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马灯调”响起“新年到”
乐佳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9日 第 05 版 )
打扮成女性的“大头和尚”
旧时,六横岛的马灯队还有吹“号斗”手。图为一号手正在吹“号斗”。
“窜马灯”场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六横岛也允许妇女“窜马灯”
□乐佳泉
旧时,快过年了,总会有“窜马灯”的来村里烘托气氛,在六横也有“马灯调”响起“新年到”的说法。
“窜马灯”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地方都有,但我始终认为六横岛早期的窜马灯是很有特色的,比同时期的龙灯、船灯等更加精彩,也更有看头,当然现在的这些民间艺术更无法与之比拟了。现在的许多东西都进行了改良,缺少了原汁原味。
一
早先的六横,在上庄窜马灯比较好的地方有石柱头、大教场;在下庄有外平峧、大沙头等。马灯一般用竹子扎成,这项工艺大多是篾匠的活,扎好后,由老者用布把它围起来,按照马灯队伍的规模,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围扎,后来为图方便也为节省成本,就用彩色的纸替代。与现在不同的是,过去的马灯一般都在晚上表演,所以在制作的时候,马的前后身子中间都有一个底盘,用来放置明火,当然为了安全和方便,一般是半截点燃的蜡烛,上面用铁丝做成的罩子罩着。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都用电珠和电池了。这个灯,不仅仅是为了晚上进行表演,也是“马灯”之所以称为“灯”的真正原因,是无论如何不能少的。
马灯队的组建都是临时性的,由村里几位有经验的老人领头,招收当地十二岁左右的男孩子参加,俗称“马灯囝”,后来因为思想解放了,也有女孩参加进来。按照规模,一支马灯队最多的有十二匹马,最少的也需要六匹马,不像现在,有的才四匹马就出来“走穴”了,一点艺术氛围都没有。当然一支完整的队伍还需要一名举旗手,一至两名锣鼓手,一至两名女唱曲者,一名器乐手,两名“大头和尚”,两名吹号者,两名甩“火链星”者,一名领班等。
队伍“拉”起来后,先按照分工进行训练,“马灯囝”的训练是最辛苦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放学后抽出时间进行练,而且为了以后在表演的时候可以轮换,一般需要多训练几位,如:组建的是一支八匹马的队伍,就要训练十至十二名“马灯囝”。“马灯囝”训练出来后可以表演两三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长高,就不适合再“窜”了,所以这也是训练他们比较累的地方。而其他的参与者,学会后就像一门手艺,一般不会忘记,随时随地都能用。
二
在六横,马灯队又称马灯班,组建完以后就要进行祭祖和祭财神,将绣有“某某村马灯队”字样的旗子树在祭桌后最中间位置,全体成员对着祭桌,轮流进行跪拜,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生意兴隆。
马灯队出发来到一个村庄后,先在村里的晒场上进行一刻钟左右的表演,被大家认可后,村民们就会纷纷邀请他们到家里进行“窜一窜”。如果距离远,马灯队前面一般有两名吹号手开道,他们扛着“号斗”,这种“号斗”口很大,而吹的地方却很小,且非常长,足有两米多,就像西藏喇嘛吹的那种号,但没有他们那样气派,也比他们的要细小,声音也不是很浑厚,却很有穿透力,能传得很远很远。
吹这“号斗”是需要技巧的,一般人很难吹响,即使吹响了其声音也会像“铁锹划过水泥地”那样尖利。吹号手不时艰难地吹着“号斗”,引领着马灯队前行。如果是在晚上,吹号手后面是两名甩“火链星”者,这“火链星”因其甩起来像流星而得名,是用一条细细的铁链子栓着两只拳头大的铁篮子组成,铁篮子里装着木炭,需要甩的时候就将木炭点燃,甩者则双手挥舞,像孙悟空挥舞金箍棒一样“呼呼”生风,这时候甩者的四周就像被火包围了一样,极为精彩,当然一些妖魔鬼怪见了肯定也纷纷让道。
来到村民家前,村民都会用鞭炮进行迎接,并在堂屋里摆上糕点、香烟以及礼金等。这时候,马灯队里的一名“大头和尚”手拿一把破蒲扇,先在村民家的庭院里进行“驱赶”,围观村民向四周散开,即刻腾出一块空场地来;另一名“大头和尚”则引导着“马匹”进场。进场后,锣鼓手、唱曲者和举着马灯队旗子的旗手等均站在堂屋旁边,锣鼓手则按照预先约定的信号敲出“锵、锵金锵、金金锵”的马灯调;然后两名“大头和尚”根据分工和场地的形状,指挥“马灯囝”用纵队或者横队来进行表演,如果场地小则酌情减少几匹“马”,也算是轮流休息。“马灯”表演时“马灯囝”一般是右手持“马鞭”左手拉“缰绳”,表演的动作分跑动和静止两种,与其他地方的马灯一样,跑动时分8字形和四方形等进行,静止时则模仿马匹进行踱步,当然其步伐和节奏的变化都需要用锣鼓敲出的音乐来调节;“马匹”表演一段时间,即“窜来窜去”一会儿后,就会按照预先约定的队形,马头朝旗子方向进行踱步,此时,器乐手(一般是拉二胡)演奏出音乐,唱曲者唱起了小曲,唱的内容有的是预先排练的,有的则是根据当时的场景“信手拈来”,如曾有六横外平峧马灯队唱曲者唱道:正月梅花开新春,多情多义小情郎;木簪牌边茉莉花,送给阿妹戴头上;大红肚兜贴胸口,两小相爱情太浓。
一段曲子唱完后,锣鼓响起,“马匹”再“窜”一会,如此几次表演就告一段落,而时间的长短一般根据主人在堂屋里摆放的礼金多少来决定。
三
小时候,有一次石柱头马灯队来我们村表演,因为各方面都表演得很出色,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邀请他们,从下午2时到晚上10时连续“窜”了好几天。表演中,“大头和尚”挥舞着破蒲扇在主人家里逐个房间进行“驱魔”,完了,就将堂屋里的礼品礼金收在他的破长衫里,交给领班。“大头和尚”一般由三四十岁的男性担任,戴着画有开口笑脸和尚形象的“套帽”,这“套帽”就是俗称的“大头”;扮演者以瘦高个者为最佳,因为时不时地到村民家中“驱魔”,有时甚至需要按照主人的要求,用破蒲扇在“七弯眠床”顶上拍打挥舞,太矮或太胖就很难完成。表演间隙,“大头和尚”还会与观众开玩笑,“调戏”一下女主人或现场比较有姿色的妇女,而被“调戏”的女子一般不会生气,因为按照习俗,“大头和尚”是可以没大没小的,而且可以驱魔祈福,所以无论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他们。但好的“大头和尚”是很见功底的,不是挥挥破蒲扇扭扭腰那么简单,要做到“粗犷”而不“粗俗”、“琐细”而不“猥琐”,还要懂乡风民俗和各种禁忌,没有几年的磨练是出不来的,即使扮演了也会不伦不类。
过去,马灯队都是由个人出资组建,钱赚回来后由合股的几个人平分,而“马灯囝”和其他人只能领些“汗水钿”了。解放后,马灯“窜”得比较出色的几个村庄,就把它作为村里的一项副业进行组队和表演。不过话又说回来,六横的马灯在浙东一带也是小有名气,许多马灯队都受邀到镇海、柴桥、穿山等地表演,名噪一时。
现在“窜”的马灯虽然加了许多现代的东西,制作的“马匹”也极为绚丽,为了安全已没有了“火链星”,总让人有不过瘾的感觉,但终归是让这门民间传统技艺留传了下来,值得欣慰。
当然,说起六横的马灯就不能不提佛渡的马灯。不仅仅是因为六横与佛渡源远流长,十几分钟的渡轮就到了,而且过去六横设立区公所时,佛渡曾是其下属的一个乡,至今,佛渡社区仍属于六横镇管辖。六横土话对佛渡的叫法,现在仍然叫“白渡”。
窜马灯是佛渡岛的一项传统和特色。早在明清年间,佛渡岛上就有春节“窜马灯”的习俗。而岛上马灯窜得最好的要数捕南村了,最鼎盛时期,一个小小的捕南村就有两支马灯舞队伍,规模通常在四十人左右,在每年春节前后,经常被邀请到六横、虾峙、梅山、象山等地进行表演。表演内容以古代戏曲人物和传说人物为主,最常用的是“杨家将”人物,一面绣有“杨”字的大旗打头阵,引领着整支队伍;也有用“三国”“岳飞传”等人物的,均由十二三岁男孩扮演。
佛渡岛的“窜马灯”与其它地方有明显的不同,表演时先“挖四角”,即兜圈子成圆形绕场地,听着锣鼓的节奏,细步行进;鼓声一停,琴声即起,一人和着音乐高唱“马灯调”,歌词一般为每段四句,内容以恭祝新年平安、丰产丰收为主。锣鼓敲小过门,一段唱完,锣鼓与乐器配合,敲大过门。接下来表演阵法,一般是表演梅花阵、马夫牵马等,旧时还有表演疾升竹竿、跟头满地等。最神奇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佛渡马灯的马匹头部是可以旋转的,而且还可以上下左右摆动,所以在表演的时候就比其它地方的马灯多了许多动作和技巧,粗一看,还以为这些“马灯囝”会杂技或武术呢。这也是佛渡马灯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我有一战友是佛渡人,谈起他小时候窜马灯做“马灯囝”的情景,总是眉飞色舞。佛渡马灯不但好看,而且也是这座岛屿传奇的体现。前阵子从报上获悉,这项曾经辉煌又面临失传的传统,现在终于有了传承人,不但春节期间可以看到,平时在六横一些中小学里也能看到学生们训练窜马灯的情景,这应该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