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按下乡村“共富”快捷键
高质量绘就乡村振兴海岛样板地
朱丽媛 张慧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01日 第 10 版 )
□记者 朱丽媛 通讯员 张慧敏
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打造共同富裕大场景下的乡村振兴海岛样板,交出了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三农”高分答卷:
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8万亩、产量3.35万吨,增速全省第一,晚稻、小麦等作物播种面积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7.9%;发布全国首个《美丽海岛建设规范》团体标准;首次发布登步黄金瓜和桃花小白瓜两项地方生产标准……
丰了粮仓,“饭碗”端得更牢;美了村子,处处风景如画;鼓了口袋,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更足……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舟山徐徐铺展。
新的一年里,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和美乡村、村庄经营、农村改革、城乡融合、营商环境等六大提升工程,高水平推进海岛乡村全面振兴,在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撂荒地”变“丰收田” “粮袋子”稳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力守好“饭碗田”,就能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过去的一年,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进抛荒地整治,进一步拓展种粮空间,同时全力打好“粮、猪、菜”保质保量保供组合拳。
从去年2月起,岱山县通过创新“整治+流转+大户”模式,开展农业规模化种植,将“撂荒地”变为“丰收田”,3500余亩抛荒地重获新生。
在普陀区朱家尖,通过开展“百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形成了布局集中成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去年6月,通过整合规划1000亩征用土地、村集体土地及农民承包地打造的“普陀山文化福田”上线,借助普陀山深厚文化底蕴,变荒地成宝地。如今在“菜篮子”直供店内,优质、平价、新鲜、放心的“福田”蔬菜成了不少市民的首选。
这样的荒地“焕新记”在全市都有“上演”。过去的一年,全市共整治抛荒地7982亩,完成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3298亩,提升高质量农田1.55万亩。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8万亩、产量3.35万吨,增速全省第一;播种蔬菜10.8万亩,其中新增蔬菜基地面积1250亩,生猪自给率保持在50%以上。
“藏粮于地”,这一年,田间地头高质量发展成色也越来越足。
去年12月中旬,在首届舟山海岛现代农业设施蔬菜项目招商洽谈会上,定海双桥街道设施蔬菜项目、普陀区数智农业植物工厂产业园项目等5个项目与相关企业签约,达成意向投资金额近亿元。
总投资503万元重点建设的普陀展茅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奇幻”蔬菜工厂内,以水培、基质叶菜为主打造的温室太空舱,推动着研学教育实践与现代设施农业融合发展;岱山徐丰牧场成为舟山首家5G覆盖的数字牧场……
2023年,通过深化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1.5%,新建设施蔬菜面积911.5亩,新增省级数字渔农业工厂5家、市级未来农场4家。
全域绘就海岛乡村画廊
村子靓了
我市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和美乡村“一带一路一画廊”为主抓手,以海岛乡村风貌气质提升、渔农产业兴旺动能激发、城乡一体化样板区建设、强村富民示范地创建、“四治融合”乡村善治引领等五大工程为牵引,全域绘就海岛乡村画廊。
农村风貌大提升,风景自然入画来。过去的一年,我市新创建5个花园示范村庄,新增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2个,全市和美乡村覆盖率达25%,越来越多的海岛乡村“各美其美”。
在朱家尖樟州村,海岛乡村振兴“舟山样板”“美丽故事”,正在精彩上演。曾经的卫生死角,现已种满了绿植;老建筑风格的民居墙面上,绘上了艳丽的渔民画;狭长难行的村道已被拓宽;围栏上随意的几条蓝线,映衬着海边人家的生活……
如今的樟州,生活污水实施纳管,建成省级公厕2座;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点线面结合,全域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在被称为樟州“后花园”的小兰头沙滩,碧海、金沙、大草坪,绵延的海滩上方,配上散落的精品民宿,各美其美。随手一拍,皆是养眼的明信片。去年,樟州村还入选了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考察点位。
去年,双合村立足“石壁渔村 锦绣双合”这一主题品牌,结合“石”“渔”文化特色,加快提升改造基础设施,重点打造特色餐饮街、中心养殖塘、海蜇科普馆优化业态,描绘海岛乡村发展新蓝图。
行走在冬日的双合村,可见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渔家院落。一条主题花卉风景带贯穿村头巷尾,全新打造的特色餐饮街、渔丰广场、渔趣垂钓园等,更为传统渔村增添了新活力。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双合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移步换景的花园示范村庄。”岱西镇双合村党总支书记王斯斯说。
如今的舟山更是多点开花,“盆景变风景”。一条“东海百里文廊”串联起31个村社文化景点,激活了“沉睡”在乡村各处的古迹遗址,让行人在漫步廊道之时,见山海胜景,品海岛故事,自去年5月开放以来,吸引游客155万人次,带动沿线千名农户增收350万元。“东海百里文廊”建设经验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青山叠翠,绿水绕村。“千万工程”的实施,指引着舟山全面塑造宜居宜人的渔农村人居环境,以生态美乡村的路子越走越宽。过去的一年,市农业农村局锚定“百里海乡画廊”五年“1150”工作目标,年度13个重大项目全部完成,在全国首次发布《美丽海岛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联合市资规部门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省级善治示范村、市级清廉村居示范村覆盖率分别为68.6%和72.1%,居全省前列。
农村“家底”更厚
“钱袋子”鼓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很多舟山人梦寐以求的。
如何托起富民强村梦?过去的一年,舟山持续走宽“产业路”,全力打好“特色牌”,以“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为总领,深入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去年,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探索“合作开发”“集体收储”“院落优改”等模式,持续推进闲置农房活权赋能,新盘活利用703套闲置农房,新增定海庙桥村、普陀对峙村等4个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示范区。同时全面打造强村富民示范地,推动乡村运营团队走进乡村,构建“专家+创客团队+基地农户”的农创客组团创业机制;新培育农创客632人;累计培育强村公司28家,飞地抱团项目11个。
通过推广强村公司模式,朱家尖白沙港村以渔业为基础,通过产业、旅游、生态、文化等深度融合、差异定位,启动实施了村级闲置土地和农房激活计划,投资建设冷冻仓库、操作车间、晾晒场地、产品展销中心,大力发展新业态。去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8.3%。
围绕“乡创未来、共富市集”,展茅街道建成了黄杨尖片区共同富裕示范带,累计收储闲置民房50余套,盘活包括下江腩火锅、海稻米体验工坊、问石石雕体验工坊等新兴业态在内的业态近40家,培育创客40余名,解决就业150余人。2023年至今基地文旅业态总收入15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村民、村集体和投资者三方共赢。
渔农村有了新“风景”,村民不务农也能有收成。前几天,嵊泗县嵊山镇泗洲塘村向村民发放了总计224.35万元的分红,这来源于去年一年“绿野仙踪”无人村和东崖绝壁两个景区的旅游收入。
过去的一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7.9%。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行政村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00-500万元行政村118个,占比42.1%。全市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379元,低收入渔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4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5:1,均居全省第二位。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