统特色行业提速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特色行业如何厚积薄发?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特色行业又该如何进一步突围?

  增速15.2% 

  传统特色行业增势强劲

  据统计,2023年,全市8大主要工业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传统特色行业产值合计增长了15.2%,高出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3.3个百分点。

  在量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特色行业质的有效提升更显意义重大、成色十足。据统计,2023年,传统特色行业规上企业占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9成以上,平均用工人数占到全市工业行业用工总数的86%;利税总额达83.7亿元,同比增长40.9%;研发费用达21.8亿元,同比增长22.2%。

  “传统特色行业是舟山工业的基本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行业改造提升,以高大上、链群配为导向,推动传统行业培育龙头、延伸链条、打造集群,不断提升传统行业的韧性和竞争力,激发传统行业的新活力,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稳中快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产业集群

  传统特色行业全面升级

  在新发展阶段,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舟山的答案很明晰:打造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也是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方式和重要象征。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谋划打造以传统行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155”制造业集群,出台“一群一方案”,成为推动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在政策引导下,舟山的传统行业迎来了质的飞跃。

  作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最具代表性。近年来,我市抢抓国际船市复苏东风,大力实施船舶工业高质量提升行动,出台船舶海工高质量发展政策“船八条”,积极推动一批船舶企业整合重组,努力破解新船保函、产能置换等难题,累计为重点船企新增授信额度36.5亿元。大型浮式天然气(FLNG)上部模块、陆地LNG液化模块、极地发电模块、10500箱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全球首艘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装项目、国内首制甲醇加注船改装项目等一批高附加值订单先后落地;国际豪华邮轮、大型LNG船、大型汽车滚装船、海工作业平台等高技术产品比例较2年前提升10%,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惠生海工等一批骨干企业手持订单已排至2027年。

  2022年~2023年全市船舶修造行业产值年均增长26%,2023年造船完工188.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4%;新接532.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3.1%;手持80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2.8%,绿色修船占全国份额达到35%以上。舟山船舶海工产业凭借优异表现成功入选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区”和“协同区”,国家级船舶与海工产业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串珠成链,一条条产业链、配套链、服务链在岛城成形壮大,为舟山工业经济输送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坚持项目为王

  传统特色行业活力迸发

  产业集群效果凸显,重大项目更是落地有声。重大项目是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胜负手”。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启动实施先进制造“100行动”,建立市领导领衔的产业链“链长+链主”制,凝练100项重大产业项目滚动迭代发展,重点谋划招引传统行业的先进制造项目。经过精准对接,招商局集团、中船集团、芜湖船厂等央企名企纷至沓来,南北海洋工程、万邦绿色渔业装备制造基地、惠生重工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落地。

  我市出台制定实施重点制造业项目推进实施方案,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一项目一专班一经理”等靠前服务,全力推动88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拔钉清障”,大洋世家金枪鱼产业园全线投产,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中水金枪鱼研发中心、海洋预制菜产业园、华康玉米精深加工项目、森森集团智能工厂项目等开工建设。

  同时,我市每年组织实施传统行业百项关键技改,大力推进“零土地”技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列。2023年全市技改投资突破100亿元,增长65.7%,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抓大扶中育小

  传统特色行业底盘更稳

  规上工业企业少一直是困扰舟山工业的突出问题,全市规上企业数量长期在300~400家徘徊。自2022年起大力实施“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工程以来,我市一手抓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落地见效,一手抓“5428”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重点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倍增行动,出台“小升规12条”扶持政策,分批分类推动工业企业上规升级。2023年,全市规上企业数量历史上首次突破500家,2年内累计新增“小升规”企业超过30%,力争到2026年,规上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专精特新梯度培育库,打好“政策扶持+精准培育+辅导服务”组合拳,大力引导传统行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4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占到规上企业比重达1/4,每百家规上企业“小巨人”企业数达到2.6家,占比居全省前列。

  实施骨干企业上台阶工程,面向龙头骨干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加大扶持力度,2023年,全市产值百亿元工业企业突破3家,产值上10亿元企业从20家增加到23家,产值上亿元企业从140家增加到179家,大中小企业梯队融通发展按下“快进键”,全市工业家底不断筑牢夯实。

  加快科技创新

  传统特色行业向高攀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道新课题,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也是传统行业向高端化转型的核心动力。

  水产加工行业历史悠久,“海味”最浓,是“一条鱼”产业链的重头戏,曾因加工方式粗放、附加值不高,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针对这一困境,我市出台《远洋渔业产业技术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水产加工技术攻关行动,2023年9月,在市经信局组织筹划下,舟山市水产品预制菜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舟山市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两大平台正式成立。成立以来,两大平台已经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诊断服务20余次,破解研发技术难题10余个。

  同时,创新实施水产加工技术装备“揭榜挂帅”,重点突破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的“卡脖子”环节,兴业集团、舟渔公司等一批示范企业已完成7条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14个首台(套)关键装备建设,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平均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经济效益和行业示范效应显著。随着技术能力和研发水平的提升,舟山水产精深加工持续走深走实,加速拓展海鲜预制菜、海洋生物医药等“新蓝海”。2023年水产加工行业产值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14.5%。

  机械螺杆行业延伸开拓整机生产业务,汽车配件行业创新提供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解决方案,粮油加工行业积极发展高端蛋白食品……传统特色产业不断向高攀升、向新进军。

  数字转型赋能

  传统特色行业未来可期

  数字经济浪潮澎湃,传统行业积极拥抱数字经济。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案例示范和政策扶持,许多传统行业企业对数字化发展的观念得到明显提升,从“不敢转”“不会转”变成了“我要转”“尽快转”,主动发力推进“数改智造网联”。正山智造、华业塑机、黎明智造等骨干企业率先打造一批“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降本增效。

  传统行业工业互联网逐渐成型,船舶、化塑、海洋数据等行业大脑被列为省级产业大脑推广应用,并不断迭代升级。金塘螺杆等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加快推进,全市规上企业数改覆盖率达75%。船联网及渔船“一张屏”系统实现产业化应用,研发设备累计装船使用量达14000多艘次。

  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引起传统行业企业高度重视,通过管理对标激励企业苦练内功强管理,“常石造船—精益管理”“万邦重工—绿色修船”“宁兴船舶—数字造船”等一批新模式在全行业、跨行业进行推广,取得良好效果。

  我市已经全面打响“985”行动攻坚战,要持续推动传统特色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设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传统特色行业的“稳、进、立”在新征程中打头阵、挑大梁,为打造海洋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贡献更多力量。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经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