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有感服务 无感监管 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吴建波 董宇清 汪志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24日 第 05 版 )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董宇清
拼经济,先要拼营商环境。
过去一年,舟山市市场监管局以改革创新、实干争先的态度,全力攻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提升发展“软实力”,激发经营主体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在服务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上体现新担当,积极构建油气产业全生命周期智慧治理生态;在赋能增力三个“一号工程”上取得新成效,“企业开办”等多项无感监测指标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在服务经营主体上有新举措,出台《关于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助力市场主体发展的若干举措》,在人民网、中国市场监管报等媒体上刊登,油气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还被《浙江日报》头版报道……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立十周年的舟山市市场监管局砥砺奋进,服务大局彰显新担当,在新征程中与广大经营主体一道书写华美篇章。
创新服务 下好市场准入“先后棋”
“没想到开办油气企业这么便利。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全程零成本。”去年5月15日,浙江启跃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经办人叶女士在一个工作日内顺利完成相关注册手续,速度如此之快,让她不禁赞叹。
这是我市首家通过“一件事、一次办”方式设立的油气企业,也是全省首单前置许可和营业执照串联审批业务。企业经办人的由衷感叹,折射出准入服务上的精准直达。
去年,市市场监管局推出油气行业准入准营“一件事”服务,逐一破解“证照分离”改革难点、堵点。以开办一家油气企业为例,流程再造后申请材料压减32%,办理时间压减50%,申请环节由3个减至1个。
创新服务掀起落户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新设油气企业2175家,累计油气企业数量达到10781家,同比增加9.59%。市市场监管局联合自贸试验区综合协调局报送的《实施“四化”举措,推进油气贸易企业规范提升发展》案例,在去年获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首批“最佳实践案例”,《深化油气全产业链管理服务增值化改革》获评2023年度全省系统改革创新最佳实践。
去年8月15日,我市个体工商户发展迎来历史性一刻,普陀区一家火锅店经营者成为登记在册的第10万户个体工商户。
“小个体”连着大民生。占到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约63%的个体工商户,带动了近21.5万人就业。去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发挥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为个体工商户在降本减费、要素支持、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多维支持。
围绕新设开办、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市市场监管局送上“入市第一课”,提供“餐馆开办·马上就办”指导服务,去年解决实际诉求2000余件次,帮助市场主体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
舟山有200多家具备预制菜生产条件的企业,全市首张许可范围包含预制菜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去年5月成功颁发。市市场监管局出台相关政策,压缩许可审批、现场核查等办理时限,让预制菜企业“持证”更加便捷,使预制菜生产走向细化且规范的管理模式。
拓宽电子证照应用,助力企业快“码”加鞭。市市场监管局还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应用。截至目前,我市经营主体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率已达84%。
优化机制
织好事中监管“一张网”
市场主体是营商环境最直观的感受者,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数据显示,2023年,舟山全年的“企业开办”“企业注销”“市场监管”等无感监测指标持续保持全省前一。
紧紧围绕“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的目标,市市场监管局持续优化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建设,打造高效贴心的监管模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从大门口进入先要设置换鞋区,过道上方要预留风淋设施位置……”得知一家餐饮有限公司在定海干石览新建“中央厨房”,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对一些错误设置及时作出提醒。
回顾过去一年,市市场监管局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双随机“8+5”工作机制、“事前打铃提醒+事中触发式监管+事后免罚轻罚”的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柔性监管体系,全面落地应用信用风险分类模型4·0,实施“两书同送”预警机制,实现了“有事必登门,平时多服务,无事不打扰”。
据统计,全市各部门去年采用“双随机”方式开展检查占比达69%,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达45%,较2022年翻番创历史新高,减少涉企干扰户次2801户次,抽查事项覆盖率提前达到100%。
同时,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应用信用风险分类规则,建立失信或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企业信息库,探索失信联动惩戒机制。
政策更透明,企业更安心。去年,我市在普陀区开展设计类项目“评定分离”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公平竞争指数、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制等试点工作落地实施。
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为民营经济平等参与竞争扫除障碍。目前,我市已动态调整各类惠企政策302条,并通过“舟山惠企政策汇聚平台”向社会和企业公开发布,精准推送政策信息2000余次,着力解决企业对惠企政策“不知晓”“不理解”“不会办”等难题。
赋能发展
打好强企惠民“组合拳”
去年,定海区金塘镇一家螺杆企业从银行申请的2400万元贷款获批到位,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让企业赢得银行信任的,是企业的一件商标和一件发明专利。
帮助经营主体实现“专利”变“红利”,支持做大做强,市市场监管局去年打出了“组合拳”,与金融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通力配合,通过精确匹配名单,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新增质押、补充增信等方式,提升企业质押项目数和质押金额;
构建严保护、强打击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势,部署开展雷霆、铁拳及亚运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
搜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发明专利布局需求,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库,探索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
过去的一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达到236笔、质押登记额超42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337.01%和359.79%。
以海洋为主题,我市还试点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104件,其中全省首批3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全部“花落”舟山企业。
为方便个体工商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去年2月,舟山在全省率先出台《舟山市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行为,便利个体工商户经营权转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自变更政策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有1589户个体工商户享受政策红利,实现在成立时间、字号、商誉和相关行政许可方面的延续,为持续经营、塑造品牌提供了便利。
“以前一家个体工商户要进行转让或者转为企业,必须注销重新登记,如今通过‘直接变更’就可转型为企业。”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我市新增“个转企”230户,“个转企”转出发展新空间,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还建成“个转企”培育和分型分类培育机制,全市已有2152户个体工商户纳库培育,评定县级“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235家。
本版图片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题头书法:汪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