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现代性乡村文化,赋能海岛乡村振兴
胡嘉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9日 第 04 版 )
□胡嘉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前提是尊重乡村文化的本体地位,通过激活乡土文明的现代价值、加快乡村现代性转化,重塑乡村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复兴,从而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近年来,一批现代性文化阵地在舟山乡村“崭露头角”,让海岛民众品尝到了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一幅村美民乐产业兴的美丽画卷在千岛之城徐徐铺展。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的关系,坚持以乡村民众为中心的文化现代性建构导向,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建构现代性乡村文化中赋能海岛乡村振兴。
一、现代性乡村文化建构的战略意义
现代性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善治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善治”是一种和谐的治理模式。一个“善”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伦理文化是现代乡村善治的灵魂,同时也实现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价值重构。这既满足了乡村民众现代性的文化需求,提升了文化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又激发了蕴藏在乡村民众心中那份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提升了思想道德水准,迸发出文明乡风建设的活力,为乡村善治的实现贡献了共同的价值遵循。
现代性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复兴的方向指引。乡村文化复兴指向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了两方面的方向指引。其一,引导村民观念的更新。乡村文化复兴的根本在于人的观念提升,引导村民形成乡村文化复兴的主体性意识,区别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乡村文化的认知,是现代性乡村文化建构的目标;其二,引导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合。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来说,“现代性”与“主流性”关系密切,立足于“现代性”导向,能使得乡村文化复兴始终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相融合,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乡土智慧。
二、建构现代性乡村文化的舟山案例
过好“慢生活”,留住“看得见”的乡愁。乡愁隐匿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之中,既难以被说清,也无法被轻易挥去。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秘诀就在于让心“慢”下来,在“慢生活”中安顿乡愁。当下,众多的舟山乡村景点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如马岙的“内外庭院”、路下徐的“路野山舍”等,其流量密码就是通过围炉煮茶等形式,让行人慢下来,感受“被遗忘的小幸福”;东海文廊串联起了31个村社文化景点,激活了“沉睡”在乡村各处的古迹遗址,让行人在漫步廊道之时,见山海胜景,品海岛故事。“文廊”亦是“富廊”,通过挖掘沿线的农旅资源,探索打造“共富田园”,开启了村民“文廊带货”的致富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我有故事也有货”的共富共美新路。
感受“潮文化”,打造“美得很”的地标。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在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上的时代化更新,增添了“土味”与“乡潮”间的文化张力。在位于定海小沙的“心忆空间”文创集市,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各种手工艺项目,如掐丝珐琅、海岛布艺等,在指尖上感受海岛乡村文化,从文化的“旁观者”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新螺头村不断丰富业态布局,建成三美工坊、非岛书局等网红旅游打卡点,不断丰富游客乡村漫游的体验感;而上榜浙江省第二批“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示范村”的新建村与花鸟村通过挖掘乡村特色艺术资源,打造美育空间,以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培育“海岛情”,彰显“走得远”的志气。“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共有的精神标识,涵养了乡村的人文精神。傍海而生的历史孕育了舟山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海洋情怀,而海岛文脉之根扎在乡村。“美丽乡村 相约定海”“千年马岙稻香节”等活动是舟山倾力打造的乡村文化精品,讲述了先民耕海牧渔的奋斗故事,让我们在稻香和渔韵的环绕中找寻到了海岛人的精神家园,重拾“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在回首岁月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更为高昂的姿态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三、进一步建构现代性乡村文化的舟山对策
实现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对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两者的统一性。建构现代性海岛乡村文化,要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体现本土性和融合性,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延续海岛乡村文脉,激发海岛乡村文化发展动能,在乡村全面振兴浪潮之中实现文化的“破圈”发展。蕴藏在乡土渔韵中的拼搏奋进、永不言弃的人文精神是新时代舟山精神的来源,也是实现乡村蝶变的精神力量。循着这个方向,要继续探索包括“蚂蚁岛精神”“庙子湖精神”在内的海岛精神谱系,为乡村振兴传承初心。
坚持以乡村民众为中心的文化现代性建构导向。现代性发展的最终要求体现在人的素质道德改变上,即人本身的现代性。为此,要积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涵养乡村民众的时代精神。要以新时代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主线,提升村民的文化审美能力。在弘扬传统优秀海洋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新时代渔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新人新事新案例,为乡村民众带来持续不断的精神享受。持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推进书香乡村建设。要借好浙江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建设“乡村书屋”,举办“乡村读书节”活动,扩大乡村民众的“读书圈”,完善乡村阅读服务体系。
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方法论,要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特点和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其核心要义在“守正创新”。海岛文化是我们的灵魂血脉,是维系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需要我们赓续守护;同时,要创新乡村文化的话语体系,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价值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旧瓶子”中装填村民喜闻乐见的“新酒”;最后,要拓宽传播渠道,依托新媒体平台,发挥好“东海渔嫂”“美之声演唱团”等成熟品牌的文化宣传功能,宣传海岛乡村文化的魅力,让丰富的海岛文化遗存资源“活”起来,并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开展研学活动,让人们在对文化遗产进行研学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