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经济助力文旅产业链提质升级

——以岱山县东沙古镇为例

王悦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7日 第 04 版 )

  □王悦

  近几年,沉浸式文娱快速发展,文旅消费呈现年轻化、国际化趋势,审美水平的提升对产品品质提出更多要求,倒逼线下商业空间发展升级和改造。沉浸式文娱项目较强的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克服了传统娱乐项目中的环境限制,应用科技的融入,对文旅商产业链引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沉浸式”体验经济助力文旅产业链提质升级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文化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参差不齐,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雷同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文娱项目呼唤创新和个性化。在数字化、智能设备等科技的有效应用,如全息、虚拟、混合、投影灯等,极大地强化了视听效果,给人带去“梦想成真”的感觉,满足了人们乐在其中的天性,是如今很多景区景点增加旅游体验感、游客黏性的有效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对于“万物可沉浸,一切皆文旅”时代,“沉浸式”文旅产品提质升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沉浸式”与文娱项目的融合不够深,互促力度小。有些地区只是利用了概念,为了沉浸式而沉浸式,出现了“沉浸式”与文娱项目呈现“两张皮”的现象。

  2.“沉浸式”的文娱项目前期投入太高、后期运营成本过大。人们普遍认为“沉浸式”对技术设备、手段的要求比较高,难以满足让游客参与互动的要求。此外,对游客的消费额度、景区的复游率等方面均存疑,导致闻沉浸丧胆的闹剧。

  3.收益模式单一、入不敷出。“沉浸式”文娱项目的营收基本局限于平台经济的拓展,不论是卖票,还是卖东西,最后收益还是原来的一份,所以怎么算都不挣钱。更有甚者,认为“沉浸式”投资是被人割韭菜的。

  二、“沉浸式”体验经济如何助力东沙古镇文旅产业链提质升级

  1.核心主题推动文旅完整业态的深度融合。

  一是打造独属岱山的微缩景观,作为岱山文旅的专属IP;二是打造“沉浸式”主题剧场,创作包括反映岱山抗战历史、渔民文化、海岛文化、民间文化、风俗文化等内容的作品,同时也可打造专门的党建、团建等体验式的作品,把沉浸式旅游和沉浸式演绎完整打通,形成文旅产业链完整的业态融合;三是打造东沙古镇沉浸式剧游街区。和传统的电影小镇不同,剧游是以巡游的概念或一个一个独立小剧场的形式出现,并且真实的故事让游客的参观、体验或亲自扮演,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角色和任务。这些小剧场可以根据传奇、史料改编,也可以独立创作,但都要有岱山特色和文旅参观做紧密的融合,形成完整的剧游项目。之后,还可以在独立街区的基础上,做试点的运营,并进行下一步的规划,把这种形式拓展到其他的景区或进行相应的互动,把东沙古镇街区游逐步扩展为整个岱山的城市游。

  2.合理运营助力更新升级文旅产业链。

  一是硬件方面。在东沙古镇现在基础上,根据沉浸式内容作相应拓展和增加。二是软件方面,即形式和内容。游客来东沙古镇参观,一方面是对东沙古镇本身感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娱乐,探索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内容,曾经的传统生活、历史故事等。三是周边创收。对于古镇来讲,其景区内外的店面都是活招牌,因此不仅要求商户的风格、特点、特质要与景区的主题相呼应,能够吸引游客消费,而且根据白天的旅游参观和晚上的剧场演绎内容,设计与其相配套的土特产品、文创产品等,形成了产品内容的融合和概念的统一,形成“品牌+支柱+核心+体量”四位一体的格局,用一个内核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自运营生态。在原有的业态和服务之上,创造一种让大家消费的欲望和环境,激发游客的欲望消费和冲动消费,实现沉浸式的“心流”。

  3.高新技术驱动降低文旅体验经济成本。

  东沙古镇的成本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前期的维保成本要高于其他景区的现代物业,因此在软件投入和装修方面要控制成本,“沉浸式”的场景布置和效果上更注重真实,这些逼真的表演离不开高科技的全面加持,人工智能、云计算、 “AR”、“VR”、多媒体、电影制景等数字化新技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虚拟信息,全面嵌合游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游客感官体验推向极致化,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看到、得到、感受到的场景完美呈现出来,多维度协同拉动产业投资与消费的巨大潜能。二是在不改变东沙古镇商业运行实质的情况下,在打造过程中,要计算观众与服务人员的比值,比例越高,成本越低。做到人尽其才,内容设计符合这个比例,服务人员能够满足更多的游客的服务。此外,在服务逻辑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让服务更加优化,让顾客更满意且消费得更多。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